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文化艺术(续上)
三、艺术
(一)戏剧曲艺
1.戏剧
解放前,本地由外乡戏班子(剧团)来演出的戏剧有京剧、绍兴戏(越剧)、滩簧等,颇受乡民喜爱。年冬,为配合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新婚姻法宣传,金卫地区的西门、大石乡*府各自发动小学教师、村镇知识青年和冬学民校中文艺积极分子,组成农村剧团。翌年春至年,新扶乡、典浦乡农村剧团也先后成立。4乡业余剧团骨干,经县文化馆集中培训后,自编自导各自爱好的越剧、锡剧、活报剧等节目,有古装戏,也有现代剧。大型剧目如《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借红灯》《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件血衣》等,往往只排练二、三天就下村演出,质量较粗糙,却深受翻身农民欢迎。年,各业余剧团先后解散。50年代后期,公社文工团、文艺宣传队演出的戏剧,以小型歌剧为主。“文化大革命”期间,演唱清一色的“样板戏”。80年代前期业余戏剧活动大多选择沪剧、锡剧或越剧中群众喜爱的剧目、唱段或折子戏,后期渐风行演出创作的滑稽小品剧。年,金卫乡业余文艺创作演出的《毛脚女婿》,曾获全县创作演出二等奖。
2.曲艺
清代,本地就有道士给婚寿喜庆家“阳台小唱”(多清唱京剧折子戏),太保“献菩萨”后说锣鼓书(道具小锣和响鼓),解放后停止。“说因果”(解放后称“农民书”)艺人在茶园说唱,道具简单,仅一块醒木、一块破钹和一把折扇而已。唱腔采用东乡调,题材大多采自古典通俗演义和传奇,如《三国》《隋唐演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杨家将》《呼家将》《天宝图》《彭公案》《施公案》等。“滩簧”又称“申曲”,由三、四人组成班子在茶园演唱,艺人略加化装(清装),常常一人演唱几个角色,题材大多采自清末民初的社会小说,如《玉蜻蜓》《陆雅臣》《林之文》《庵堂相会》等。上述2种曲艺最受村民喜爱。60至70年代曾一度绝迹,70年代后期起又在民间出现。
每年春节期间,还有北乡流浪艺人来本地挨家串户表演“打田发”,一般两人搭档,一人挑着“田发担子”(内装小菩萨、香炉和绣花小鞋),一人手拿3个短木棍表演杂耍,边演边唱吉祥词句拜年,以换取年糕和米粮,解放后消失。
解放后,60-70年代以业余说唱曲艺,有快板、相声、农民书、表演唱等,70年代后期,风行上海说唱。由于曲艺的形式活泼,题材广泛,排练省时,表演方便,最能配合当前宣传的中心任务,被称为文艺轻骑,一直在本地业余文艺活动中占主要地位。80年代,业余文艺演出中,说唱曲艺节目已不多见。
3.小调
亦称“小曲”,是民间音乐中流传最广泛的,无论男女老少都能唱几句。钱圩地区流传的民间小调有《孟姜女》、《五更调》、《采花调》、《倒十郎》、《烟花女》、《姐望郎》、《游世经》、《十不攀》、《拔根芦柴花》、《梳头经》、《揩身经》、《哭嫁》等。
钱圩乡东圩村的凌翠英,天赋一副唱民歌的好嗓子,从小喜欢唱民歌。50年代在县、市组织的多次歌唱比赛中,唱《拔根芦柴花》唱出了名。年被上海警备区战士文工团招收为团员。年5月,在全*第三届文艺会演唱中获独唱优秀奖,并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排演,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二)音乐
丝竹、吹打、道教音乐,是本地乡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起源,与宗教、迷信活动联系紧密,并和业余文娱活动同步发展,又为人的生老病死的庆贺或节哀服务。
1、丝竹 清乾隆年间,就有元宵节“金鼓管弦”的记载。民国时期,盛行“仙鹤班”。南部濮黎村、陆家村、北部低场村、卫北村等均有爱好江南丝竹音乐的青年自发集资,组成少则四、五人,多达十余名的仙鹤班,作为农闲自娱,为喜庆家助兴,也配合调花灯队演出。置办乐器一般有吹管(曲笛、笙、箫等)、弹拨弦(琵琶、月琴、三弦等)、拉弦(二胡、京胡、中胡、板胡等)、打击(木鱼、碰铃、尺板等),聘师传授工尺谱,演奏一些常用曲牌,如《快乐》《花八板》《梅花三弄》《倒土地》等。解放前,钱圩地区有两个丝竹班底,30余人,有些演奏有相当功底,深受群众喜爱,其中戚兰田的琵琶演,被称为江南第一琵琶。龚坎章的二胡、京胡,龚炳章的唢呐在钱圩很有名气,在县内有一定影响。民国35年(年),中共扶王埭支部成立后,支部人员也筹建一个仙鹤班,常聚集在一起,借练习吹奏之名,掩护商讨*的工作。解放后,各仙鹤班的人员,大多成为业余文艺组织骨干。
2、吹打 起源较早,在明清时代的婚丧喜事中就有吹打班的活动。民国34年(年),南张乡李家宅有一5人组成的吹打乐队,出入于婚丧事家。吹打一般乐器有吹管(唢呐、梆笛、曲笛等),打击乐器(大、小锣、钹、鼓等)。常用曲目有《苦*连》、《普天乐》、《庆月贞》、《礼考经》等,吹打时循环往复,增加活动气氛。吹打班随门眷传教,带有祖传职业性质,接班人甚少。班底有门图地盘,外地班子一般不准进图插足。解放后,一度禁止,如今本地仅永胜有4名年老的吹打人员,凡农户办丧事,往往到外乡邀请吹鼓手前来伴奏。
3、道教音乐 明代,浦东道院做道场时,伴之以道教音乐,加重肃穆、虔诚气氛。清代直至民国,丧事家为了表示对死者的哀思,请道士念超度经,道教乐曲得以继承并发展。乐曲有《早课》、《香赞》《礼诰》等,演奏乐器有吹管(唢呐、笙、曲笛、箫等)、弹拨乐器(三弦、月琴等)、拉弦(二胡、板胡、京胡、中胡等),打击乐器(板、鼓、锣、钹、磬、钟、铃、木鱼等)。解放后,随着提倡破除迷信,丧事简办,道教音乐也多年绝响。80年代后期,虽有恢复,但重操道士职业者已为数寥寥,且均已年迈,濒临失传。但作为一种民间音乐存史,乡文化站配合市、县民间文学集成编辑组的采风人员,在年10月,请乡境内道教班人员张伯贤、袁小剑等参加全县现场演奏,作了录象和录音。现钱圩仍有一支由12人组成的道教班(部份道士是浙江、廊下、金卫人)。其中龚坎章、龚炳章、曹乾章是有名的“脚色”。年4月,龚坎章任上海市道教协会理事。年4月,在上海市文化局于上海县莘庄召开的“上海市民间器乐曲成果普查交流会上,龚氏兄弟获上海市文化局《中国民间器乐集成》上海卷编辑部颁发的民间器乐“优秀乐手”荣誉证书。
4、音乐训练 60年代公社组织的“五七”音训班,也从民乐(吹管弹拨、拉弦)为主,掺入提琴、手风琴、簧管、吹号等西洋乐器,小学员们演奏当代音乐家创作的通俗器乐曲,如《社会主义好》、《农业学大赛》等,也为戏曲、歌舞演出伴奏。80年代,这些小学员已立足社会,成为业余文艺演出活动中的音乐骨干。
(三)舞蹈
解放初,金山卫地区各村都开办民校,既学文化,又学歌舞,如《东方红》、《找朋友》、《 》、《妈妈放宽心》、《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啥人养活啥人》等歌曲,年轻人几乎人人会唱,会打腰鼓,会扭秧歌舞。中小学逢重大节日,组织学生编排歌舞节目演出。年钱圩中心校文艺组编演的《小阿毛改变了》节目曾在上海电视台播出。“文化大革命”期间,盛行“语录歌”、“忠字舞”、“样板戏”及“农业学大寨”的歌舞,公社、大队、学校每年要举办多次文艺会演。70年代中,根据钱圩地区人民战天斗地夺丰收创作的对口词《72小时》,在县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作演出奖。80年代中,“迪斯科”、通俗歌曲、交谊舞在青年中流行。年,在县首届十月歌会上,钱圩乡组织的小组唱《钱圩田歌》获演出奖,歌曲《我心中的桔》、歌词《无名小草》获创作奖。年9月6日,钱圩乡举办首届艺术节,演出文艺节目4场,节目50多只,观众达多人次。在县第二届艺术节上,歌舞《挑花篮》获表演奖,女声独唱《南泥湾》获三等奖,《血染的风彩》获演出奖,说唱《错报丧》获创作、演出二等奖,钹子书《自作自受》获演出奖。钱圩乡文化站获县第二届艺术节活动奖。年,钱圩乡组织9月歌会等文艺演出3场,参演节目多只,观众多人次。在县第二届十月歌会上,沈红霞获“通俗杯”民歌演唱鼓励奖,凌翠英家庭获“保险杯”家庭演唱鼓励奖。年5月18日-10月24日,组织全乡开展庆祝建国40周年和上海金山解放40周年的“双庆”暨第二届艺术节活动期间,举办舞蹈培训班一期,市戏曲业余创作剧目调演一场,民间歌舞会演、通俗歌曲演唱、小品曲艺专场各一场、校园文艺演出4场。还有综合文艺节目演出3场,演出节目54个,参演者人,观众多人次。小品《百花站》、《离婚之前》、表演唱《中意不中意》等节目分别在市、县演出,《百花站》获县第三届艺术节创作奖。
1、调花灯
起源于宋代,兴盛于晚清至民国。清咸丰《金山县志》稿载:“乡人有锣鼓调花灯者,游行于各村落。”民国时期,每逢丰年春节前月,一些自然村落爱好文娱的男子便自发集资组建花灯队,沿海有戚家墩花灯队、沈家门花灯队、濮家门花灯队和裴家弄花灯队等,北部地区有横浦、长春、低场花灯队等。每队少则20余人,多达40余人。花灯队表演主体是歌舞,掺以杂技。整个正月是调花灯时节,一般从正月初五开始。届时农户往往在场前设桌张灯,供摆糕点果品,迎接灯队前来表演,以讨吉利。方圆三里的人们,争往观看。每次花灯队串村走巷总要从晚调到凌晨,最长的可连续调三、四十个夜晚。但并非年年都有,只逢较好年景,乡民才有能力筹办。同时,常发生因得罪警察、地痞等,被以“有伤风化”之名,发生砸花灯之事。解放后,共产*和人民*府重视民间传统文艺,重组金卫花灯队,曾于年、年、年三次参加县举办的调灯活动。年赴南京参加江苏省民间文艺调演,受到好评。60年代中期起,调花灯曾一度被作为“封建糟粕”批判,几乎濒于失传。80年代,金卫乡文化站对该形式又重作整理。年秋,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邀请金卫花灯队演出并录音录像。在年的乡、县第一届艺术节中,调花灯重又活跃。年,该舞蹈形式已被载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上海卷》编辑部主编出版的《上海民间舞蹈》中。
2、跳神
为明、清时代至解放前夕,金山卫城隍庙庙会赛神舞蹈。每逢“七月半”或“十月朝”,就要抬城隍神象巡游四门,俗称“老爷出会”。前后“皂隶”鸣锣开道,后有“八将班”表演助威。这“八将班”,是由卫城乡民化装扮成8个神将及其*怪随从组成,均涂花脸,着戏装,边走边舞。这种跳神活动解放后废除。
3、解放后的流行舞蹈
年解放初,乡民怀着强烈的翻身幸福感,在解放*战士、社教干部、小学教师的辅导下,学习老解放区流行的扭秧歌、打腰鼓及本地打莲湘等民间舞蹈。一到晚上,冬学、民校室内外,人们翩翩起舞,气氛热烈。年,各大队“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表演歌颂毛泽东思想和《毛主席语录》歌舞,并辅导几个典型的“贫下中农”家庭全家跳舞,名“忠”字舞。
80年代初,中、小学为丰富课余生活,在课间和课后,播放集体圆舞曲,以班级为单位在活动场上集体舞蹈。80年代后期,在县首届十月歌会上,钱圩乡组织的小组唱《钱圩田歌》获演出奖,歌曲《我心中的桔》、歌词《无名小草》获创作奖。在县第二届艺术节上,歌舞《挑花篮》获表演奖,女声独唱《南泥湾》获三等奖,《血染的风采》获演出奖,说唱《错报丧》获创作,演出二等奖,钹子书《自作自受》获演出奖。小品《百花站》、《离婚之前》、表演唱《中意不中意》等节目分别在市、县演出,《百花站》获县第三届艺术节创作奖。
(四)歌曲
