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22年,近3万台手术走进国内第一个功
TUhjnbcbe - 2022/10/25 6:15:00

健康时报记者陈琳辉

胡永生在仔细询问患者病情

“吃不好,睡不好,疼起来想死的心都有了。”诊室里疼痛难忍的吴冰(化名)阿姨捂着半边脸,艰难地和胡医生描述她被三叉神经痛折磨的日常。

从帕金森病,到癫痫,再到和吴冰一样被各种痉挛、运动障碍还有三叉神经痛困扰的患者,他们大都把医院医院当做“救命稻草”,祈求能在这,寻求和老家不一样的治疗方式。

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作为国内最早独立建制的功能神经外科,从年成立至今已22年,用近3万例手术让前来就诊的患者脱离了病痛,回归正常的生活。

拯救“天下第一痛”

“三叉神经痛常见于中老年人,被称作‘天下第一痛’。一旦疼痛发作,病人连说话、吃饭等简单动作都无法完成,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胡永生告诉记者,在功能神经外科,这类患者不在少数,其中尤以三叉神经痛最为典型。

“以前疼的时间短,现在一次比一次剧烈。整天整夜的疼,根本没有办法入睡。”吴冰说得满脸痛苦,边说边哭,感慨自己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

医院的功能神经外科,作为国内最早建立的功能神经外科,是神经外科里头的一个分支科室,主要用神经外科的手术方法治疗四类功能性疾病:一是运动障碍病,除了最常见的帕金森病外,还有原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抽动症、舞蹈病等;二是癫痫,即“羊角疯”。从前,癫痫属于神经内科范畴,主要靠药物治疗,但现在通过手术切除,很大一部分患者可以实现彻底根治;三是疼痛,包括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丘脑痛、腰腿痛、脊髓损伤后疼痛、头痛、臂丛神经痛、幻肢痛等;四是面肌痉挛、脑瘫、强迫症、植物生存状态等其它功能性疾病。

很多常年被此类疼痛折磨的患者,都会抱着一线希望来医院,寻求和老家不一样的治疗方式。

“您放心!治得好,没什么问题。”胡医生宽慰吴冰并耐心地和她介绍着具体的诊疗方案:神经阻滞治疗和伽马刀手术基本无创、低风险、恢复时间短,但一般都不能达到根治的效果。

胡主任解释,因为三叉神经痛最主要的原因是血管压迫神经造成的,通过微血管减压术,先在患者耳后开长5公分左右的皮肤切口,在颅骨钻开一个一块钱硬币大小的骨孔,然后借助显微镜在颅内操作,将压迫在三叉神经根上的血管分离开,使血管不再压迫神经根,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叉神经痛,但与前两种手术相比,微血管减压术属于有创手术。

“胡医生,就按您说的办。”听完胡医生的分析,吴冰接受了胡永生建议的治疗方案。

对于吴冰来说,这是年最后一天,充满希望的一天。

帕金森病藏族妈妈:献上跨越公里的哈达

胡永生主任在为边巴吉巴做脑起搏器手术。受访者供图

在胡永生医生的门诊里,年老的患者迈着沉重的步子在诊室里缓缓行走着。胡永生医生告诉记者,他们都是一些帕金森病患者,之所以被要求在屋子里转圈,是要通过他们肢体动作的迟缓程度,来判断其患病的程度。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由于大脑深部神经核团功能退化,无法产生足够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导致大脑对肌肉活动的指挥能力下降。其典型的特征可用三个字来形容:抖、僵、慢。

边巴吉巴来自公里外的拉萨,她是位普通的藏族妈妈,老伴过世后,她和女儿外孙们一起生活,日子过得还不错。可是几年前,边巴吉巴感觉一侧手脚开始不灵活了,总是不自主的肢体抖动,腰也疼痛,行动不便。边巴吉巴的女儿非常着急,她带着妈妈去成都就医,很快被确诊患有帕金森病。

服用药物后,边巴吉巴的症状好转,女儿也松了口气。但不久症状又出现了反复,即便不断加大药量,也无法控制。

边巴吉巴的手抖得越来越厉害,甚至无法自己穿衣服,腰疼腿木使她不得不弯着腰、拖着一条腿走路。女儿在上班时越来越多地接到妈妈的求救电话,经常要请假从几百公里外的单位开3个多小时的医院看病。

她们几乎医院,医院,但是各种药物都没有能够让边巴吉巴的病情好转。就在这时,有医生建议他们通过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达娃仓决是边巴吉巴的小女儿,她马上在网上搜索有关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相关信息,认真筛选,她们选择了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最终找到了胡永生主任。

“你这个情况需要做手术,即通过外科手术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来控制病情,叫做‘脑深部电刺激术’,就是‘脑起搏器’。”今年五月,胡永生医生告诉边巴吉巴,脑起搏器是一套微电子装置,包括一个脉冲发生器、一根电极和一根延伸导线。手术将带电极的导线植入患者脑内的丘脑底核,通过释放高频电流刺激,从而减轻帕金森病症状。

“植入体内的部件不会影响日常生活,而且是一个无痛苦的过程。”胡医生说,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是全球最大的脑刺激器植入中心,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在多次与胡医生沟通后,达娃仓决下定决心,带着妈妈不远千里来到了北京。 

“当时还正处于防控新冠疫情期间,家属不能在病房陪护。边巴吉巴只能听懂部分汉语,不会说汉语,这给医患之间的交流造成了困难。”胡医生回忆,为了手术能够顺利进展,方便与边巴吉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医院功能神经外科的医生专门购买了可以汉语—藏语实时互译的翻译机,病房护士还自学了简单的日常藏语对话。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6月18日,胡永生为边巴吉巴进行了脑起搏器手术。因为术中需要与患者沟通交流观察手术效果,用心的胡永生还专门安排边巴吉巴的女儿等候在手术室门口,用电话连线的方式,为手术中清醒状态的妈妈和医生做现场藏语与汉语翻译。

手术终于顺利完成,效果立竿见影,术后边巴吉巴的肢体抖动和僵直状态完全消失。1周之后,边巴吉巴切口拆线出院了。当边巴吉巴的女儿在病房门口接到妈妈时,惊喜地发现妈妈好像变了一个人,手不抖了,腰挺直了、动作灵活了很多,走路也不拖着腿了,重新恢复了生命的活力。

胡医生回忆,边巴吉巴手术成功,她和家人非常高兴,还特意向功能神经外科的医务人员献了雪白的哈达。

藏族患者为医生献上哈达受访者供图

1
查看完整版本: 22年,近3万台手术走进国内第一个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