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头晕、乏力,可能我们身边很多人都体验过,但是多数情况下这些症状都是短暂的、一时的,往往被我们忽略了。然而,却有很多人却在长期饱受着头晕、乏力的困扰。
按照我们的理解,头晕、乏力这些症状这么常见,其原因无非就是用脑过度、作息没有调整好,或者是某段时期的加班所造成的,只要好好休息自然就能调整过来,其实不然,头晕乏力很有可能是中风……
“热中风”,是怎么回事儿?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病,它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温度在0℃以下的寒冬,另一个是气温超过32℃的盛夏。说到“热中风”,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疑惑,之前都说秋冬时节容易发生中风,怎么夏季也容易中风呢?
秋冬时节,天气逐渐变凉,温差变大,冷空气的刺激会引起人体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导致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出现紊乱,影响全身血液循环,进而加重心脏和脑部的负荷,血小板也易于凝集而形成血栓,导致中风发生。
而三伏盛暑,人体大量排汗,体内水分流失,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损伤脑血管内皮,影响脑部血液供应。此外,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在夏季有可能比寒冷季节降低,如果患者还按照冬天的剂量服用降压药物,可能会把血压降得太低,容易出现头晕、脑供血不足等症状。再加上空调风、喝冷饮等造成的冷热不均,“热中风”自然就成了夏季高发病。
有以下症状,需要警惕热中风
中风虽来势急骤,但在发病之前,也是有一个疾病演变过程的。临床上,常表现为以下几种:
头痛、头晕,伴有视物旋转、恶心、呕吐。头痛的形式和感觉与往日不一样,程度加重并变成持续性,有时固定在某一部位。这是血压波动或脑血管痉挛的表现,往往是出血性脑中风的先兆。
各种运动障碍。如四肢一侧无力,或活动不灵、持物不稳,有时伴肌肉痉挛在走路时虽未遇路障,意识也清楚,可却突然跌倒在地,或者自己想走在路中央,但却不自主歪向路边出现行走不稳症;吞咽困难、呛咳;口嘴歪斜、流涎。
感觉障碍。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视力模糊或失明。
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如变得孤僻寡言,抑郁焦虑或急躁多语,丧失正常的理解判断力,无故发笑或哭泪,且难以自制。有时突然见到熟人明知是谁,却喊不出名字,整天昏昏欲睡。
一定要注意,如果出现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肢体无力、视物模糊、频繁打哈欠等都是中风前的症状,俗称小中风。此时应该立即就医,以免造成更大的危害。
夏季,怎样给血管“消暑”
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空气含氧量降低,对心脑血管不太友好。不妨用以下方法,给血管“降温消暑”。
饮水是关键。夏天人体会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老年人的感觉相对比较迟钝,很多人因为不渴而不主动喝水,但是要记住不渴并不等于不缺水。为保证足够有充足的血容量使血液得稀释,要做到“不渴时也常喝水”。
老年人,建议多喝白开水。每天饮水量应不少于毫升,24小时的尿量保持在毫升以上。一天中血液黏稠度从深夜到早晨,再到上午都是呈上升趋势,所以在睡觉前喝水,可降低细胞容积值,降低血液黏稠度。
饮食要清淡。夏季饮食上如果喜好味重、油腻,那么消化器官就会需要更多的血液帮助消化,这样就使得流经大脑的血液减少了,为脑梗塞埋下“祸端”。因此,夏季的饮食原则是低脂、低盐、少糖、少油、低胆固醇,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鱼、蛋、豆类食品,常喝绿豆汤。另外,还可以多吃醋、山楂等能降血脂、软化血管的食物。
空调使用要合理。中老年人一般会有一些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疾病,而人们夏季喜欢把空调温度调得很低,导致室内外温差很大,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的患者,进出房间很难适应一冷一热的温度变化,就会导致脑血管不断收缩、舒张,出现脑部循环障碍,发生中风。
所以,建议大家合理使用空调,温度设置最低不能低于26℃,室内外温差最好不超过8℃。睡觉时不要贪凉,可防止因感冒引起中风。其次,注意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室内应保证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正常体温,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增强肌体抵抗力。
医生提醒,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心脏病的中老年人,要定期检查血压,化验血脂、血糖、血黏度。当气温升到32℃以上,就要及早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降脂、降血糖、控制血压等药物改善血液内环境。如果出现头痛、头晕、晕厥、半身麻木、肢体无力等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