年解放初,本地冬学民校中流行老解放区革命歌曲。50年代,土地改革时的《啥人养活仔啥人》,抗美援朝中的《中国人民 战歌》,以及“大跃进”时代的《社会主义好》,几乎家喻户晓,童叟会唱。60年代初,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本地涌现出一些民歌手,所唱的民歌烩炙人口。如毛自安(女)所唱的《毛主席像红太阳》,由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在70年代“农业学大寨”运动中,金卫公社文化站干部王海忠,善于自编自唱民歌,不少作品质量较高。《歌唱丰收年》,获市文艺会演演出奖。《公社姑娘志气豪》,获市歌咏大会演出奖。《养猪姑娘》曾在全国养猪会议上演出。《欢迎您到金山来》等民歌在全县很有影响。80年代,掀起唱通俗流行歌曲热,青少年乃至中年人都会哼各自喜欢的歌星所唱之歌。通过业余演唱会,乡境内也选拔出一些歌手。年10月,永胜村青年农民杨明霞,曾赴京参加全国农民歌手演唱选拔赛。
1、歌谣
本地多民间歌谣。清末到抗日战争时期最为盛行。这些歌谣大致分为四种:一是情歌,如《姐望郎》、《搭识私情隔堵墙》等;二是仪式歌,如《上正梁歌》、《哭嫁歌》、《梳头经》等;三是时*歌,如《张社长学文化》、《生产歌》等;四是劳动歌,如《塌花经》、《种田经》等。这些歌谣,比兴结合,句式整齐,语言朴实流畅,朗朗上句,许多歌谣配有曲调,演唱起来动听激昂,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充分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感和愿望。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优秀的歌谣被视为“*色小调”而禁唱、失传,甚是可惜。金卫地区歌摇,编入年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文化出版社)中有18首。
⑴花灯调
民国期间,金卫地区调花灯队在舞蹈时唱的歌谣,由著名民歌手王阿祥、王阿根父子俩和濮木生、金伯林等口传,代表作《大乐调》、《小板梢》等,曾于年参加江苏省民间文艺调演活动。年,上海音乐学院师生来金卫采风,花灯词调收集在该院采风组采编的《金山民歌选集》内。
(2)田歌
民国至解放初,流行于金卫地区北部和钱圩地区,每年夏季,青壮年们为解除耘稻的闷热和疲劳,在田中即兴编唱。田山歌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一种劳动歌曲,主要表现稻作生产和水乡风情,歌词来自生活,反映生活,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金山卫地区由于毗邻浙江平湖,受到方言影响较大,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特别高亢,二是略带悲怆,有着独具一格的音乐个性。年12月22日晚,本镇50多名农民表演的情景剧(田山歌韵·金山卫》歌舞专场首演于阐北区人宁剧院演出,该剧是对过去流行在金山卫的田山歌文化进行挖掘、收集整理后,由文体中心牵头进行集体创作,以歌舞形式编排为“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四个篇章,向观众展示农耕时代本地区祖先辛勤劳作和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也是金山乡土文化又一次开发利用的有益尝试。
年“金山卫田山歌”列入上海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金山卫田山歌”列入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演出节目单。较闻名的有横浦乡薛家浜(今梅园村)的耘稻山歌队和钱圩张桥村梁家浜梁保明一家的家庭田歌班子。耘稻山歌由五至七人边耘稻边唱。领唱者为头歌,以下名撬头歌、卖山歌、邀山歌者接唱、和唱,词意充满生活气息,有《四句头山歌》《种田经》《长工苦》等,音调粗犷嘹亮,曲调高亢,抒情优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远传田野,故又名“喊山歌”。演唱时常见的有7人唱、5人唱或3人唱。以7人唱为例,头歌1人、撬头歌1人、卖山歌1人、腰山歌2人、采落梢2人。一般两个乐句为一乐段,由若干个乐段组成一首山歌。演唱的顺序是,头歌者先唱两名开场白后,然后唱头歌首句,撬头歌者紧接着头歌首句末字作拖腔。节拍自由,头歌者第二句,卖山歌者按着重复头歌者的首句,腰山歌者紧接卖山歌者用“哇……哇……哇……”作拖腔,随之买山歌者又重复头歌者的第二句,接着采落梢者用“伊嗳……嗳……吆好……乌啊……乌啊……”作拖腔。
现列举《寄信情郎来搭梢棚》中一乐曲段唱法:
头歌者:开场白“砻糠搓绳难起头,白话同同唱几声”。
头歌者:“东南风吹来似乘凉”。
撬头歌者:(接头歌者首句末字作拖腔)“凉暧……”。
头歌者:“寄信情郎来搭梢棚”、
卖山歌者:(重复头歌者首句)“东南风吹来似乘凉”。
腰歌者:“哇……哇……哇……”(拖腔)
卖山歌者:(重复头歌者第二句)“寄信情郎来搭梢棚”。
采落者梢者:“伊嗳……嗳……吆好……乌啊……乌啊……”拖腔。群众喜闻乐见,一些大种田户也爱雇山歌队前来帮佣。
附1:梁家田歌班子
钱圩乡张桥村梁家浜梁保明一家,以家庭作田歌班子,是一个田歌世家,祖父梁阿瑞、父亲梁志泉都是唱田歌的好手,梁保明从小受到熏陶,深得梁家田歌要领。梁家田歌从解放前流传至今,在钱圩乡内家喻户晓,在金山县内也有一定的影响。梁家田歌班子祖孙三代,在60年代曾多次赴上海等地汇报演出,受到领导和艺术家的赞赏。梁家田歌《石匠锻磨走旧路》等选入《中国民间音乐集成》上海卷和全国卷。)
附2:田歌选录(原载《金山县歌谣分卷》)
(1)田山歌之一
正月灯,二月鹞,三月扎(播)谷搭“饯篱”(篱笆),四月搪草罱河泥,五月种秧要“落早起”(早起身)。六月耘稻晒得“刮哩哩”(形容高温),七月修经做纬嵌布机(经纱、织布),八月赤膊打油灰(修船),九月陈米要粜好价钿,十月早稻晚稻全收起,十一月排砻牵谷做糙米,十二月还脱租米荡场地。
(2)田山歌之二
正月 梅花开放立春天,当年锣鼓闹暄天。拜年要过正月半,元宵夜里看灯年。种田辛苦何多日,有柴有米活神仙。田里厢种得“塌棵菜”,男勤女俭要种完全。
二月 杏花开来蕊头尖,游查山白相郎心欢。查山竹笋钻穿庙。年年进贡献龙涎。回来再做自秧田,稻种谷拣得能细腻。田里斫脱甜心菜,净缸汰甏踏满全(腌菜)。
三月 桃花开来满树红,乡下人思想癞心胸。后竹园出得新燕笋,恐防贼偷要当心。下秧落山回芽谷;叫人拔草闹盈盈。田里采得(格点)新蚕豆,自家先吃慢送人。
四月 蔷薇花开放沿路香,大麦枯来要上场。菜籽枯来邀人拔,急忙收斫叠当场。今年蚕豆结荚好,小麦种来格外长。*梅天气雨水多,春熟收来藏家生(农具、家具)。
五月 石榴花开放夜车田,大小人家都种田。手拿*秧山歌唱,面朝*土背朝天。天呀天,落得一场阵头雨,又省工夫又省钿。高田低田全有水,爿爿田里种周全。
六月 荷花开放藕池边,丝瓜秋豆熟新鲜。香瓜,落苏吃得厌,绝嫩生瓜要拿酱来腌。小麦做酱阳光晒,元麦碾碎着麦粞。菜籽打油全上甏,开门七件都完全。
七月 凤仙花开来血血红,二耥三耘做满工。馄饨烧饼随常做,十家香烛透九重。河里厢自有秋茭白,清茶淡饭乐无穷。女人家在屋里摇纱布,男人家上镇喜隆隆。
八月 木樨花开放满月香,田里厢兴稻有一人长。像公碗能稻铺大来捏勿落,稻穗头倒有尺外长。三日头稻铺晒来能青白,挑稻要叫一班小后生。一担挑仔十七八(稻个头)。早稻收来叠当场。
九月 菊花开放心里*,新粉圆团敬家堂。粳香糯米香得极,新糯米做酒甜来像白糖汤。今年能介做得出?新谷收得金能*。新摘棉花拣得净,男勤女俭做衣裳。
十月 芙蓉花开映小春,豌豆小麦种完成。买盐买来腌冬菜,掼稻洗柴邀客人。接连几日摊场晒,牵砻做米闹盈盈。旧年做了二石二,今年做三石六斗廿半升。
十一月 水仙花开放梗子长,种田种地要完粮(交粮)。牵出米来自家吃,窝出米来做冬霜(陈米)。自家米囤多来摆勿落,柴堆砻糠摆满场。年酒糯米都在办,腊烛上甏桔皮香。
十二月 腊梅花开放雪花飞,大小人家都过年,棚里猪羊拉来杀,几只鲜来几只腌。献个太平大土地,菜肴烧来熟新鲜。大男小女吃仔年夜饭,流星能火炮接连连。(联丰村朱保根演唱)
⑶田山歌之三、四
3、民谣
旧时妇女们在摇纱、织布场里,口传歌谣,在夏日纳凉时以唱解闷。当姑娘出嫁日,时兴“哭上轿”(哭轿),虽名为“哭”,实则是喜唱少时学会的民谣,左邻右舍都前往看热闹,从“哭”中品味姑娘的能干贤惠。在丧事家中,媳妇、妻女们也从哭中渗入民谣,以兴比句表达心中的悲痛,有《揩身经》《梳头经》等,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其中掺有不少封建迷信的糟粕。解放后,乡民在集体劳动中,也口头创作了一些反映社会风貌的顺口溜式的民谣,在村中流传。
附:民谣选录
⑴十二只鸟 十二种花
正月梅花白飘飘,*莺飞来半天高,千百样鸟肉都吃光,老婆鸡独怕死里逃;
二月杏花一头稀,野鸡头上插红旗,身穿一件芦花袄,摆着尾巴“共共飞”;
三月桃花红喷喷,哥子鸟打份实精明,胭脂点口红似血,身上常常水绿莹;
四月蔷薇碎千千,喜鹊蹲在树荫里,人人叫伊穷打扮,短白布衫黑领衣;
五月石榴一点红,山和尚还俗转家中,蓝苏衫道袍穿一件,盘龙帽子小令公;
六月荷花照水清,白头翁乃是好良心,未死自己先带孝,头上顶块白布巾;
七月凤仙七秋凉,山八哥蹲在场上乘风凉,口衔曲鳝不吃素,飞到东南角上叫两声;
八月木樨着地铺,鹁鸪乃是常吃素,豆沙色道袍穿一件,早早夜夜念弥陀;
九月菊花梗子青,小小鹌鸪草里蹲,也有这种痴公子来捉去,百草回芽顶将*;
十月芙蓉映小春,十姐妹做巢在后庭心;临出小鸟蛇盘去,老鸟眼泪落纷纷;
十一月水仙冷冰冰,破老乌乃是热心人,墨黑道袍穿一件,飞来飞去吊死人;
十二月腊梅水结冰,鱼哥子乃是捉鱼精,口衔长抢不吃素,早早夜夜捉鱼人。
⑵游世经
正月梅花闹稠稠,细白棉绸出湖州,清水*烟福建出,评弹好戏出苏州;
二月杏花白悠悠,红口荡脚(牛)出东头,矮脚猪猡常州出,*泥头鸭蛋出南头;
三月桃花满树红,北阳造起“印青龙”,青浦高桥能好看,新打舟船走关东;
四月蔷薇白飘飘,南汇出得水蜜桃,青皮甘蔗圹栖出,水红菱独出画眉桥;
五月石榴心里*,台湾出得赤砂糖,红光赤砂洁又甜,双圈鲫鱼腊板*;
六月荷花水上飘,南桥西瓜刮刮叫,*岩桔子甜又甜,枫泾独出“状元糕”;
七月凤仙喷喷香,锉刀锯子出南翔,柴绕蒲鞋嘉定出,细白草帽出丹阳;
八月木樨赛翩翩,浦东出得大雄鸡,横塘河蟹全然壮,阮巷小姐钓鳗鲤;
九月菊花心里*,九页头阳伞出松江,醴泉好酒顺心买,细巧竹篮出新篁;
十月芙蓉映小春,福建桂圆有名声,徽州茶叶天下饮,杭州出得紫金藤;
十一月水仙花蕾稀,金华火腿出兰溪,薄壳胡桃云南出,吴江出得铜红缎子多罗尼;
十二月腊梅凉飕飕,南浔出得草包头,精致茶壶宜兴出,潼关草蓆出得丘。
⑶《十劝郎》
第一劝郎劝起头,劝侬情郎哥哥勿要轧丘人,走亲访友不要紧,“兰隐院”里不要走;
第二劝郎二月天,劝侬情郎哥哥勿要*铜细,麻将、骨牌、纸牌样样会,件件精通要输铜细;
第三劝郎三月天,劝侬情郎哥哥勿要吃洋烟,吃了洋烟无铜细,亲朋面上寻淘气,来到小妹房打“呵欠”;
第四劝郎四成双,劝侬情郎哥哥有点铜钿办家当,四季衣裳全办好,郎穿好衣妹风光;
第五劝郎五月天,劝侬情郎哥哥不要发脾气,相打做闹郎吃苦,掼脱铜钿伤原气;
第六劝郞六月天,劝侬情郎哥哥种好田,手指头上出*金,铁鎝头上出白米;
第七劝郎七月天,劝侬情郎哥哥勿要打“野鸡”,只只野鸡拐铜钿,拐脱钞票伤身体,亲眷朋友看勿起;
第八劝郎八月天,劝侬情郎哥哥省吃俭用勿忘记,勤勤俭俭过日脚,只勤不俭无啥啥;
第九劝郎是重阳,劝侬情郎哥勿要忘记爹和娘,横抱三年哪得大?竖抱三年哪得长?
