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痉挛型双瘫第一阶段的异常发育特点
TUhjnbcbe - 2020/11/3 0:40:00
白癜风好的专业医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萌娃小课堂

成长从这里开始

1.第一阶段:仰卧位、俯卧位、翻身、腹爬、扶持坐位。

痉挛型双瘫患儿无论在仰卧位还是俯卧位都见不到在正常患儿早期就可以见到的踝关节和膝关节的分离运动,如正常婴儿两下肢无论是屈曲位上还是伸展位上都可以将两足抬起并放下,与两膝部产生分离的活动,同时两足还可以进行内旋、外旋运动。

与此相反,痉挛型婴幼儿活动时却是进行着伴有髓关节外展的所有关节的同时屈曲,或者伴有髋关节内收、内旋的所有有关节伸展的整体模式的运动。

(1)仰卧位:

1)两下肢呈半屈曲位,可有较弱的活动。

2)两侧下肢未必是对称的,常见一侧下肢(一般是右下肢)的外展、屈曲较另一侧下肢更为明显。两侧下肢不对称会形成非对称的踢蹬动作,同时也可诱发对侧下肢的内收、内旋活动,致使对侧有髓关节脱臼的倾向。

3)在下肢的伸展逐渐增强的同时,两下肢的内收也增强,两者相结合导致产生两下肢出现交叉。在正常儿4个月左右有时可以见到两下肢的同时伸展与交叉,但只是一过性的,不久即消失。

痉挛型双瘫患儿却存在以下几点:

①在早期伴有髓关节的外旋。

②伴随髓关节伸展、内收而出现内旋。

③踝关节在早期尚可见到呈背屈位,当伸肌痉挛性增强时则出现屈与内翻,并逐渐增强。

④当大腿后侧肌群(腘绳肌)出现痉挛时,髓关节的自动屈曲受限,不能将下肢在垂直方向上举。

(2)俯卧位:

1)早期可以出现两下肢交替的腹爬样运动,但运动中可见其中一侧下肢呈现屈曲、外展。这一特点在正常婴幼儿也可见到,在仰卧位上也同样可见到一侧下肢稍屈曲、外展。

2)在开始抬头的时期,当患儿开始用前臂向床面推压时,两下肢会出现硬直性伸展与内收。这与患儿在仰卧位上两下肢几乎为屈曲位正好相反。

3)患儿可以获得头部的控制能力,也可以用两手支持体重,但是由于不能保持腹部肌肉的肌紧张,所以从床上抬起头部和身体比较困难。

(3)翻身、腹爬:

1)大部分双瘫患儿可以学习并获得翻身运动功能,包括从仰卧位向俯卧位及从俯卧位向仰卧位的翻身运动,但此类型的患儿在翻身运动时只能应用领娇正反应,所以只能从头部开始回旋身体进行翻身运动。

2)因为翻身运动是从头部开始的,也可以应用上肢的力量,但下肢的活动很少,下肢常固定于伸展、内收位上,骨盆带与肩胛带间完全没有回旋动作。

3)腹爬运动是用屈曲的上肢向前方牵拉身体,而不是一边交替的伸展或上举两上肢一边向前进的腹爬形式,腹爬时两下肢几乎不活动,只是被牵拉向前。双瘫患儿之所以能获得腹爬运动的前提是患儿能在俯卧位上抬头,并能用前臂支撑身体。

4)不能进行正常患儿所进行的用伸展的上肢把身体推向后方的运动。

5)由于缺乏回旋运动中所需要的上、下肢外展运动能力,同时缺乏躯干的回旋能力,所以双瘫患儿不能在床上做回旋运动。

6)腹爬运动中下肢几乎不动,只是应用上肢与手的努力前进,这种过剩的努力会产生联合反应,由此会增强下肢伸展与内收肌的痉挛,使下肢变硬。正常的婴幼儿有时也用自己的双上肢向前牵拉身体,但是下肢同时有交替运动,而且在俯卧位上有许多种移动方法,比如回旋活动、用上肢将身体推向后方及上、下肢交替的游泳样运动)等。如果患儿腹爬时经常将头部转向一侧(通常是右侧),出现仅一侧下肢的屈曲、外展(通常也是右侧),而这种非对称的模式会增强对侧下肢(通常是左侧)的内收、内旋及伸展,也会产生骨盆的扭转,这一扭转模式也会随小儿持续的呈非对称姿势,并逐渐增强。

