想必大家对“歪头杀”这个流行词语并不陌生,歪头的动作让人觉得很可爱,是拍照的常用姿势,但如果固定长久的“歪头杀”就是一种疾病了。这里给宝爸宝妈们介绍一下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先天性肌性斜颈。
先天性肌性斜颈是小儿常见的畸形,发病率达0.3%-0.5%,是由一侧胸锁乳突肌病变并逐渐挛缩引起,导致头和颈部的不对称畸形,头倾向患侧,下颌转向健侧。
若不给予治疗,挛缩逐渐加重,可能导致明显的颅面不对称、脊柱侧弯畸形等。胎位异常、高龄产妇初产儿、感染、臀位产、使用产钳助产被认为是高风险因素。
先天性肌性斜颈的典型症状为颈部偏斜和颈部肿块,以头向患侧倾斜、面部转向健侧、面部不对称为特点。婴儿多于出生后7-10天发现颈部一侧出现质硬、无痛性包块,2-3个月后逐渐减小,6个月后肿块逐渐消失。婴幼儿头向患侧偏斜,下颌转向健侧,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粗大、质硬,颈部向患侧旋转及向健侧侧屈活动受限,双侧面部不对称,患侧短宽,健侧狭长。
临床上的辅助检查一般有超声和X线检查。超声是斜颈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测方法。超声可观察胸锁乳突肌的连续性及肿块的部位、大小、内部回声情况及两侧胸锁乳突肌厚度的比较。X线检查可明确有无颈椎椎骨畸形或其他病变。
眼性斜颈:眼外肌的肌力不平衡,以致患儿视物时需采取斜颈姿势,以避免复视,有上斜视或下斜视等眼部症状,而胸锁乳突肌无短缩,需眼科就诊。
耳性斜颈:由于一侧听力障碍,患儿倾听时常表现为斜颈姿态,但无固定性斜颈畸形,无胸锁乳突肌短缩或颈椎异常,需耳鼻喉科就诊。
骨性斜颈:为先天性颈椎发育异常,胸锁乳突肌无挛缩,X线片检查示颈椎骨质异常。
先天性肌性斜颈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年龄越大,斜颈和面部畸形越难完全矫正。1岁以内婴儿采用非手术疗法:按摩推拿治疗、手法牵拉矫正法。由于保守治疗周期长,需持续治疗,推荐在康复科医生指导下辅以家庭治疗。
手法按摩:将患儿置于操作台面上,充分暴露颈部皮肤,用拇指缓慢画圈按揉胸锁乳突肌,放松肌肉后用拇指弹拨胸锁乳突肌增加其弹性,再用拇指和食指拿捏肿块促进肿块与肌肉分离。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
手法牵拉:可以有效放松痉挛的胸锁乳突肌。侧屈:一手扶住患儿患侧肩部,一手将其头屈向健侧,保持数秒,重复数次。旋转:双手扶患儿头两侧,缓慢拉伸颈部,再旋向患侧,保持数秒,重复数次。每次牵拉约5-10分钟,每天2-3次。
保守治疗无效或未经治疗的1岁以上患儿,采取手术治疗——胸锁乳突肌切断术。大龄儿童由于胸锁乳突肌挛缩严重,以及颈阔肌或筋膜发生挛缩,单极松解术效果不佳,需采用双极松解术,切断胸骨头、锁骨头以及乳突头。术后采用头颈胸支具固定6周,需向健侧轻微倾斜。
作者:陈梦婕(医院骨科医生)
编辑:*琰
责任编辑:唐闻佳
图片来源:文汇报资料照片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