第十劝郎十月天,劝侬情郎哥长志气,妹劝郞君句句真,要做真人靠自身。
⑷长工苦
梅花时开正月中,无柴无米肚皮空,又冷又饿难活命,央人托保去做长工;
杏花时开二月中,打好包裹去做长工,娘子小囡朝我哭,硬着头皮离家中;
桃花时天三月中,清明时节雨蒙蒙,日思夜想家中事,眼泪汪汪落在胸。
蔷薇花开四月中,罱泥塘草闹轰轰,日子长来肚皮饿,勿敢抬头望烟囱;
石榴花开五月中,手捏*秧乱蓬松,酱油虫咬真真痛,氽脱秧棵骂长工;
荷花时开六月中,烈日炎炎实在凶,皮肤晒得墨赤黑,夜缩牛棚喂蚊虫;
凤仙花开七月中,秋长季节仍无空,日里挑水三百担,夜里拗磨当一工;
桂花时开八月中,东家娘娘实在凶,逢年过节无我份,碗头碗脚推长工;
菊花时开九月中,割稻捆稻在田中,腰酸背痛眼睛肿,还叫长工倒马桶;
芙蓉花开十月中,牵砻打米做勿空,日里做了不算数,还叫长工牵夜砻;
水仙花开十一月中,提水淘米剥葫葱,十指冻得红通通,眼泪水淘饭肚里送;
腊梅花开十二月中,锄头铁鎝交给老相公,今年吃侬面皮饭,来年饿煞也不再做长工。
⑸姐望郎(哭调)
正月初一姐望郎,情哥哥办起金雀调板象牙床,象牙床上有七七四十九块天花板,后边头金狮子一对甩衣裳。
二月初一姐望郎,情哥哥得病在这只象牙床,大姐姐东房跑到西厢房,两手弯弯拍胸膛,拍得情哥哥胸膛亮堂堂。
三月初一姐望郎,大姐姐拿了香烛拜家堂,拜得家堂土地、灶君皇帝,保佑情哥哥一日一日轻身健,大姐姐子子孙孙拜家堂。
四月初一姐望郎,大姐姐四城门口贴出张无头榜,哪里名医郎中、看得情哥哥一日一日轻身健,大姐姐拿了重金谢医郎。
五月初一姐望郎,大姐姐拿了药票去赎药方,药汤煎得浓又浓,大姐姐拿了细花汤匙喂情郎,情哥哥只吼(吸)馋唾不吼汤,大姐姐双珠眼泪落胸膛。
六月初一姐望郎,大姐姐拿了猪头三牲斋庙堂,旧庙堂改造新庙堂,五圣庙改做六神堂。
七月初一姐望郎,情哥哥脚手挺挺,眼白漾漾见阎王,大姐姐拿了锄头铁鎝去扒庙堂,前埭扒到后心亭、五圣庙、六神堂扒来方秃光。
八月初一姐买棺材,大姐姐拿了铜细买棺材,买好棺材无人抬,情哥哥活拉辰光酒肉朋友千个好,今朝急难之中无人来。
九月初一出棺材,七个和尚八个来,和尚道士叮铃打冷前头走,大姐姐披麻带孝跟上来。
十月初一姐望郎,大姐姐东厢房跑到西厢房,只见灵牌不见郎,大姐姐两滴眼泪挂胸膛。
十一月初一姐望郎,坟头顶上出棵海冬青,大姐姐双手摘了半根去,留有半棵子子孙孙上花坟。
十二月初一姐念经,前埭摆到后心亭,摆起八九七十二部*经忏,大姐姐搭起河桥放水灯。
⑹小农经济不发财
正月梅花姜姜(刚刚)开,小农经济不发财,农民生产来分散,投机剥削真厉害;
二月杏花白飘飘,小农经济真苦恼,碰到困难就跌倒,缺了铜细利息高;
三月桃花红喷喷,小农经济独木桥,做来做去做勿好,人手不对力量小;
四月蔷薇白稀稀,小农经济真危险,单干生产困难多,有了灾害顾不全;
五月石榴满树红,小农经济一场空,卖脱土地别人种,自家外出做长工;
六月荷花白淡淡,小农经济想发财,发财仍旧不肯来,现在想着转过来;
七月水仙红嘻嘻,毛主席指出总路线,大家努力要学习,劳动生产要集体;
八月桂花红似火,互助合作办法多,改进技术大家做,产量增加年年多;
九月菊花梗子青,互助合作要起劲,三大合理真公平,按劳取酬要评分;
十月芙蓉映小春,互助合作一条心,兴修水利年年搞;战胜灾害有保证;
十一月水仙满夜红,开办生产合作社,好坏土地要入股,统一分工一起做;
十二月腊梅叶尖尖,社会主义思想要树起,重工业建设要实现,农民要求买拖拉机;
十二月花名唱完全,社会主义在眼前,上百亩土地并一起,生产要用拖拉机。
⑺生产歌
(杨柳青调)
吃饭想起种田人,大家团结一条心呀,杨杨柳青呀。
共产*领导,老百姓跟上,哎呀哎哎哟,大家要起劲。
排起水车来打水,打水要打一普(遍),杨杨柳青呀。
窄秧板,对哇?除虫,好哇?哎呀哎哎哟,大家要起劲。
种秧大家要齐心,两耥三耘最要紧,杨杨柳青呀。
水草多捞点,稿壅(肥料)多下点,哎呀哎哎哟,保险田里好收成。
穿衣想着种花人,多种棉花好收成,杨杨柳青呀。
毛豆少种点,棉花多种点,哎呀哎哎哟,搭花要认真。
毛主席领导要翻身,大家团结一条心,杨杨柳青呀。
代耕真光荣,互助组要办好,哎呀哎哎哟,办起社来刮刮叫。
⑻揩身经
一支清香七寸长,一忽困觉想着娘,勿想亲娘,十月怀胎哪得生?勿想亲娘,六尺身体哪得长?横抱三年哪得大?竖抱三年哪得长?抱勒手里独怕冻,含勒嘴里独怕烊。
衔口喂饭娘领大,敲冰汰衲(尿布)娘辛苦。有钿买点亲娘吃,呒钿好话讲几声。勿修长来,勿修短,只修亲娘一条长路上西方。西方路上排只金石缸,观音娘娘挑水烧浴汤,烧得浴汤窜窜滚,蓬头汤里加白糖。亲生大婿全喊过,揩得亲娘滑堂堂。上身衣裳绸缎滚,下身衣裳扇子形。捧头捧脚转孝堂,明朝二代晚辈守孝堂。亲亲眷眷,邻邻舍舍送落葬。
⑼盐民苦(流传于解放前金卫盐村)
前世勿修,投脱海头,屁股后夹根竹头(制卤时拖灰刮泥刀),东头跑到西头,晒煞日头,毛竹扁担挑来像“轭头”(弓形家具),困觉用豆腐干被头,盖着当中呒两头。吃饭用钵头,有了早晨呒夜头。走不尽路头,吃煞苦头,来世投只狗,也不投海头。
⑽张社长学文化
月亮嘻嘻笑,挂在柳树梢,张社长坐灯下,心里多烦恼。
社里当领导,文化少不了,不识字做工作,困难真不少。
区里通知来,要请别人看,作汇报没办法,急得团团转。
开会不能记,回来已忘记,笼统讲几句,无头又无尾。
生产订计划,记工又算帐,要动笔没法想,样样做不上。
产量要提高,经验少不了,《农民报》有介绍,想学学不到。
提起会计员,文化也缺少,记笔帐时间长,社员心里焦。
我们村里厢,从前穷精光,青年姑娘们,从未上学堂。
村里办民校,不分老和少,*团员和干部,个个把名报。
工作和学习,统一安排好。先上课后开会,劲头高又高。
农业合作化,高潮已来到,劝大家学文化,办好合作社。
4、儿歌
原是民间口头文学,一般是老人口传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时哼唱,代代相沿,内容充满童趣。自70年代起,本地中、小学中爱好文学的老师辅导学生创作儿歌。年春,查山中学爱好文学的15名学生组成的“春红文学社”,请《儿童文学报》“金丝鸟”主编来校作怎样写儿歌的辅导报告,在语文老师朱俊指导下,学生们习作儿歌90首,参加年县市举办的《小金蛇儿歌征文赛》,有10首儿歌获县级奖,2首获市级奖,1首获全国二等奖。在年秋的县和金卫纺织厂联办的“福利杯”诗歌、故事大奖赛中,卫中、查山中学和金卫中心小学各有2首儿歌获二等奖。年,辽宁儿童文学出版社主编的《全国儿童文学小明星》中,专题介绍了查山中学学生孙蓉(女)的简历和儿歌作品。
附:儿歌选录
⑴九歌迷
一只鹰鹞放得高,线儿细细没拴牢,一阵大风吹断线,翻个跟斗往下飘。
大哥树上唱小调,一见吓得大声叫,老鹰来了赶快逃,吱呀吱呀不得了。
二哥吓得卜卜跳,跳进草丛不敢瞧。
三哥正在纺棉纱,停住纺车不敢摇。
四哥真是胆子小,吓得忙把咕咕叫。
五哥架起小飞机,飞来飞去没处逃。
六哥胆大斗志豪,举起两把大砍刀。
七哥急忙飞过来,背后拖着枪一条。
八哥气得雎雎叫,张开大牙赶来咬。
九哥提灯当空照,大家齐把老鹰找,哈哈哈,真好笑,原来是只破纸鹞。
(大哥-蝉 二哥-卜卜跳 三哥-纺织娘 四哥-青蛙 五哥-蜻蜓 六哥-螳螂 七哥-胡蜂 八哥-蟋蟀 九哥-萤火虫)
(王仁龙 演唱)
⑵小龙虾
小龙虾,小龙虾,我们把你带回家。装在篓里蹦蹦跳,躺在碗里羞答答。大红旗袍红头发,像个新娘要出嫁。
⑶摘葡萄
葡萄架上挂葡萄,葡萄红红像玛瑙。弟弟摘了一大串,撒腿就向学校跑。
孙蓉(查山中学初二年级学生)
母鸡
母鸡咯咯叫,脸上涂胭脂,胭脂红似火,活像新娘子。东张又西望,找个小屋子。躲在它里面,生个胖儿子。
孙彩玲(查山中学初三年级学生)
⑷小螃蟹
小螃蟹,爬呀爬,一爬爬到我的家。我把螃蟹捉起来,送给爷爷把酒下。
(查山中学杨建廷)
5、谜语
弯弯兜兜,曹家牌楼,小姐出门,扇子遮头。(田螺)
爷蓬头,娘蓬发,养出儿子尖头。(竹笋)
四四方方一块田,零零碎碎卖铜细。(豆腐)
远望一个城,成千成万兵,头戴歪帽子,个个犟头颈。(豆芽菜)
十条岸,八条沟,条条岸上有瓦爿头。(手指)
福气好来节节高,老来挨顿棒头敲。(芝麻)
外面麻布袋,里面粉红衫,细皮白肉两分开。(花生)
弯背老公公,胡须乱蓬蓬,杀它不见血,烧它满身红。(虾)
满面珠子,弧形盒子,绣花剪刀,八根椽子。(蟹)
一条暗弄堂,开了八扇窗,扇扇窗里有名堂。(笛子)
劲里套只箍,脚上麻绳拖,人人叫我吃饱饭,饿着肚皮走江河。(鱼鹰)
一条鱼,两个头,蹲啦纱家浜里游佬游。(梭子)
身强力气大,干活常带枷,春种和秋种,勿能缺少它。(耕牛)
青枝绿叶李光桃,外生骨头里生毛。(棉桃)
驼子驼,牙齿多,皇帝头上发哆哆。(木梳)
房子造在房子里,小囡养啦泥潭里。(燕子窝)
岁数并不大,胡子倒一把,勿论碰到谁,总是叫妈妈。(羊)
横三间,竖三间,观音娘娘坐正间。(织布机)
(五)讲故事
钱圩地区故事创作与演讲活动在县、市较有影响,60年代,钱圩公社先后培训故事员多人,各生产大队都有故事员,田头、宅基、茶馆等地方都是演讲故事的场所,涌现出许多讲故事、写故事的能手。其中钱圩乡联合村人张更生(钱圩职业技术学校教师)不仅在金山县,而且在上海郊区有一定影响。他从60年代起就着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至今已搜集整理80多篇,创作新故事75篇,在全国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52篇。其中《中国民医顾尚之先生传说故事》被美国纽约西东大学选入中文课程课本。他于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年参加中国新故事学会,年被推选为金山县儿童文学协会副会长。他创作的《凌书记住院》年发表于《上海故事》,获上海市第二届故事会串二等奖,《错报丧》年获江浙沪故事大会二等奖,全国优秀故事二等奖。年,乡举办故事创作培训班一期,创作故事6篇,小说3篇。其中《独目甲鱼》获全国教师故事征文赛三等奖。在乡艺术节期间举办了讲故事会专场演出,《陈九成禁*》参加县第三届艺术节演出获演出三等奖。
(六)书画 摄影 工艺美术
