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对习,有两件根本的事情:谁在学习,学习什么?
一、谁在学习?
当然是孩子在学习。但,实际情况可能不一样,也许学习变成你的事情,孩子被“排挤”在学习之外,后果很常见:孩子学得不好,甚至厌学或辍学。这是有人代替孩子在学习的证据。
出现以下情况时,你如果做自我觉察,就会发现自己正在替代孩子学习~
1、在与孩子学习有关的事情上,你过度焦虑、或比孩子还焦虑。
在孩子做错题后,你比Ta还挫败;孩子考试成绩不好,你比ta还伤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其TA同学,你比ta还痛苦;等~2、你为孩子的学习,主动做了太多的事情。
自然的情况应该是:孩子有些与学习有关的愿望,你帮ta实现;但却变成了你对ta有很多愿望,ta必须放弃自己的主见,实现你的愿望。
结果孩子在学习上变得越来越被动。
3、你花太多的时间陪孩子写作业。
太多的标准是:你越来越不耐烦,孩子也越来越难以集中注意力,你们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大。
一则新闻:一位妈妈殴打做作业不认真的未成年儿子,导致儿子蛛网膜下腔出血并S亡,这是非常极端的例子。
普遍例子是: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干预,导致了孩子学习欲望的“S亡”。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的这个学习欲望,是在成年之后很多年、如:30多岁才复活的,而有的人这个欲望,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复活!4、你为孩子的学习“牺牲”太多,如:放弃事业、没有时间娱乐和交友。你
的牺牲使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评判·指责·抱怨孩子,还包含要孩子对等“牺牲”的“交易”ta必须服从你,并持续赞美你的伟大。
这里又有一个因果倒置。
意识层面是因为“牺牲”太多,所以评判·指责·抱怨;潜意识层面却是为了抱怨,所以“牺牲”(过度付出)。
抱怨是因为你看不见自己婴儿般的被照顾愿望,而且还有可能是你把对自己父母的抱怨,转移到孩子身上,这叫“把孩子父母化”,也是很常见的现象。
针对以上情况的建议是:请你跟孩子的学习保持距离,尤其在孩子学习上已出问题的时候,不主张由父母“亲自”解决这个问题,而应该有身心灵滋养师·心理咨询师或其TA专业课老师来解决,所谓“解铃不能系铃人”。
我们鼓励父母“自私”点,把自己当成跟孩子一样有价值的独立存在、有权利享受属于自己的人生和充分成为自己,这样就自动离开了可以抱怨的“道德制高点”。
二、学习什么?
狭义的学习是学习教科书里那些内容,为应付考试,这样的学习,害了很多孩子。
广义的学习是学习任何有益内容,尤其是学习如何跟人打交道。
在象征层面,教科书的狭小范围像个牢笼,可以把孩子关在里面,父母就不会有被抛弃的焦虑了。
教科书外的知识,大海一样辽阔,激活父母觉得孩子会一去不复返的焦虑。
阅读是除了游戏之外重要、也是最有效的心智成长途径,但,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有中学时被父母禁止读小说的经历。
有人说学好教科书知识是为考一所好大学。这个愿望没有问题。但很多父母在现实中,会把课外的学习看成学习课本的阻碍。其实,ta们不仅不矛盾,反而会互相促进。
如:一位阅读广泛的人,写作文自然没什么大问题;对科学史比较了解的人数理化那些内容就会变得非常有趣、也可能会学得好一些。
我们见过课内课外、甚至“天上地下”的知识都很全面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这样的潜力,关键是~你愿不愿意?你的孩子变成这样的孩子。
为人父母需要有战略家的眼光。竞争到最后,是全部知识的竞争,以及人格层面的竞争。
当然,一味地把人生看成竞争的战场,是一个更大的误区,ta会剥夺一个人享受生活的能力。那些年纪很轻~就很“佛系”的人,估计是在反抗“不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恶性竞争意识。
孩子在跟父母的关系中,学习如何跟人打交道的最基本知识,包括三个主要方面:
1、确认自我边界,并能够感知到TA人的自我边界在哪里?
