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模:以创新促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 徐永模
“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是国家建筑工程和土木工程建设的主要支撑产业,是建材行业最大的材料产业,是一个不断发展、做大做强的产业。为什么过去一直处于弱势群体地位,这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对混凝土行业不了解,我们有为混凝土正名!”这是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会长徐永模在2013年度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大会上再次向全行业发出的呼吁。
如何尽快改变全行业的弱势群体地位,徐永模的报告结合行业和企业的实际,以《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转型升级》为题,围绕深化改革语境下的创新发展、创新驱动语境下的转型升级、生态保护语境下的绿色发展三个话题与代表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指出“创新、绿色和转型”是今后一个时期贯穿整个行业改革发展的三大关键词,必须深刻领会,认真实践。
深化改革语境下的创新发展
徐永模在援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府作用”的论述时强调,我国目前经济形势的三个“没有变”决定了一个“不会变”,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决定了经济建设仍然是全*的工作中心不会变。
徐永模从国家、行业两个层面分析了我国经济运行向好的具体体现,提请企业家高度关注这些与行业生产和市场密切相关的数据。2013年前三个季度我国GDP超过7.5%,主要表现在支持经济趋稳和增长的重要经济指标有:新增就业超过1000万人,三季度工业用电增长9.8%,铁路货运量增长7.3%,PMI指数显示正常,全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估计仍保持在20%左右。得益于*策和市场的拉动,2013年1~10月,我国水泥产量高达19.8亿吨,同比增长9%;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1亿元,超过水泥业投资(1087亿元),位居建材行业第一;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销售收入达到6853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商品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桩均保持较快增长,反映出建材行业经济运行趋好。
微调下的*策稳定性和连续性是我国经济运行向好的保证。徐永模为大家梳理了*府为2014年会保持一定连续性的5项调控*策: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尤其是棚户区改造;促进信息消费;加大节能环保力度,通过*策引导,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推动铁路建设;消化钢铁、水泥、建材等过剩产能,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改造。
徐永模在分析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可期的目标时指出,我国目前名义城镇化率虽然达到52%(包括半年及以上常住人口),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不到35%,城镇化质量不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将会出台一系列改革新举措,企业家要高度关注。如企业对*府经济管理简*放权,最看重的是至少取消三分之一*府审批事项,有序不停推进;国家不再审批投资项目,企业可依法依规自主决策(除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涉及全国重大生产力布局、战略性资源开发和重大公共利益等项目外);强化节能节地节水、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加强发展战略、规划、*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
徐永模分析了建材行业的改革发展环境,指出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就是要发展大企业,把企业做大,形成一批带动中小企业发展的龙头企业。目前我国水泥企业基数大,但是以千为计数单位,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企业数则以万为计数单位,产业结构明显不合理。淘汰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是当前主要任务,产能过剩必然导致价格战,行业企业亏损。要强化节能减排,实现绿色发展,笼罩全国的雾霾天气加速了各地高污染建材企业的关门停产,市场倒逼如果不起作用,*策、法规、标准就会出台;要加快科技创新,力争超越引领;要发展绿色建材,协同绿色建筑;要鼓励“走出去”,实施国际化发展。水泥工业技术装备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通过自主创新已经实现国际化,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在世界占有很大的市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徐永模介绍了行业协会的改革动态,一是与*府脱钩限期完成,2014年1月开始100家试点,2015年全部完成与*府脱钩,真正成为自主、自立、自律的社团组织;二是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三是明确社会功能权责,依法自治。总之,要承接*府转移职能,提供社会服务,反映行业诉求。
几年前,徐永模就意识到制定行业标准将会成为协会今后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他的提议下,由清华大学陈肇元院士等一批行业资深专家领衔、在企业和科研单位的积极参与下,由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发布的行业协会标准《结构混凝土性能技术规范》于2012年4月正式出版。徐永模认为,该标准的正式出版是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标准化工作的一个里程碑,其意义不仅在于协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行业标准化工作,而且是争取行业标准化工作话语权,引领和促进行业标准创新工作。
徐永模指出,标准化工作是推进产业技术进步、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推动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工作。在*府管理的现行标准化工作体系内,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从工作层面上来看,国家标准的工作层面最高,但从标准的水平来看,先进企业的标准水平应该最高,这是由市场竞争机制所决定的。国家标准是最低市场准入标准,这是因为国家和行业标委会组织制定的标准是业内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利益主体相互之间妥协的产物。先进企业的标准水平最高,往往是因为其代表着行业先进技术水平,也代表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但是,目前我国现行的标准化工作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弊端,一些标准化工作并没有代表行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诉求,甚至存在利用负责和参与标准制订这一公权谋取私利的现象。因此,标准法的制修订牵涉到既得利益的调整,尤其是对过去那些主观、僵化、不符合市场化的标准更需要加快调整。