书画艺术 在各历史时期,都很重视。明清士人,“凡六书八法,莫不家习而深究其奥”(清乾隆《金山县志》)。明成祖时,被朱隶誉为“吾朝羲之”的宫延书法家沈度(金山卫人),凡朝廷文书都由其书写,以平整圆润的“台阁体”盛行一时,被载入《明史》。其弟沈粲善草书,晚年乡居后,门外求字者常不断。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洛北村人杨瑄工行、楷书。其从子杨锡观,尤精隶篆,成《六书辨通》等书。清末,卫城人邹兆熊,善写兰竹。民国期间,卫城人刘梅春,工行、楷书,里人求其书者众多。解放后,毛笔书法多应用在宣传标语上,倾向于美术字,画也以宣传画为主。80年代,青、少年习字作画者渐多。从年起,两乡文化站每2年举办一次书画摄影及工艺作品展览会。所展作品以青、少年业余所作为主,书法有行、楷、草、隶等,并有不少为硬笔(钢笔)书法。金卫地区西门人戚勤荣是当代成名于国内书法界的新秀。他早年就读于金山张堰书院,受到著名书法家白蕉先生的书法教学指导,后来走上教育岗位,“教苑躬耕作贡献”,“书声毫笔伴相忆”。其毛笔作品曾被编入《中国人才书画展》并获一等奖,入编《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周年澳门回归书画集》;并有毛笔作品在“当代书画艺术家精品大典”大赛中获银奖;又有作品在《中国名家书画》大赛中获精品奖,并被聘为吴道子艺术馆馆内顾问,授予“书法一级大师”称号,该作品还为吴道子艺术馆永久收藏。戚勤荣本人被编入《二十世纪中国人物大集》一书。他还擅长钢笔书法和摄影艺术,曾著有《中小学生钢笔书写门径》等书。钱圩地区擅长书法的有龚坎章、陆治均等人,在钱圩地区较有影响。画类有国画、油画、水彩画等。旧时,金山卫地区农村灶头都画有山水、鸟虫、瓜菜禽鱼等图画。年钱圩地区办了2期美书培训班,创作美书作品30幅,乡文化站图书成果展览版面设计获县二等奖。钱圩乡人朱晞的农民画在县、市具有一定影响,他的作品曾在美国等国展出。摄影与工艺品大多出自中、小学师生之手。金卫中学的工艺美术小组作品,在全县得一等奖。年暑期,金卫乡文化站和金卫中学联合举办摄影培训班,有29名学员参加,结业后即展出一期作品。
(七)艺术节与歌会
年9月6日,钱圩乡举办首届艺术节,演出文艺节目4场,节目50多只,观众达多人次。9月16日-17日,金卫乡举办首届艺术节,参加单位有10个村、13个乡办和县属企业、以及商业、文教卫生单位和驻*。16日,假金卫中学运动场举行开幕式,请干巷乡龙灯队、朱泾镇蚌船舞队配合金卫乡花灯队表演民间歌舞。同时,在乡文化中心大楼举办书画和工艺美术作品展览会,展出本乡民间书画、摄影、集邮、火花及竹木、泥制工艺品,以及盆景、布贴、花灯、黑板报艺术等作品共87幅(件)。16-17日晚上,在金卫影剧院专场演出各单位选派的节目,共53人,演员有余名。这届艺术节活动,共有观众1.26万余人次。通过这次活动,选派部分优秀节目和艺术作品参加县第二届艺术节会演和作品展览。金卫乡花灯队花灯舞,获县演出优秀奖。
年秋,金卫乡文化中心举办十月歌会。此后,每年金秋季节,轮番举行艺术节和歌会活动。年,乡文化站挖掘农建村调龙灯传统形式,辅导该村组成九彩龙灯队,在县第四届艺术节活动中获组织奖。
四、名胜古迹文物
(一)、名胜
查山 位于镇境东北部,长春、卫通、联丰村交界处。周长1公里,海拔21.6米,椭圆形,南北最长距米,东西最宽距米。该山形成于中生代侏罗纪晚期(约1.37亿年前),因火山喷发和岩浆活动所成,其机体为安山集块岩和安山岩。
相传,秦始皇曾登秦望山观海,视线被此山林木所遮,于是伐尽草木,山上赭红色土石裸露,故旧名遮山,也名赭山。又传,唐代道士查玉成炼丹于此,其后便有今名。南宋绍熙四年(年)《云间志》载:“遮山,在县(华亭县治松江)东南七十里。周围二里,高五十丈”。清乾隆十八年(年)《金山县志》载:“在县(金山县治卫城)北六里。旧名遮。《集仙外传》云:查玉成练丹海上小山中。今山临海,上有浴丹井,而山下乡名亦曰仙山。钱野人衮修松江续志,定名曰查。据此,山去秦山十余里,上有仁寿寺(元至正年间建),赵松雪题额。有炼丹室,在浴丹井西,皆查山遗迹”。明代胜迹有“查山十景”:两峰接海;双杏凌霄;香池印水;丹井乳泉;僧房石壁;仙洞天泉;丛林箭石;绝涧龙岩;北山翠屏;南坡膝印。自元至清;历代文人雅士南游,必登此山赏景咏诗。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日,为查山仁寿寺香市,此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
20世纪70年代,驻*与乡民疏浚围山河,为秃山覆土,遍植乔木。查山今已郁郁葱葱,山青水秀,仍不失为浦南胜景。
(二)、古迹(遗址为主)
1、查山古文化遗址
位于大石头镇东查山。年,金卫民工在查山东南坡为驻*搞基建时,从一公尺石下发现石井一口,继而在爆破乱石中又意外发现古石斧一把,送交上海市博物馆。经博物馆组织专人前往发掘,揭开土面平方米。遗物分布在山的东面山坡上下南北长米、东西宽60米的范围内。地层情况有二:
一为山东南坡面坑,第一层灰黑土,深距坡面(高出地平面约2.5米)0.5米,有西周和商代遗物;第二层灰褐土,深距坡面0.5-2.5米,有马家浜文化类型(公元前-公元前年)堆积物层。
二为坡下耕田里的坑,第一层耕土,深0-0.28米,有近代砖瓦和唐宋陶瓷片;第二层*褐土,深0.2-0.77米,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遗物;第三层灰*土,深0.68-1.39米,有春秋战国时代遗物和早期印纹陶文化马桥类型(商代)遗存;第四层灰黑土,深1.1-1.97米,遗物丰富,类别同灰*土层下部。
此次发掘,共出土各时期文物20件。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将此处作为上海市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点,立碑保护。
2、金山卫城遗址
座落于今西门东半镇,卫城、金卫村和上海石化总厂北区,东至东城河,西沿张泾河,南抵南城河,北及北城河。建于明洪武十九年(年)。
该城前身为小官镇,东晋时代,已有册籍载其存在。至明洪武十九年(年),在其地筑城置金山卫。初为土筑方城,高二丈八尺,周围一十二里。明永乐十五年(年)九月都指挥使谷祥主持营修,易土为砖墙,加高五尺,上增设矮墙,造起楼橹,四门外,各筑月城。明成化三年(年),都督佥事董 奏令改砖为石, 调任去,指挥使西贤继而主待修成。明弘治年,都指挥使翁熊主持重修。明正德年间,城廓概貌:高2丈8尺,门楼4座,分坐四方墙顶正中,东名“瞻阳”,西名“凝霞”,南名“镇海”(后名“镇溟”),北名“拱北”(后名“拱宸”);门楼两侧各有敌楼1间(总8间);4座角楼将于城墙四角;敌楼与角楼间还有腰楼8座,墙顶增筑小墙6处,有48座箭楼座落于上;沿墙顶里外两侧,共筑只雉堞;门楼下辟四城门,门外各附一“月城”;东西月城上建“金汁楼”各一;月城外四方护城河上各有吊桥;月城与正门间有一隙地,俗名“城肚子”,驻兵马司;西北门城墙下有一北水关门(原在东南城墙下有南水关,巡海船由此出入。正统年间,实行海禁后,才塞。南水关城堞上有巽阁钟楼,后圮,钟存于城隍庙)。明正德十五年(年),雷火毁卫城楼。明万历二十六年(年)、崇祯三年(0年),先后2次修缮城墙。清*攻卫,城墙毁坏严重。清康熙二十二年(年)起,娄县知县史彬主持重修1次。清雍正四年(年)作金山县治后,又先后修缮5次。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年)太平*战事中,卫城楼橹荡然无存,城墙坍坏。民国11年(年)起,城墙砖石被邑人拆卖。民国27年(年),日本侵略*毁城筑工事。至解放初,除东城门尚有砖廓外,余仅存土城基。年和年,东城门廓砖石先后为建水渠和山阳公社幸福院(敬老院)而拆除。70年代起,城基陆续夷为平地,泥土移作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地基之用。
原城市布局:主街6条,以十字街为中心,出东、西、南、北砖桥至4城门,分别名为“东平”、“西靖”“南安”、“北泰”街。东平街北,有一与之平行的东西向大街名筱管街(俗称小官街),筑城前为小官镇主街,筑城后因沿街北侧多建寺庙,故俗称庙前街。主街前后左右,巷道棋布,计左所巷7道,右所巷6道,前所巷8道,后所巷8道,东西门巷各3道,南、北门巷各4道。公署民宅,庙宇殿堂,商铺作坊,第宅园林,在街巷四周中鳞次栉比。清初兵燹,繁盛街市化为瓦砾。建县后,仅恢复少许县衙*署及庙宇,又经太平*战事,成一片废墟。到清末民初,城内已成田野农宅。
3、公署遗址
⑴帅府 在金山卫城南水关内,明正统七年(年),都指挥使盛琦为驻扎金山卫防倭而建。明正德时,改称总督府。明嘉靖中期,苏松参将坐镇,改为参将府。至清乾隆年间,仅存地基。清同治年,为清*东南营地。民国期间,名钱家宅基。解放后,属金卫村一队农田。现为石化厂区园林管理处园地。
⑵金山卫治 居卫城正中,周围有墙。中为治事厅名“勤*堂”;厅左为经历司,右为镇抚厅;左偏为吏户型房,右偏为兵刑工房;前为仪门,又前为谯楼,东南有经历宅12间,西南有吏舍30间。厅后过穿堂即庖舍斋宿所。北为预备仓、架阁库,东北隅为旗庙。废于清初,改建为县治。
⑶金山县署 为原卫治址,周围有墙,建于清雍正八年。前为大门,内名仪门,甬道旁为皂隶班房。东西廊分置“六房”。大堂三楹三轩,东名简房,西名库房,进而为川堂,为宅门,为三堂。东名东厅,左右有侧房。内为宴室,东西有书斋,最后为公厨、更房。土地祠在大门内东。牢监在大门内西。典史署在土地祠东。清乾隆二十四年(年)县治移往朱泾后,曾作金华司署,清乾隆三十三年迁去。县署失修渐圮,至清乾隆五十九年毁于飓风,典史署也在清道光十五年(年)移去典史。民国期间,县署基尚有石阶泮池(俗称“白漾滩”),还有大门石柱和门旁石碑等遗迹。今已作金卫中学校址。
⑷察院 一在总督府左,称南察院,为明正统末年(年)巡按御史刘福主持建造,毁于清。一在卫治西,称西察院,也是正统末年建,今仅存察院塘地名,在卫城村西砖桥北。
