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儿童由于存在非进行性脑损伤累及了言语产生过程相关的肌肉,在发音过程中,相应器官无法完成准确的运动或运动过程不协调,导致其言语清晰度、流利性降低,极大地影响了患儿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痉挛型脑瘫是最常见的脑瘫分型,约占脑瘫儿童的60~70%。
运动特征:
1.下肢活动减少,特别是翻身、四肢爬行,步行交替等运用到下肢的活动。
2.由于交互活动时双下肢分离困难,有的孩子会过度将双腿分开,髋关节屈曲,呈现兔跳样爬行。
姿势特征:
1.仰卧位或俯卧位情况下躯干回旋困难,呈整体模式。
2.双下肢内收内旋,尖足,坐位时因下肢的内收内旋,髋关节屈曲导致前方直腿坐位困难,通常拱背坐或者W坐。
3.站立位时由于髋关节屈曲肌肉紧张而通常会有明显的骨盆前倾。膝关节一般为屈曲,但负重时过伸,足外翻。
4.上肢受累较轻,常会有共同反应出现,下肢用力时,上肢姿势异常,肘关节屈曲,握拳,拇指内收。
治疗要点:
1.缓解髋关节周围以及下肢肌肉痉挛,抑制髋关节过度屈曲,促通下肢的抗重力伸展。
2.抑制下肢的异常运动模式,避免过度使用上肢,帮助骨盆稳定。
3.增加核心肌群的力量,提高腹肌力量,使缩短的肌肉伸展,增加各个关节活动。
文章来源:孙超凡图文编辑:杨志杰
校对:王金梅责任主编:单海*、介小素
医院儿童脑病康复科
医院(河南中医院)儿童脑病康复科是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综合儿童神经康复专科。邵氏针灸流派传承二级工作站。河南省0-6岁残疾儿童(脑瘫、智力低下)抢救性康复定点医疗机构,郑州市0-14岁残疾儿童(脑瘫、智力低下、孤独症)康复救助定点机构。科室现有床位张,年出院病人余人次。医务团队50余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硕士7人。康复治疗师均为中医针推专业、康复专业的硕士、本科毕业生,并有多年的康复治疗经验。
中医传统治疗:头针、体针、温针、电针、芒针、穴位注射、拔罐、艾灸、耳穴压豆、中药贴敷、中药药浴、推拿、捏脊、点穴、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中药蜡疗。
现代康复技术: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言语训练、构音障碍治疗、吞咽障碍训练、口腔肌肉按摩、感觉统合训练、引导式教育、结构化教育、音乐治疗、肌内效贴、肉*素注射、早期干预、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经颅磁刺激、脑循环、肌兴奋、数码经络导平、痉挛肌、电子生物反馈)。
科室可进行发育评估、运动评估、语言评估、智力评估、多动症评估、孤独症评估、感觉统合评估、儿童体质辨识等。包括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Gesell发育诊断量表、韦氏智力测试、0~6岁儿童神经心理检查表、语言发育迟缓检查表(S-S法)、汉语沟通发展量表、构音障碍检查表、粗大运动评估量表(GMFM)、精细运动评估量表(FMFM)、多动症症状评估、感觉统合评估量表、孤独症评估量表(CARS、ABC、CABS、PEP-3)、AIMS婴儿运动量表、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科室承古拓今,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秉承个性化、规范化治疗思路,对于智力低下、语言障碍、多动症、感觉统合失调患儿探索出独特治疗模式,特色明显,疗效突出。尤其肌性斜颈的治疗方法系统,技术成熟,能最大限度避免手术。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引进国际领先的脑瘫超早期评估技术--全身运动(GMs)评估及早期干预技术,对6个月以内有高危因素的婴幼儿进行早期跟踪筛查,判断发育结局,进行规范的早期干预,患儿痛苦小,疗效显著。
突出中医特色,注重体质调理,形成人性化、个体化、规范化的中西医综合治疗体系。继承和发扬邵氏针灸,郭氏背三针,改善运动、认知,结合小儿推拿手法改善患儿体质,提高康复效率。运用引导式教育、认知知觉教育、结构化教育、音乐教育、感觉统合训练、心理治疗等系列教育方法有效改善智力低下、孤独症、多动症治疗效果。
科室诊治病种包括小儿脑瘫、脑炎后遗症、脑外伤后遗症、手足口病后遗症、脊髓损伤、脑损伤、脑积水、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发育迟滞、臂丛神经损伤、面瘫、肌性斜颈、术后康复、学习障碍、感觉统合失调、多动症、自闭症、抽动症、癫痫等各种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及遗传代谢病。
门诊-
住院部-
儿童健康评估室-
科室网址:hppt://hnszyyxekf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