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脑中风”,中国每年约万人因脑卒中死亡,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脑卒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一大致死原因和致残因素。如何降低脑卒中发病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成为了亟待攻克的世界性难题。
脑血管病有了质控平台,已覆盖全国医院!
首都医科医院新院区首都医科医院新院区是世界规模最大的神经系统疾病诊疗中心之一,每年接诊各类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近百万人,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卒中患者。由于各地医生对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不一致,一些医院都得不到确切的答案,不但令患者无所适从,增加了看病成本,也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更加短缺,医院不堪重负。首都医科医院神经病学中心主任赵性泉
科学判断,标准化治疗是降低卒中死亡、复发的最有效手段,我国此前虽然有卒中治疗指南,但如何让医生严格按照指南执行,却是一件难事儿。
年,首都医科医院院长王拥*牵头创建了中国脑血管病登记数据库和样本资源库,创建了中国第一项覆盖全国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平台——国家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首都医科医院院长王拥*
多年从事脑血管病临床诊疗和研究的董可辉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虽然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但它不属于疑难杂症,*金3-4.5小时内对溶栓进行处理,患者大多数是可以恢复正常的,但最重要的是恰当的时间和规范治疗。
首都医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董可辉
在脑血管病医疗质量研究平台上,显示着信息化系统脑血管病一小时急救圈,医院,每个*点后面圆圈就是一小时急救圈。目前全国已经有家接入系统。
年6月,围绕该系统搭建的“金桥工程”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AMA杂志,这是国际上脑血管病第一个医疗质量改进的干预研究,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社会中引起了巨大反响。
发表在JAMA杂志的“金桥工程”
医院牵头制定了《缺血性卒中诊断和诊疗质量控制》这一重要的行业标准,建立了缺血性卒中医疗质量关键指标体系,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推广,如今已经覆盖全国大陆31个省区市的医院。
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目前,我国已成立国家级质控中心40余个,基本涵盖了临床主要专业,各专业质控中心交流与合作成了“新常态”。
突破百年技术瓶颈,帕金森手术有效率已达到97%以上!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视频脑血管病质控平台的设立,医院诊疗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治疗水平显著提高,让更多的脑卒中患者转危为安。不仅如此,中国的神经外科医生与科研机构联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治疗帕金森、老年痴呆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医院
今年69岁的张阿姨,患有帕金森综合征已经8年了,备受煎熬。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医师毛之奇,决定采用国际上正在探索的脑起搏器治疗,也叫脑深部电刺激治疗,国际上简称DBS疗法。
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主任医师毛之奇
设备工作示意图毛之奇介绍说,DBS手术其成败的关键是如何把电极精准地放到脑部核团位置上。植入脑部的电极,直径1.3毫米,有4个刺激触点,每个触点仅间隔0.5mm,如何将这么小的电极精准植入核团,对于医生来说是一项极富挑战的工作。
DBS手术如何精准植入脑部电极是业内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个看似“针尖上舞蹈”的手术,可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毛之奇说,此前能够给医生参考的只有一张患者头部的CT片子和一套国外的头部坐标系统,手术不仅要凭经验,还要靠运气。为了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扭转尴尬被动的局面,毛之奇所在的医院神经外科,率先将高分辨数字影像技术、3D打印技术,融合到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技术中。
实物模型
跟以往手术不同,DBS手术采取局部麻醉下进行,在手术治疗过程中,患者张阿姨始终处于清醒状态。经过4个小时的手术,张阿姨持续抖动8年的手,那一刻终于静止了下来。
手术现场毛之奇介绍说,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帕金森的手术有效率达到97%以上,治疗梅杰综合征、抽动症、痉挛性斜颈的手术有效率也在大幅提高。他们联合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发的超精细图像识别系统,解决了困扰全世界神经外科的难题。手术机器人屏幕
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脑网络组研究中心突破了多年来传统脑图谱绘制的瓶颈,提出了“利用脑结构和功能连接信息”绘制脑网络组图谱的思想,他们通过6年不懈努力,成功绘制出全新的人类脑网络组图谱,可以对病灶进行精准诊治。
脑网络组图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樊令仲
随后,研究团队将脑网络图谱在其网站对外开放共享,提供给全球医务工作者及科研人员免费使用。
医院神经外科医学部学术主任许百男
半小时观察:创新医疗重燃脑病患者“生命之光”
利用大数据构建的脑血管病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脑起搏器”手术做到了精准植入,这些科学突破和医药健康技术的发展,极大提升了健康保障水平,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找到了获得感。随着5G网络、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新基建设施的不断完善,将有更多的创新医疗成果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我们健康的守护者。
转载请注明“央视财经”
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