⑸镇抚监 在卫治西明刑桥(西砖桥)。明洪武二十年(年)建,后废。明成化十八年(年),指挥使西宁主持重建。中为官厅4楹,左右列以监房(男女异所),有狱神堂、中门和外门。清初毁。
⑹金山营参将(游击)署 清乾隆《金山县志》载,在卫城北门内。原为明指挥使魏弘宣宅。清顺治初,改为参将署。厅事匾名“壮献”“揆奋”“静远”,左右又有二额:“淑慎清勤”和“正已正人”。清嘉庆二十五(年),改参将为游击,遂为游击署。清咸丰十一年(年)毁于太平*战事,遗址在今金卫村四组王家宅。清末租赁为北街民舍,遗址今为卫城村第四组沈寿生宅。
⑺守备署 一为明金山卫守备署,座落县署西北奚家巷,清顺治四年(年)建,乾隆十四(年)裁。遗址在今卫城村映月桥西。一为中*守备署,在卫城东门内,清乾隆六年(年),守备汪有奇主持建造,堂名“在师中吉”。遗址在今松金公路东侧养路工区。
⑻演武厅 在卫治东北演武场内。厅后有堂,有小厅,左右有翼房、庖屋,有侧屋,前有月台(广20步),有旗台,有中*沙路(20步),外有门。明正统弘治至正德年间,在其左右增设左、右、前、后千户所治事厅。清乾隆十三年(年),金山营参将金玮主持重建。演武厅有“整*经武”匾。毁于清咸丰十一年(年)战事。清同治十年(年),金山营游击张德龙主持重建。民国时期已废。在今卫城村第三组境内。
⑼*储南仓大使署 在卫治东北。明洪武二十四年(年),卫指挥佥事李武主持建造,初名“广盈仓”,明正统三年,巡抚周忱易名“*储南仓”。内设仓厅,左右列廒屋三幢(40间),大使与下属廨宇各一,外有门。清初废,地名旧仓基,在今金卫村第五组境内,东仓廒遗址在金卫村,西仓廒遗址在松金公路两侧徐木根宅附近。
⑽*器局 在卫治西,卫守备署后,明洪武二十年(年),卫指挥佥事李武主持建造。明弘治十五年(年)指挥使西宁设提局厅。外有门,左右有工作房共24间,清咸丰十一年(年)毁于兵燹。清乾隆四十二年(年),金山营参将白云上在北门内设北枪厂,又名火药局。厂址无考。
⑾盐课司署 俗称场官衙门。有三:一在北仓的浦东场盐课司署。后汉乾祐年间(-年)自张堰镇迁于此。清乾隆五年(年),盐课大使王道升主持修建,堂名“小贞”。一在西仓的横浦场盐课司署,由明洪武十九年(年)因小官镇建卫城迁署于此。清乾隆八年(年),盐课大使方学沆捐俸重修。大门东为延宾馆,西为土地祠。大堂名“恩斯”,二堂名“补过”。毁于清咸丰年间太平*战事。一在卫城。清道光十六年(年)横浦场盐课司署迁于北街(北砖桥南民舍)。民国初为两浦场场官衙门。大门是墙门,内有大厅、走马楼,东西楼厢房,最后是炊事房,占地5亩左右,民国26年日*侵占时毁。遗址今为卫城村第四组北街宅。
4、学府、寺庙遗址
⑴文庙、卫学 在卫城筱馆街北侧。明正统十三年(年)建,基地32.57亩。东邻城隍庙,西旁钱鏐王庙,南莅街衢,北枕流水,周围以墙(初土筑,成化七年改为砖石墙)。左方为文庙,右为卫学。文庙初设时很隘,经明天顺五年(年)、明成化十七年(年)、明弘治十一年(年)三次修缮扩充,才具规模。
卫学有前门、仪门,中为明伦堂,左居仁斋,右由义斋,两翼有廊,堂后折东为教授宅,西为训导宅。仪门之前有泮池(正统四年池干涸,不利于学,便填没)。并立学子肄业号房(学生试场)两所,另有魁星堂。明伦堂立射圃(行射礼的场所)于空地。
文庙左右为从祀,前为棂星门、戟门,东西设神厨和宰牲所,戟门前为泮池,上有小石桥。明正德十一年(年),在文庙后增筑土山一座,环以树木,并作亭其上,供学子游憩散心。万历二十一年(年),重建文庙,大缮学宫。崇祯中期,又重修明伦堂一次。入清以后,在清顺治十五年(年)、康熙十五年(年)和五十九年(年)共修缮三次;清雍正七年(年),在文庙前增建忠义祠。清乾隆三十八年(年)裁金山卫学后,文庙建筑物日渐坍毁。至清道光十二年(年),绅士钱熙载、翁纯等捐募重修。文庙、崇圣祠、大成殿(俗称圣人殿)至民国27年(年)4月,日本侵略*开始拆文庙建筑材料造炮楼等,以后在社会动乱中,被地痞流氓陆续拆毁。今遗址为驻*营地。
⑵大观书院 座落金山卫学西部,原明伦堂基地。清道光十二年(年),绅士钱熙载,翁纯等劝捐创建,至清道光十四年(年)落成。中为讲堂,前、左、右为“居仁”“由义”二斋,旁列号舍(试房),内有“滋德”“崇德”“宝坻”三堂,并有仓廒。讲堂左、建名宦祠(原在大成殿左);讲台右,设乡贤祠[原在大成殿右]。书院二门左有忠义祠[原在文庙西,清雍正七年(年)建,后圮]右有节孝词,[原在西砖桥东,县治西,乾隆十四年(年)曾重建,后圮]。书院于清光绪三十年(年)停办后,先后作小学堂和农校校舍。民国12年(年)改为卫城小学时,头门内忠义祠、节孝祠、旌表亭及二门内东西试号舍等均已毁,2座节孝坊尚存。明伦堂作大礼堂,崇德堂、滋德堂、乡贤祠、名宦祠各作教室,仓厅作伙房、餐厅用。民国26年(年)日*侵入,烧毁2埭建筑物。抗日战争胜利后,劫余残房仍作校舍。至年,驻*扩建营房时校舍拆迁。
⑶金山卫义塾 明成化十二年(年),都指挥都胜令建义塾一所,有中堂、后堂,左右有翼屋,周围有围墙,有墙门。后各千户所都设义塾毁于何时无考。年,上海石化总厂在卫城六组征地基建,拆迁时,挖得明金山卫义塾青石碑刻一方,现存于金山卫镇文化站。
⑷金山卫城隍庙 明洪武二十年(年),卫指挥佥事李武主持建造于卫治东北,小官街北侧。明洪武三十年(年),庙祝董启修缮。明宣德九年(年),指挥使西贵为庙塑置神像。明正统年间,西贤增设两侧廊房三门及侍从塑像。明弘治四年(年),指挥佥事杨*重建。清康熙三十六年(年),金山营参将王功主持建修。此后虽数经修缮,但志无记载。民国初庙貌可参,见之邑人曹明哲《孔庙、城隍庙合记》中。抗日战争前,庙舍常作*营。民国26年11月5日晚,登陆入侵的日*焚毁正殿,作日舰联络信号。年秋至年春,因基本建设需要拆除庙舍,仅存山门,于年春拆除。
⑷关帝庙 明洪武初建于县治西北,映月桥东堍,名义勇武安王庙,由横浦盐场所立。有前后两殿,正殿奉关帝神像,后殿祀关帝三代(曾祖、祖、父)。庙前立有石狻猊一对,“文武官员到此下马”碑一方。明崇祯九年(6年)和清道光二年(年)先后重修。清咸丰十一年(年)毁于太平*战事。清光绪五年(年)三月,金山营游击张德龙主持劝募重建“武圣宫”,有头门大殿及东西朝房共12间。民国前期,曾作小学校舍。民国26年(年),日*入侵后焚毁。解放后,遗址尚存石狻猊一对,下马碑一方。
⑸万寿寺 宋淳熙六年(年),由僧与芬劝募浦东、横浦场壮丁而建于小官街北侧,先名“仁寿院”。明正统九年(年)僧智显募修,作为祝圣道场,改名“万寿寺”。明正德五年(年),总督陈璠主持修建。至清末,仅存后殿。年拆除。遗址曾为金卫中学校舍膳房。
⑹蛇王堂 座落在卫清路松金公路东侧,即今石化厂机安五处炉子间处附近,原为清代所建蛇神小庙,共3小间。因民国26年中国驻*在此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壮烈牺牲而闻名。解放后,该庙在50年代拆除。
5、烽烟墩遗址
卫城近郊,明、清时代曾有*事警戒用的烟墩5座(筱馆墩、横沥墩、葛蓬墩、西仓汛墩和北仓汛墩),其中以筱馆墩为最大。
⑴筱馆墩 在卫南海塘外,创卫时筑土址烽烟墩。明正统五年(年),修建2层砖墙。下层土址高1丈,周49.2丈;中层高1丈,周49丈;上层高1.5丈,周14丈;上建烽火楼,围以矮墙。明正统七年(年),易名筱馆了望台,有小甲1人,兵丁4人把守。明末,已坍废。民国期间仅存土墩。日*侵占时期,建有炮台。解放后,也曾筑有*用工事。现为上海石化总厂厂区,在总厂办公大楼南侧。
⑵横沥墩 在卫城西南海塘外,创卫时土筑。明正统年间(-年)加砌砖墙,高1.7丈,周10.3丈,西有水门。遗址在今纬五路附近。
⑶葛蓬墩 在老金山塘内,沪浙界碑东。建卫前即有,后加筑。土址,高4.9丈,周35.5丈。其上曾多出艾蓬,相传系葛仙所种,故名。
⑷西仓汛墩、⑸北仓汛墩 明代建,清代继承,土址,上有了望台。清末废。西仓汛墩遗址无考。北仓汛墩至解放初尚存土址,原在今农建村第七组,高9米,因茅草丛生,长及过膝,故俗名毛墩。年平整成田。
6、名宅 亭园遗址
⑴瑞芝堂 在卫城。明指挥使西宁宅。明成化十八年(年)四月建,越二年夏,其左上方横梁上生出五色灵芝,人以为瑞草,南安太守张弼便以此名堂作序。清代已毁。
⑵荆乐堂 在卫城。明卫指挥同知侯寅(袭父侯端职)与其弟侯直,友爱相得,取唐诗“荆树有花兄弟乐”之句,以名其堂。钱溥有记。清代已毁。
⑶竹泉轩 在卫城。明指挥使刘瑛在其宅第竹林间建小室,竹下有泉水一泓,刘瑛怀念其父刘惠,清介如泉水,便名其轩。卫学教授陈镛有记,徐阶有诗。清代已毁。
⑷梅燕轩 在卫城北泰街李玄家。明永乐中,松江人宋叔祥为其轩壁上画两梅。明年,春燕集其轩,结巢于两画梅根部,如此延续达20余年,人们异而名轩,清代已毁。
⑸奇树阁 在卫城。清康熙年间,名士茅明与侄茅起翔(旦弋)读书处。今失所在。
⑹抱质堂 在洛北村。为清康熙年间内阁学士杨瑄府第。杨府始建于明成化十三年(年),续建于明弘治八年(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年)三月至翌年三月,杨瑄重建府第,占地33亩,由帝书堂名,故称“御赐抱质堂”,有藏书楼名“文渊阁”。清雍正元年(年),杨瑄被充*抄家。翌年府第被拆毁,独留清风殿一角,日久旁风上雨,任其倒塌。仅留遗址,供后人怀古。名士杨不骞曾有《过杨编修宅》诗:“捨棹蹑莎葱,相过太史公。旧村传洛北,归路怡从东;粳稻尝深碗,葡萄折远筒。圣明蠲忌讳,情话畅周丰”。今为梅园村梅园里。
⑺魏家园 在卫城西南角,魏民筑。园中植梅花百株,花开放时清香袭远。中有一楼名“印月楼”,为当时社会名流觞酒吟诗的雅处。遗址在今卫城村第二组王家宅。
⑻干园 在卫城南门。明百户干锐之后干明卿建。清咸丰年毁。
7、纪念碑
⑴阶级教育碑
年初,为配合社会主义教育需要,中共金卫公社委员会在乡境内6处历史遗址上各立阶级教育碑,水泥混凝土结构,均由朱春生撰碑文,分别为:
①《忆苦》碑 立于八二村*家弄古银杏树下,碑文如下:
“阶级深仇,永志不忘”
这棵银杏树已有百余年历史。过去它被国民*反动派当作刑具,刻记着劳动人民的血泪深仇。
就在这棵树上,被国民*反动派酷刑吊打的劳动人民达数百人。邻近的*弄、沈李两村受严刑吊打就有七十余人。如受害者王祥英被吊打时还用锭针戳刺她的脚底,打得遍体鳞伤,鲜血淋漓。五十三岁的俞来宝受严刑*打,伤疾致死。