(4)坐位:

1)患儿在被扶持的坐位上完全没有躯干的平衡,两下肢处内收、内旋位,一般左侧重于右侧。

2)与正常儿不同,不能取下肢外展、伸展的伸腿坐位。

3)坐位的基底支持面积小,由于髓关节的屈曲不充分,为了代偿而出现脊柱的前屈而呈现圆背,头部也向前屈。当患儿向上方看的时候,出现上颌向前方突出的症状。如果非常突然地向上看,会导致髓关节的突然伸展,使患儿身体易向后方倾倒。

4)由于脊柱前屈会增强肩胛带的前屈,因此会阻碍上肢与手向侧方与后方的外展运动,阻碍用上肢支持体重的运动及保护伸展反应的发育,尤其是向后方的支持几乎是不可能的。

5)将患儿从伸卧位向坐位拉起时,可见患儿双下肢呈现硬直性伸展、内收,并伴有内旋及踝关节的趾屈,这样会对髋关节的完全屈曲产生抵抗,产生代偿性脊柱后弯。

6)头的控制能力及手的抓握功能良好或稍差,患儿可以借助他人的协助或自己用上肢的力量坐起来。

7)此类型患儿下肢与骨盆没有平衡反应,所以患儿身体向某侧倾倒时的保护能力很弱。例如,小儿为了防止身体向后倾倒会自己前倾躯干,但是,在这一运动中此类型患儿髓关节的屈曲与外展不充分,难以达到防止身体向后倾倒的目的。

8)患儿坐位时以骶骨着床,坐位支点不是在坐骨结节之上,为了维持坐位,需要通过将躯干向前方斜的方法力求达到稳定,致使脊柱过度的后弯,这也是形成圆背和脊柱不能充分伸展的原因之一。

9)随着患儿的生长发育,可能逐渐地出现上肢在前方与侧方支撑,但是仍然不能在应用上肢的同时取得躯干的平衡。所以患儿无扶持的坐位会相当不稳定,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应用两只手进行游戏。患儿多半是一只手支持躯干,用另一只手来玩耍。但是,难以同时抬头或去抓取上方的玩具,更不能将两侧上肢上举,因为在做这些动作时会使身体失去平衡向后方或侧方倾倒。在完全伸展上肢时,脊柱呈现过度屈曲状态,若进一步伸展脊柱就会使患儿倒向后方。这样的患儿一般不能在床上坐与玩耍,在训练室或家里时,应该在患儿面前放一桌子,让患儿坐在桌后的椅子上,这样因不需要患儿用上肢去维持平衡而获得安全感,于是就可以用两手在桌面上游戏。当然有一部分患儿会仍然需要用一只手支撑在桌面上,一只手玩耍。

10)从俯卧位向坐位的转换:双瘫患儿常采用两种方式从俯卧位转换为坐位。

①在俯卧位上可以用伸展的上肢支持体重的患儿,则在俯卧位上用支持身体的两上肢将躯干推向后方而形成跪坐位,在转换过程中双下肢几乎不活动,呈内收位。

②不能在俯卧位上用伸展的上肢支持体重的患儿,常常是在前臂支持身体的俯卧位状态下,两下肢屈曲且向腹部牵拉,最后将两下肢牵拉至腹部之下,然后抬起头部、伸展上肢,在两手着床并略有支撑的期间逐渐使臀部坐于两足之间,形成“W”状坐位,这时腹关节呈内收、内旋位。患儿在这种坐位姿势上比较稳定,可以用两手来游戏。但若患儿长时间持续这种坐位,会增强髋关节的内收与内旋,阻碍以后的立位与步行时平衡功能的发育,甚至使患儿不能站立与步行。正常患儿在玩耍时也有取这种坐位姿势的时候,但他不会永久取这种坐位,会经常变换坐位姿势或向其他体位转换,而痉挛型双瘫儿则几乎是只有唯一的坐姿。

往期精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痉挛型双瘫第一阶段的异常发育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