如果父母以学习为名不断侵犯孩子的边界,父母想的是反正我这样是为了你好,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孩子意识层面也认为这是父母对我好,便丧失了反抗的力量,代价就是自我边界变得破碎不堪。
一个自我边界不完整的人,你可以想象ta怎么可以“储存”和应用知识。
2、共情TA人的能力。
如果父母能够共情孩子有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如:自己做主的需要、游戏的需要和被尊重的需要,孩子也自然知道TA人也有这样的需要。没有被父母共过情的孩子,长大以后要么会强迫性重复地吸引TA人攻击自己,要么,因为~为了回避人际冲突而变得自我封闭。
3、如何改善问题。
当然是用智力改善问题。但,当孩子在学习上不能满足父母要求的时候,父母可能会起很多情绪,显得好像很生气、大吼几声就可以解决问题似的。
孩子学到了“这招”,以后就会对父母、TA人以及所有事情,使用这一招。我们知道,起负面情绪会使问题变得更大、更麻烦。所以,父母需要学习用智力而不是用情绪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成为孩子可以模仿的好榜样。
请想象一副画面:一道难题摆在你孩子面前,ta像一位武林高手面对强敌一样,没有慌乱也没有丝毫恐惧,有的是种可以压倒一切的磅礴气势;然后运笔如剑,难题应声“灰飞烟灭”,这像极了大败曹操的周公瑾!如果你的孩子是这样的,那么,恭喜你,因为孩子都是跟你学的。
心身从来都是一体的: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定义是:在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过程中,心理因素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或者说心理因素在某些疾病的产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
国际上公认的心身疾病目录有24种,我们在这介绍9种心身疾病,并分别作出精神分析的解释。
一、国际上公认的心身疾病目录:
肥胖症;
支气管性哮喘;
皮炎和湿疹;风疹;
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
胃炎和十二指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
原发性张力亢进;张力减退;
昏厥和虚脱;
痉挛性斜颈;
多发性硬化;
偏头痛;其它类型的头痛;背痛;
耳鸣;
经前综合征;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
高血压;
牛皮癣。
二、九种心身疾病的精神分析解释
心身疾病:心身从来都是一体的
我们开始聊心身疾病:
有人问:心理就是心理,身体就是身体,为什么要把ta们弄到一起?
答:ta们从来都是一体的,只是以前人们“智力”不够,只能把ta们分开来理解;现在人们好像智力增长了,终于可以把ta们合在一起理解了。
心身疾病已经是一门单独学科,医院都成立了独立科室。
ta的定义是:在所有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心理因素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简化说,心理因素在某些疾病的产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疾病被称为心身疾病。
国际上公认的心身疾病目录:
肥胖症—支气管性哮喘—皮炎和湿疹—风疹—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胃炎和十二指肠炎—应激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惹综合征—原发性张力亢进—张力减退—昏厥和虚脱—痉挛性斜颈—多发性硬化—偏头痛—其它类型的头痛—背痛—耳鸣—经前综合征—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高血压—牛皮癣。
看上述目录,估计患有以上疾病之人的总数,在我国家数以亿计。
一个统计学研究显示,医院看门诊的病患中,有70%的人应该同时看心理医生。
下面我们对以上目录中的部分疾病,分别作岀两个主要精神分析解释。
一、偏头痛
1、你对父母有强烈的攻击性无法释放,转而攻击自己的头部,“头”是小时候父母的象征。
如果现实中确实不能对父母释放攻击性,不妨用空椅子技术:即对着空椅子,想象父母就坐在那里,对“TA们”说你想说的话。
2、你对使用智力有内疚感,或你不愿意想明白一些事情的缘由,你用头疼避免深度思考。
二、高血压
1、你对外界的敌意无法释放,转而攻击自己,导致肾上腺素持续增高、小血管受损并硬化,最后血压增高。
2、你需要爱和被爱,但这些需要又让你产生弱小感和屈辱感,所以,你总是用愤怒表达跟TA人的亲近,久而久之血管受损。
愤怒是爱的不完整感知和表达。证据之一是,很多人只对自己真正在意的人愤怒,而不屑于对陌生人愤怒。
三、皮炎和湿疹
1、这两种皮肤病导致皮肤表面凸出和液体渗出,这破坏了皮肤边界,是自我边界不清晰向皮肤这个身体边界投射的结果。
2、皮肤病反映了患者对亲密关系的矛盾心理:皮肤病的外观会拒绝TA人靠近,瘙痒症状又表示希望有人给自己抓抓——这又是对亲密的需要。
四、痛经
痛经是真正的疼痛,这点毋庸置疑。说ta是心理因素导致的,可能被误认为是在否认疼痛本身;强调:痛经是心理因素引起的疼痛,而不是一个人在“装痛”。
引起痛经的心理原因可能是:
1、你不认同你的女性身份,也许是因为你认同了家族对你身份的不满意;例假是在提醒你的女性身份,所以,疼痛作为自我惩罚如影随形。
2、你潜意识认为,你的女性魅力对男性有太大诱惑力、会导致男性的失控和堕落,痛经是对女性魅力的压制。
这两点解释本身就是矛盾的:不认同和夸张地认同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可能引发更深层心理上的痛苦。
五、消化性溃疡
1、你用独立和坚强掩盖对TA人的需要,当这个需要在心理上找不到突破口时,就找到了消化道。溃疡口在呼唤TA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