树活千年有枯日,阶级仇恨永不忘。
金山县金卫人民公社
一九六六年一月立”
②侵华日*登陆处碑 立于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登陆处纪念亭内,占地约80平方米。年9月,金山县人民*府建。亭台高80公分,石阶5级,周围有石栏。中筑一四角方亭,高约4米。亭基16平方米,水泥亭柱有四,筒瓦盖顶,木质飞檐2层。亭中立“金山卫城南门侵华日*登陆处”碑石,花岗岩质,高约2米,宽0.8米,厚0.2米。面南镌刻隶书碑名:“侵华日*登陆处”背北有黑体字碑文:
“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事变爆发。十一月五日(农历十月初三日)晨,日*在此南门外大举登陆。我蛇王堂、裴家弄驻*百余人,奋起抗击,以寡敌众,壮烈牺牲。日*侵占卫城后,屠杀居民一千零十五人,焚毁房屋五千零五十九间,腥风血雨,惨绝人寰。
今镌石纪事,以志不忘。
上海市金山县人民*府
一九八五年九月三日立”(年1月,金卫人民公社立碑永志。年,被列为市级历史纪念地。)
③《十月初三惨案》碑 立于原金山卫城南门口,即现金山县物资回收利用公司门前。(民国26年(年)11月5日,日*入侵金山卫后,仅数天中就在此塘边残杀50余人,血流满塘。)
碑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十月初三清晨,日本*国主义者侵入金山卫,到处奸婬、抢掠、烧杀,实行‘三光’*策。我金山地区被侵略者杀害一千零一十五人,烧毁房屋三千零五十九间,当时卫城内外,一片火海,尸横遍野,血流成渠。仅此朱海、南门两村,惨遭杀害就达七十一人,烧毁房屋九十四间,城外陈生堂祖孙四代全家九口除一个九岁小孩由于外出幸免,老的七十多岁,小的三岁,全被杀害,房屋烧尽,城内沈春泉一家十一口被杀死9人。六十多岁的吴小和夫妇,为反抗烧房被侵略者捆绑抛入火中烧死。沈文波义愤填膺徒手搏斗,被侵略者捆绑揿入塘中活活淹死。日本*国主义者的滔天罪行,惨绝人寰。罄竹难书。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教育后代,加强同日本人民和全世界人民的团结,共同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特立此碑。
金山县金卫人民公社
一九六六年一月立”
④杀人碉堡碑 立于金山卫南门原城墙上,下即水牢处,碑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日本*国主义者侵占金山卫后妄图长期维护侵略统治,以对付中国人民的反抗,在城墙、海岸、交通要道等处,筑起无数碉保,此堡是其中之一。在城内还设立了许多监牢,此南边,现陈家宅基就是当年侵略者关押我同胞的地下监牢,屋后竹园是杀人、埋尸的地方。
金山县金卫人民公社
一九六六年一月立”
⑤杀人刑场碑 立于金山卫城南门口,即原盐仓旁,碑文如下:
“一九三七年日本*国主义者侵占金山卫后,城内外到处都是侵略者屠杀中国人民的刑场。此处就是侵略者屠杀劳动人民的刑场之一。仅三、四天内,在这里就杀害了三十余人。
金山县金卫人民公社
一九六六年一月立”
⑥《杀人塘》碑之一 立于金山卫西砖桥北河沿农田里,即今第八工程公司后,碑文如下:
此处原是一只旱圹,又称‘赤旱圹’,曾是地主统治阶级屠杀劳动人民的地方,后人称杀人圹。
“一九三七年农历十月间,日本*国主义者侵占金山卫,到处杀人放火,仅数天内,在此就残杀农民五十余人。当时,血流满塘尸横成堆,城内人民死伤逃亡,被害者无人收殓,本村农民熊阿大被杀塘内,一只耳朵和半爿脸皮血淋淋的挂在颈边,午夜苏醒,满身是血,爬到家内,次日又被侵略者连戳数刀致死。此塘虽于一九六四填为良田,但地下至今白骨累累。
塘已填,骨已埋,血海深仇,永志不忘。
金山县金卫人民公社
一九六六年一月立”(见上附图)
⑦《杀人塘》碑之二 在北仓,立于联丰村第七组水塘边。碑文如下:
“不忘民族苦 永记阶级仇
一九三七农历十月初三,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金山卫,到处杀人放火,强奸抢劫,无恶不作。
十月初七早晨,日本侵略者在这只鱼塘里一次就屠杀无辜的贫苦农民三十二人,其中有十八人是这只鱼塘所在村的农民,葛永良一家三口及沈金祥和他的年迈六十岁的老娘全遭惨杀,连怀有身孕的董金宝和她仅三岁的儿子也遭惨杀。当时哭声恸天,鲜血满塘,惨不忍睹。
这血海深仇,我们世世代代不能忘记。
金山县金卫人民公社
一九六六年一月立”
⑵查山古文文化遗址碑 年12月立于查山东坡下,花岗石质,面西背东。正面镌有“上海市古文化遗址保护地点 查山古文化遗址 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七日公布 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立”。背面镌有“本地下有距今约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代的文化遗存。以本标志为中心,两百米半径内,为遗址保护范围,在此进行任何建设工程,必须事先报请市人民*府批准。”
8、陵墓
⑴翰林学士潘垲墓 在查山西南岗。潘垲为汴梁人,字景安,元末翰林学士。明洪武初,下书征召他,垲避于华亭县大五图。太祖复遣使聘他,垲托病不出。帝图他乃智谋之士,不宜久居海滨。垲自知不免,便当着使者面吞金而死,其妻亦在家自缢。墓今已佚。
⑵白马将*墓 在北门外。旧志无记,据传为清兵入卫战将,佚名,身骑白马,入南门时,被守城义民人称“面八老者”(为一切面司务名陈八老)用面刀劈死,葬于城北门外,厉坛右。墓碑高1公尺,宽1市尺,上镌红字“大清白马将*之墓”。清代历为浏览之地。清徐藻竹枝词云:“一树堂梨花尽开,风风雨雨打荒苔,踏青莫怪弓鞋湿,白马将*墓上来”。每逢城隍赛神巡游,必到墓地停谒。解放后,墓地已平整,今为农建村村前福利厂厂址。
⑶明总督都指挥使翁绍宗墓,在卫城西北三里濮家村(今新圩七组干家宅后),俗称大石坟。翁绍宗,凤阳人,明正统七年任职金山卫。墓地有钱溥撰的《神道碑》。其墓于抗日战争初被盗挖。解放后,年3月,修水渠时,坟土被平整成田,墓碑被毁。
⑷金山卫指挥使刘惠墓 在卫城西3里。刘惠,河南上察人,明正统年(-年),在职兴学,一生清介。其墓占地约2亩,民国初期被盗掘。遗址在今八一村第四组,曾有独脚石旗杆一根。年平坟填浜时,曾掘得××将*石碑一块,后交县府。
⑸卫指挥同知侯承祖墓 原是明后*都督侯继高坟地,在卫城北门外,清顺治二年(年),清兵入卫,金山卫指挥同知侯承祖(继高子)力拒不支,受伤被执,不屈遭杀,与自缢的夫人周氏合葬于该地,清乾隆年谥号忠烈。其子世禄、世荫就义后也先后附葬于旁,地名“侯家坟”。今其墓遗址在农建村第七组王家宅东,已平整成田。
⑹明百户张昌后墓 在葛蓬墩。昌后卫城人,清顺治二年(年),参加明总兵吴志葵水师在*浦抗清,八月初六日在得胜港全*覆没。昌后受重伤3处仆地,其子张育从乱尸中背负他归,自割股皮裹父伤处,以肉煎糜喂食,稍愈。八月二十日,卫城终被清兵攻破,昌后大哭,创裂而殁。子营葬于葛蓬墩。并结庐其旁守孝。遗址在今永久村。
⑺李一谔烈士陵园 位于金卫乡境北端,与张堰乡交界的吴家港南岸,长春村第十村民小组境内。陵园占地约0.5亩,周围以墙,松柏环绕。内安葬着李一谔烈士遗骸及其胞弟李新民的骨灰。
李一谔烈士原葬在新运盐河岸上。50年代后期,由其胞弟李新民移至李氏祖坟(即今址),并立“李一谔烈士之墓”简易花岗石墓碑一块。年7月,金山县人民*府批准实施修缮。年,县*府决定建陵。年1月,中共中央*治局委员、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为陵园题词。年2月底,烈士陵园施工结束。3月10日,举行李一谔烈士陵园落成揭幕仪式。年6月,该烈士陵园定为金山县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⑻顾观光墓(钱圩) 顾观光(-年)字宾王,号尚之,别号武陵山人;金山钱圩人,系清代道光年间到同治时期的著名自然科学研究者,精于天文、历法、数学、物理等,平时以行医为业,著有《算剩》、《九数存古》、《六历通考》、《回回历解》、《推步简法》、《武陵山人杂著》等等。
墓葬于钱圩镇西北2里许,墓地较高,民国16年(年),由高望之、高吹万等发起整修坟墓,重立石碑,上刻“金山顾尚之先生之墓”,碑之右上方有“中华民国16年丁卯9月”11个小字,并邀集各地学者,名流举行公祭,区长、教育局局长亦来临参加。民国21年(年),顾观光逝世70周年之际,金山县文献委员会邀集各界士绅集会立碑公祭,高吹万写碑文,并摄有纪念照片一帧留念。
年,顾观光逝世周年,金山县人民*府举行纪念活动,将顾观光墓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年由县人民*府拨款重修,墓成半球型,高0.85米、直径3.8米,并翻砌廓门,加深碑文,四周栽有常绿冬青树,县人民*府遂发出文件,指示当地*府认真管理保护。
9、坊井
⑴坊表
明代,卫城立有坊表19座。四大街跨街有“东平坊”、“西靖坊”、“南安坊”、“北泰坊”合称四牌楼,明洪武年间建于四砖桥堍。圮后,于天顺八年(年)指挥使刘瑛重建,“北泰坊”改名“迎恩”坊。城隍庙前跨小官街有:“东南保障坊”(都指挥使陈璠立)。南察院右有“肃宪”坊(陈璠立),察院前有“激扬”坊、“澄清”坊(景泰年,巡按御史裴斐立)。总督府左有“振武”坊(陈璠立)。卫学宫前有“登庸”坊(提督学校御史某为举人程金立),“冠英”坊(天顺七年即年),巡按王用为举人邹本淳立)、“都阃(kǔn)”坊(正德八年即年)都指挥佥事西宁立)、“擢挂”坊(天顺四年即年,巡按王用为举人陈瑛立)、“科第”坊(学宫前)、学宫左右有“钟秀”坊,还有“兴贤”坊和“拔秀”坊(均为永乐年间,执*者杨杞村立)。尚有3座“贞节”坊,一在北门内,“*王氏”“贞节”坊(嘉靖二十二年即年立);一在东门内,西王氏“贞节”坊;一在北仓左,*杨氏“贞节”坊(正德六年即年立)。