徐永模重点强调了创新协会标准的五大原则,首先是先进性,协会标准要代表行业的先进生产力,要高于目前的国标和行标要求;二是一致性,国外标准属于*策法规性的文件,我国实行的强制性标准包括全文和条文强制,协会标准要和其保持一致;三是先行性,要解决市场急需的标准空白,可以先行先试,为之后的标准打基础;四是提升性,过去一些标准几十年不修订,现在要求国家标准5年必须修订,协会要提供既有标准的升级标杆;五是引领性,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创新成果如何转化成为生产力是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因为缺少标准这一抓手,只有当一项技术、一个产品有了标准,才会有公信力,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标准化。
徐永模还谈到国企改革问题,提请大家关注六个重大发展变化:一是国企的利润上缴比例将成倍提高,2020年达到30%(过去5%~15%);二是上缴利润主要用于民生(过去大部分回用到国企);三是功能定位将逐渐从充分竞争性领域退出(社会资本取而代之);四是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和强化市场机制);五是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社会资本参与机会);六是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
创新驱动语境下的转型升级
徐永模认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建立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很多提法是过去从来没有的,说明正在发展的科技将从根本上重塑社会经济关系,深刻影响商业行为、社会管理体系、教育方式和生活方式。
徐永模为大家揭示了一些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元素,如新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出现;气候变化带来了碳减排、氮氧化物减排、粉尘减排的压力;大数据的出现,使习惯于从因果关系的研究分析转向基于统计规律的关联关系做出预判;互联、物联正在全面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新材料在各个材料领域和层面发展;高技术制造、智能化、生物医学等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徐永模认为创新驱动包括自驱动和被驱动,即不是靠动力就是靠压力,但效果大不一样。适者生存,不可能环境变了人不变。在谈到6年前上任的最大感受时,徐永模认为当时最大的问题是如何使行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如今还是这个问题。为什么要做大?徐永模列举了一组令人遗憾的数据,作为建材行业第一大产业,混凝土行业数以万计的小企业太多,规模以上的企业太少,和水泥企业相比,在2013年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评选中,196名劳模中,水泥行业为119名,占52.6%,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为12名,占5.3%;96个全国建材行业先进集体中,水泥行业为52家,占54.1%,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为6个,占6.25%。这显然和我们的地位既不相当,又不相称,再次显示了行业“弱势群体”的社会地位,证明了行业不大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徐永模就此分析了混凝土与制品产业的几大特征:一是产品具有通用性、基础性,寿命周期长,单一产品产业规模化效益突出,产业风险小,例如水泥、平板玻璃、预拌混凝土等,难以被替代,对技术创新不太敏感;二是产品通用性强,虽可被替代但竞争性很强,单一产品产业规模化效益比较突出,虽对技术创新比较敏感,但做大规模可摊薄创新成本,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例如PCCP管,预应力桩,隔墙板、硅钙板与纤维水泥板等终端产品;三是产品通用性差,具有专用性、地域性且可替代性,对技术创新敏感,单一产品产业规模化风险大,但可用“1+N”模式,以研发为核心,形成以产品和市场多元化的企业规模化,例如特种工程混凝土制品、装饰混凝土、GRC制品等。
谈到商业模式的创新,徐永模强调要打造独特的优势,因为先进的商业模式是使企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并形成自己的各种优势和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方式方法,而混凝土行业相对于同业的独特竞争优势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技术优势、产品优势、服务优势等。
谈到技术创新这一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时,徐永模认为在技术落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取得史无前例的发展,靠的是市场换技术,而技术来源于外部化、国际化。一些企业通过引进技术实现做大,但形成了路径依赖,如依靠规模扩张与要素驱动,依靠引进和模仿,迅速做大的“成就”容易形成路径依赖,掉进“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陷阱。
过去有经济发展“三驾马车”之说,为什么现在转向“创新驱动”?就是因为缺乏先进技术的支撑。产能过剩为什么成为大问题?是因为制造业各行业都掉入了技术同质化陷阱。现在热衷的商业模式创新,都离不开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而且要基于技术不落后或领先的大前提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徐永模指出,目前的竞争已经出现前移,即从技术竞争转向人才竞争,建华、浙东、三和、中技、中建混凝土、新航混凝土、河山管业等企业走在了行业的前面,他们设立的研发平台、产学研创新联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培养基地等以“安居乐业”吸引了大批人才。人才国际化将成为下一个竞争高地;产业国际化,将从引进人才到就地利用;资本加技术,将实现产业升级、合作共赢。
发现新市场将成为技术创新的抓手。徐永模以城镇化建设的图示描绘了建筑产业化(钢结构建筑的“三板一梯加屋面”、预制混凝土建筑制品)、特种工程建设(高铁、海洋工程、农田水利、核电、风电、地下建筑、地下综合涵管)与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多领域、大市场的宏伟蓝图。徐永模同时指出了技术创新链长(投入主体-实施创新主体-成果产业化主体-推广应用主体)链节多、主体多、时间长、风险大,说易行难,因此需要企业家的胆识。
转型是企业发展模式和社会定位的改变;升级是制造方式和材料功能的提升;方向是绿色、环保、低碳、高性能、高品质、可循环;途径是“两化”融合、高技术、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徐永模高度概括了转型升级的内涵,并提出应开发高端产品,包括高技术、高性能、多功能材料制品,以极大倍增产品的价值链。
生态环保语境下的绿色发展
徐永模再次向行业呼吁为混凝土行业“正名”、摘“黑帽”的问题。要尽快在社会上树立混凝土是环境友好的低碳材料,彻底改变过去人们眼里“两高一资”、“傻大笨粗”产业的“夕阳”形象。他以国外研究的数据说明,水泥与混凝土的碳排放占人类社会总排放量的5%左右;这5%左右的碳排放提供了全世界生产使用的一半左右的材料产品。因此要将混凝土重新定位为能够处置、利用工业固体废物的环保功能产业,如砌块产业要从替代粘土砖的新型墙体材料产业转换为服务建筑、市*、水利工程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混凝土制品业;预拌混凝土和预制混凝土要努力成为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提供视觉和结构功能与自然景观和谐的产品。
徐永模最后满怀激情地说,我们赶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这是我们的幸运,也是我们的和使命所在。让我们共同努力,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让我们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事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多发一分光和热,多增一分色和彩,用我们的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支撑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