清代,先后立有坊表8座。其中卫学宫左右有“钟秀”坊和“育材”坊(道光七年即年重建),节孝坊6座,计成内西街二十图方孙氏“节孝”坊大石村沈王氏、沈杨氏“节孝”坊(乾隆四、五年即年、年立);三十八图不该字圩张单氏“节孝”坊(清乾隆五十九年即年立);卫城大观书院孝祠前沈张氏、张沈氏“节孝”坊(道光十二、十六年即年、年立)。
⑵水井
万寿寺古井 在卫城。明代井水清冽,遇旱不竭,清末已湮。民国期间重挖,70年代填没。
接官亭井 在大石村,接官亭旁,清康熙年间,金山营参将徐登云置。久旱不竭。解放前夕已废。
场官衙门井 在卫城北街北砖桥南堍两浦场署内,明代凿。民国时期尚存,今已湮。
左所义井 在东城门内,明代左千户所凿。本圆形石井圈。清末毁,后人便将清代废井的八角形石栏移置其上。数百年来从不枯竭,今在金卫村第二组魏宅后,仍供村民和行人汲取。
郭家井 在卫城西门内卫青路南侧,卫城二组郭家宅,为清代水井,井栏系整块青石凿就,外圈八角形,内径约40厘米,光滑如玉,有三道大拇指粗的吊绳印痕,井水至今清冽。
浴丹井 在查山。相传与井西炼丹室皆为唐代道士查玉成遗迹。井水绀白而甘,极旱不竭,后湮。20世纪70年代因基建爆破山石时发现此枯井,遭毁。
太平井 太平*进入卫城内,天旱缺水喝,故在南砖桥南脚路西侧今许家宅挖青石八角井台水井一口,水清,今已湮。
10、碑刻
金卫地区自建卫后,凡地方上建工程,兴义举等重要事件,每请名士宿耆,为之撰文志记。另外,还有乡民和游客的胜迹游记,也有参*者的奏疏等,文、史俱佳,下面选录数篇以存史。
⑴苏浙界碑 座落沪杭公路永久村与浙境金桥村交界段南侧。清初建县时已见其存在。系八角形砖柱,高5米,底部直径1.2米,顶部直径0.6米。碑之南北两面分别竖镌“浙苏界”与“苏浙界”三字正楷阳文。
⑵宋周南楼墓碑 在西仓。碑文镌有“文林郎南楼周公”七字。解放后已佚。60年代平整土地时,八一大队第五队社员在该地挖出石椁,棺木已朽,得一石碑,刻有“澄仕郎××”字样,后上交县*府。
⑶重修金山卫城隍庙碑 原立于卫城城隍庙,明、清代各有一座,今已毁。一为明弘治四年(年)侯方撰文,原文如下:
“金山距海重地,异时倭舶为患,水宿重兵以镇之。元社已屋,高皇正大统,始立卫,以奠安海陲。有卫则有城,有隍有神以司之,庙之所由建也。庙在卫东百余步,迄今百年有余,风雨蠹败,神罔攸栖。守帅六合杨公,承命作镇于兹。治戎讲武,综理周密,出号司令,风劳雷行。僚属禀之以承武,*民仰之以依归,用能边境晏然,高枕无事。公时祇谒神祠,顾瞻咨嗟谓斯城斯隍,高深雄伟,实东南一蕃篱。而庙乃凋弊费治,敬其明神,可若是耶?乃捐已资,规画料理,市余地以拓旧址,征材运甓,诹日庀工。作正殿若干楹,参以高轩,翼以两庑,前建重门,以司启闭。庭墀莹洁,彩绘鲜明,缭以周垣,既坚既好。庄严神像,俨乎如在。凡公斯举,加以旧观而不浮于度。公乃斋沐、其牲牢、率僚属,湛焉肃焉,秉厥丹诚,骏奔走庙,祇告成功。神歆人悦,祚有修归。公既瞻拜而退,掌卫事指挥翁*熊谓公:此举不烦于官,不劳而众,独以己帑作新斯庙,宜有文以示永久。遂为书,介其僚友侯君寅、萧君元来请。方既未得造公之庭。窃幸自喜如昌黎韩子、滕王阁故事,得载名其上,有荣耀焉。庙之作,经始于宏治四年八月九日,而讫工于是年十二月十二日云。”
一为清康熙三十七年(年)杨瑄撰文,原文如下:
“金山卫城隍庙一区,创始于明洪武二十年,指挥佥事李公武盖,设卫之明年也。弘治四年,总督杨公*驻节于此,复鼎新之,规制称大备矣。迄今二百余稔,屡葺屡坏,旁风上雨,庙貌勿严。群卫之人,皇皇焉惟陨越明威是惧。于是分镇王君功建,偕诸将佐,率先经划,而卫之人士某辈咸踊跃从事,鸠工庀材,罔或勿饰。始丁丑冬,讫戊寅夏,其规模无改于昔。而重檐修拱,危垣文陛之制,视昔有加焉。工既竣,某等谓瑄,宜为文以纪其事。瑄虽不敏,其何敢辞?窃惟神之命于天也,犹人臣之受职于君也。而神之有城隍也,则犹州县吏之守土亲民者也。有祷焉必应;有吁焉必闻。操阴骘之权,以助*教之不逮者,神为之也。是故祀典之载于有司者,城隍为特重,不与他祀比。卫城南临大海,北控泖淀,自明初置戍设防,而本朝因之,盖洁戒奋武之地也。比岁以来,岛屿削平,鲸鲵偃仆,四境宴然,里苍无吠火之警,若商贾之往来于浙闽、于粤东西,于登莱津门者,帆樯络绎,如行阶除间。岂非国家声教四讫海隅,率俾之明效欤?虽然今之可患者,厥有二焉;海潮之自南汇嘴而西也,漴阙为首冲。明郡守方公所筑石塘,日就倾圮。秋月潮盛,间值风雨,水势汹涌,高与塘平。其穴石罅以入者,声轰然如雷,则患在海潮之冲决也。环城地皆斥卤,其通潮汐以资灌溉者,惟运盐河是赖。今则河底日高,河身日狭,苟复秋间十日、二十日不雨,农人相顾无所措手,而田禾且尽槁,则患在内河之淤塞也。盖举百里内外,数万生灵,与夫田畴室庐资生之计,胥托命于一线之塘,与一线之水,其可患也如此。苟非神之默施补救,以惠此一方,其能旦夕保哉?夫蒙其利矣,必隆其报,举其祀矣,必竭其诚。宜诸人士之祇肃歆慕,相写趋事恐后也。继自今以往,庶几风雨以时,阴阳不忒,天吴海苦,奉职效灵。俾我民乐业遂生,永享太平无事之福,维神之休,岂有艾欤!瑄世居卫城之西北郊,幸尝与邀神庇,故于庙之成,举其事之系于民生者,书而勒之于石。用扬灵爽于无穷。非徒为一庙志废兴也。又考《松江府志》于城隍庙条下记云:‘别庙六,一在金山卫小官市东’。是以今庙为城隍别庙,非也。明初*卫之体尚尊,故其神与府并爵为公,迥出州县上。今州县皆有专祠,而独绌卫为郡之别庙,可乎?敢并正之,以告后之观者。”
(1)武圣宫碑 有3座,原立于卫城四组关帝庙前。
①一为明崇祯九年重修关帝庙时立,后移于卫城六组民宅后,今在纸筒管厂地下。碑文如下:
“金山滨海,南射岛夷,代有倭患,巨寇窃发,亦恃海为窟。金山于淞海为冲,而未尝罹夷寇之害,虽国计包固师武臣,力究所冯依,则神之呵护多焉。
中为万寿寺,建自赵宋,有子昂额对。先为仁寿院,至我明为祝圣道场,是名万寿寺,其所从来远矣。南有三官堂,面一小梁,于志滚龙桥,其旧迹也。定远侯筑城隍,则东为城隍庙。西司善滛,为一境福年。西则为圆通庵,初一草刹,大士现身接引,徽之富商某,感而修葺成胜旃坛,盖其地。用武人习战斗,大士愿以慈心压其杀气也。
达于筱管街渚,曰关圣行宫。圣之灵,无所不在,而兹地为尤赫。世宗庙,倭入寇,犯城下,陴不为守,贼见城上赭面美髯,风旋云拥而下,惊诫退去,破川柘而金山无恙。则圣之功德于兹地为无量矣。
善信范明武、宋昌诈、岑耀先、鲁嘉胤、徐鼎臣、吕一文、林筠茂等,愿与众信共香火之计,祠坛量香烟等,日时料资费,宁益无损,宁赢无乏,盖已数年于兹矣。又虑事习易玩,意久易衰,总捐资买地陆亩,量地所出,准前所供,香火不断,如地永存。嗟乎善哉,里邑井疆,惟神之赐,何惜弹丸,不彰美报,愿以尺土,寿兹方寸。今之供养,缓之兴起,共兹不坏,永种福田,惟神有灵,惠福无疆,则众善信大有造于海上云,因乐为之记。
翰林院编修曹勋 撰
翰林院左中允杨汝成书
钦差分守南直隶苏松等处地方参将周建 舍石
崇祯九年十二月
日具”
②一为清光绪五年秋《重建武圣宫碑》,系进士吴福谦撰文,金山营游击张德龙立。今该碑移在卫城村民委员会旁渠道下。
③另一座为“下马碑”,镌有“文武官员*民人等至此下马”12字,今该碑在卫城化纤厂内。
⑷金山营参将徐登云去思碑 在大石头桥东,塘路旁接官亭(又名且止亭)。登云为奉天人。清顺治十七年(年)至卫任金山营参将,有*声。康熙年举人沈蕖为之撰碑文立于亭中。年,建*营筑路时将该碑填于路下。
⑸革除徭役碑 原立于清金山县署前。碑上部横镌:“署总督部院赵”;中竖镌:“永革图书册书量书里差地差坐差副差碑”;右竖镌:“奉 本府正堂汪 转奉”。左竖镌:“雍正十二年肆月 日 金山县知县刘绍周 建立”;下部尚有无数小字,已难辨认。今该碑卧于金卫中学内。
⑹重浚新运盐河碑 清光绪十七年(年)立于卫城西南城角处。年毁。碑刻如下:
“重浚新运盐河碑记
光绪十有七年春,署金山县知县大兴王公椿荫(原籍广东海康)浚张泾,并与署华亭知县湘乡葛公培羲,浦东场大使贵筑李公守坤,横浦盐场大使绩溪胡公良铨,会浚运盐河,盖前县广济夏公槐详准饬办者也。河自张堰,南至金山卫城,近城者犹深。自吴家港北至柳家港,计长一千五百零一丈,应起十二万二千七百方有奇。由两场灶田出夫承役,业食佃力,如成例。熟田六万余亩,以三千亩戽水,余皆起土。正月十八筑坝,三月初六日工竣,二十二日松江知府长白恩兴公(正红旗人)亲莅验收,宽深如式,命二十四日开坝,时董理两河者,为金山庐农部道昌。张泾经费,夙抽张堰茶米捐钱预储也。专董运盐河者为华亭耆士张君观吉,而其从孙广文声驰,宋孝廉承昭,金山吴守戌朴诚,钱典簿铭壁,徐明经开照诸君佐之。张君年七十矣,河干奔走,两月有余,同事协心夫役竭力,既蒇事,命广文致书于履刚曰:‘嘉庆十一年,浚新运盐河,观吉之从父应时董其役,惜当时无纪述可考。今日之役,似因实创,后之视今,恐犹今之视昔,君其为我记之’。广文又曰:‘按府志,郡境运盐河有三,张堰南本名西运盐河,浦东横浦两场之田实资灌溉,西受浙水,*姑塘其口也,是河其咽喉也,两场支河其胸腹也,北接张泾达*浦其尾闾也’。同治前,浦潮未尝过张堰尺寸,故道光后浚张泾数次,而运盐河无闻。迩年浙水渐缩,浦潮益强,侵入运盐河且数里,入浊出清,淤浅日甚。前叔祖鸿卓,伯父家鼎,从兄声匏,屡集众议浚,苦费不敷。光绪十五年,秋潦为灾。十六年,浙境浚*姑塘上流,于是夏明府采众议,将次第由*姑塘接浚运盐河、张泾、引浙境清水直达*浦,以御浑潮。通详报可。会督部檄发赈银。乃请以工代赈。先浚*姑塘,工将竟,去任。王明府下车讫其事,遂浚张泾、运盐两河。顾运盐河之浚,有难于张泾者数端;文牍关两县两场,非如张泾事权专属,其难一;前事阅八十余年,成规罔考,非如张泾历有旧章,其难二;经费预估两千余串,仅族兄声镛捐钱六百千,盐商公捐钱八十千,他无籍手,非如张泾先集巨资,其难三;两岸高峻,负土者如涉危崖,非如张泾河坝平坦,其难四。有此四难,而夏明府顺群情而请之,王明府循成案而行之,请诸行省,以南昌朱明府江驻工所,偕两鹾尹暨华金两少尹(金山司巡检兰仪顾公光弟、金华司巡检秀水张公宝琛),日历河干督率奖励,终役不笞一人,又商诸农部,拨款酌剂,而工以成。自此清水灌输,浑潮退舍,两场之田利赖远矣,皆诸贤父母之德也,是乌可以弗记?履刚以其言稽于众,佥曰然。乃诠次其大略,以复广文,俾勒之贞珉,以示后人云。”
光绪十七年五月金山吴履刚撰、吴县钱人龙书
⑺修城墙碑 在卫城西门内民宅旁,卧一花岗石碑,长近一米,宽约半米,上用阳文楷体镌:“金山县程,承办里层城台西一面大墙通长八丈六尺,除根脚不动,高一丈九尺六寸。拦马墙高二尺五寸 乾隆三十九年十日修”。此碑现存藏上海石化总厂工人文化宫。
⑻李一谔烈士陵园碑 年3月立于长春村李一谔烈士陵园门内,长4米,高2米,厚0.37米,黑色大理石贴面,花岗石底座,上镌有中共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题词“李一谔烈士陵园 江泽民”10个阴文金字。
⑼李一谔墓碑 立于李一谔烈士陵园内烈士墓穴前。高1.4米,厚0.15米,花岗石质,面南镌有中共金山县委书记徐其华题词“革命烈士李一谔之墓 中共金山县委员会、金山县人民*府敬立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日”,底座上镌有“牺牲六十周年纪念”。背北刻有墓志铭,全文如下:
李一谔烈士一八八九年生,金卫长春村人,受新文化运动影响,在少年时代就积极参加罢课,宣传活动。一九二〇年回乡以后,变卖田产,创办甪里小学,同时编辑出版进步刊物《社会钟》。
一九二四年,组建中国国民*金山县*部,任常务委员,并当选为国民*江苏省*部后补监察委员。
一九二五夏加入中国共产*,是金山县第一个共产*员和*组织的创建人。历任中共浦南特支、金山独支、浦南区委书记、金山(浦南)县委组织部长、*事部长等职务。
一九二八年,建立金山农民武装――“红团”,领导农民开展抗租斗争。
一九二九年二月六日,发动“新街暴动”,遭敌围剿。二十七日不幸被捕,三月十日于松江西河庄英勇就义,时年三十一岁。
一九五二年,经中央人民*府批准,追认为烈士。
中共金山县委金山县人民*府敬立
一九八九年三月十日
⑽李新民墓碑 年3月9日立于李一谔烈士墓后,李新民墓前,高1.5米,宽0.6米,花岗石质,上镌原中共金山县委书记文汉光题词“金山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席李新民同志之墓。”
⑾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碑 年6月1日,立于李一谔烈士陵园前右侧,系钢筋混凝土质,上镌有“金山县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金山县委员会立。”
⑿匾碑
①(节孝坊)(钱圩) 清康熙末年,朝廷赠送陆渭公妻顾氏“闺型姆范”匾额一方,落款为“龙飞康熙”。已毁。清雍正九年(年),在秦望山侧立陆渭公妻顾氏立节妇坊一座。毁。金山卫庙学记(节条)
②明·钱溥
国家命天下*卫立文庙学如郡制,典教者亦如郡曰教授,而训导则半之。丽郡县者则从郡县学,教其官之适庶,与凡*士三俊秀登第者,随其材而庸之,定为著令,班之天下后世。金山距松城七十二里许,遵海而居,地僻费繁,未易营度。幸而巡抚工部侍郎庐陵周公提调,学校御史吉丰彭公同心辅化,而松郡守保定赵公克相斯举,工善材良,不劳而集。庙自大成殿、两庑、戟门、棂星门;学自明伦堂东西序以及宾客之所肄业之室,靡不完美,采绘焕然,耸人瞻视。一旦斥卤之境,兜鍪之士,得被冕服俎豆之化,升降揖让之容,而作其亲亲尊尊上之心者,皆由三君子起,建学校而有志文武之业,故能祇奉德意于有成,毓人才之效于无穷也。是役也,经始于正统五年夏,成于次年之冬,始终董其事者,管卫指挥使刘公。请予记其事者,卫学训导陈师舆、傅鸿介也。正统六年翰林院检讨钱溥撰。
金山卫城隍庙、孔庙记
③当代·曹明哲
金卫城隍庙与孔庙,为我县名胜古迹。据旧金山县志记载,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至民国期间,虽年久失修,圯倾甚,但寻踪辨迹,尚可度其规模。一九三七年日寇登陆,金卫首当其冲;八年战乱,两庙几遭破坏,至今已荡然无存。若再不予记述,时移代革,势必湮没无考。爰将儿时所见,追忆于后,以供研究我县文史者的参考。
五十年前,如有人到金山卫,只要北至大石(查山),西过扶王埭,就可以遥望金卫城中,旗杆两根,挺然高耸,此即金山卫城隍庙的庙场。两旗杆之间,有面北照墙一垛,上有砖雕彩绘,怪兽名贪。照墙面对城隍庙,祠奉城隍“炳灵公方”,据传即明初边将方呜谦。
头门牌楼式,飞檐碧瓦,鸱尾觚棱,辉煌富丽。门口石狮一对,高与人等。从头门到二门,甬道中断,东西横贯小河,上有平铺小石桥,河边栏杆,全部用名贵雕花绿石镶成。
二门宫楼外向,挺拔轩昂,面北为戏台,台上屏飞彩凤,柱绕金龙。氍毹匝地,毡上遗钿尚在;帷幕障天,幔中残谱犹存。戏台面对大殿,中间为一大天井,可容千人,两侧有看台。天井中央,铁香炉一座,高丈余,围数抱。由于每年三节(清明、七月半、十月朝)香市,进香者在炉内焚烧大量檀香,历久不烬,使终年炉体常温。
大殿层檐叠拱,画栋雕眉,气势雄伟,尝夜游至此,确有“焚王宫殿月轮高,碧瓦琉璃烟笼罩”之感。中央神龛中供有神像三座,城隍居中,两侧为夫人像各一,略大于常人。靠左壁有铜钟一口,重可千斤;右壁架大鼓一面,即所谓晨钟暮鼓,可声闻数里。
大殿两侧偏殿,左为观音堂(已无神像供设),右为“船间”。入门向北,有泥塑“黑白无常”各一,身高与常人相等,均头戴尺许高帽。“白无常”口拖红舌数寸,面貌狰狞,靠西面东,站于二尺高神台上,身略前倾,使儿童及胆怯者不敢近前。再入内供有丈余小船两艘,船头船尾,皆塑有舟子数人,正在撑稿操楫。船内供官服神像数尊,一切设施,与真船无异,堪称惟妙惟肖。
大殿后仪门上方,建有“清唱台”,略小于前面戏台,而精巧则过之。楹联对对,帘愰重重,真是清幽疑玉宇,秀逸媲琼楼。清唱台面对后殿。
后殿虽小于大殿,而神龛中神像,与大殿相同,亦供城隍一,夫人二,此为“行宫”。大殿上为“坐宫”。每年三节迎神赛会,后殿“行宫”请出坐轿,周游四门,大殿“坐宫”,则坐受香烟,从不外出。
庙里匾额之多,实为罕见。从头门到后殿,无论梁间壁上,能悬挂之处,可以说是“座无虚席”。匾额题字,以“有求必应”、“威灵显赫”等最为常见。有几块系当初地方官送立,如上书有“钦赐三品蓝翎金山营参将”某某等字祥。后殿神龛正上方,悬有一匾,上题“冰壶玉镜”,落款“里人杨铭鼎献”。据前辈言,此匾系纯铜(杨铭鼎,张堰人,系康熙年贡生云)。
再往后为“花厅”,楼上设城隍寝宫,有床有被,,妆台溺器,一应俱全。当时花厅上已无任何摆设,惟厅前横贯木雕一块,宽有尺许,上雕“郭子仪祝寿图”。四层镂空立体,全景为一深院大宅,左前右后。墙门外大树两棵,一树上系马两匹,一俯一仰。墙门内甬道通厅堂,门开户启,可以窥见郭子仪冠袍玉带,夫妇高坐寿堂。上挂寿轴,桌列果品,婢仆各一左右立,下跪官服者二人。堂后一女子长袖依窗,侧身着外眺。屋后有花园、楼阁亭台、假山花木,数女子游乐其中,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墙外一官人执鞭策马,后随夫役,抬有箱笼二组,行色匆匆。再后有山有水,树木扶疏。尽头处露出旌旗数面,以示尚有后来人。父老言,此额虽灰污尘封,知音少遇,但实为庙中无上珍品。
出花厅东北角门,过回廊,穿月洞,有雅室三间,名为“茶厅”,明轩临水,清静绝俗。每当朝晖初映,携客凭栏,品评卢,陆遗风,直可忘情怀旧。
花厅西北有一殿,已废。殿南为“四面厅”,两层楠木结构,用拱斗从四檐叠向中央,故该厅有柱无梁。楠木特点,将砖爿瓦片,用力推上,就被吸附,儿时每一到此,必然一试为乐。
四面厅再趋西北,有梅园,植梅数十株;并有樱桃树两棵,阳春三月,枝头灿烂,百鸟声喧。
四面厅南,有假山数处。最南一假山,上有小亭,亭中供一长生禄位。二门前小河穿流至此,余皆地面坎坷,杂草丛生。西边与孔庙一墙相隔,过墙角小门,可以径入大成殿。
孔庙大成殿,其建筑规模,与城隍庙大殿相埒,环境幽邃宁静,游人少到。殿前古柏参天,更显得庄严肃穆。整个殿内,空旷无摆设,只正中供“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长生禄位,两侧为“四贤”、“十哲”(四贤为颜回、曾参、子思、孟柯;十哲为子夏等孔子弟子。据说原供八哲,明、清以后加入诸葛亮、朱熹)。大成殿外两厢(即两庑),其内长生禄位林立,大多为孔门弟子,也有历代儒家的杰出者。据说最后一人入庑者为清代平湖人陆稼书。
孔庙前围有红墙一带,门虽设而常关。墙门外两侧竖有上镌“无论文武官员到此下马出轿”石条各一。东西石牌坊两座,下贯横街,街连正门甬道。对正门横街外,低洼一处,即“泮池”旧址。当年石砌池塘,石栏环绕,池中养鼋。泮池前代已毁。传说老鼋因不惯秋溢,已南逃大海,逍遥于万倾波涛之中;又说因金卫日形衰落,炎凉趋避,虽蠢物也所难免,已迁往繁华昌盛之乡,安家落户。众口纷纭,莫衷一是。正是老鼋不知何处去,空留衰草缀塘坳。
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年后的今天,金山卫已沧桑巨变。石化总厂兴建后,原城隍庙、孔庙遗址,已划入石化北区,前后高楼林立,一派新兴城市的繁华景象。但在日寇八年侵华战争中,使两庙的古老建筑、珍贵雕刻,尽毁于兵燹,使人怅望旧墟,无限感慨。
11、古树名木、园林
金山卫城内外,原特多古银杏树(俗名白果树),惜毁于兵燹。解放初,卫城东南营钱家宅基(今金卫二组)曾有-5人才能合抱的银杏巨树。据传太平*曾截此树,因锯子被嵌进树中,受阻而作罢。民国17年(年)秋大风潮,该巨树被吹倒。直至年,被一季姓农民以元作价卖给上海商人,其树根伸展面积达一亩有余。至今,乡境内尚存古树名木3棵,其中银杏2棵,一在*家弄(八二村,年);一在裴家弄(永久村,年),该树曾在年遭迷信活动者剥皮作药而枯萎,直至年复发新枝。罗汉松1棵(年)在文庙废墟(金卫村营房)。
兰隐园:(钱圩)清代光绪年间盐务知事钱培益居,又有延青阁为储藏金石处。毁于民国期间。
End
执行编辑:唐晓玲
凡对金山历史、国学经典、传统文化感兴趣,对上海市金山区康城文史研究会感兴趣的朋友,均欢迎加入我会。大家一起研究探讨,不仅能够为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更能共同为社会作出贡献。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