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
TUhjnbcbe - 2024/4/28 16:52:00
白癜风QQ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08:51

第七章,《洗髓经》与《易筋经》

一,《洗髓经》与《易筋经》在内家功夫中的地位

以上内容,是从形意拳的习练方法中推断出内家拳产生的过程,但是内家拳准确的产生过程我们无法得知,当然这个问题也不是我们要讨论的。

但是下面要介绍内家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得有一个先后顺序,因为内家功夫在产生之后也是有发展的,并且正是由于内家功夫的逐步发展,最后才导致了太极拳这个绝世功夫的产生,所以在介绍内家功夫时,是不可避免地要介绍各种内家拳的产生顺序的。

我作为一个内家拳的习练者,仅以各种内家拳术的以心行气和能量传簇的本质来掌握这个顺序,如果有错误,欢迎大家指正。但我坚信我以内家功夫产生及成型的过程来介绍这个顺序,是最恰当的。因为对于这个顺序的理解,只有内家拳的习练者是最有发言权的。

由内家拳产生的过程可以知道,内家拳绝不是某个人在某个时刻顿悟出来的,而是无数个前辈大师孜孜不倦探索实践的结果,所以,内家拳似乎不可能只在一个地域范围内产生。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各个地域的前辈大师都有一种从外家拳向内家拳过渡的理论与实际基础,通过各种交流切磋或实战导致了各种功夫的融合,最后产生了内家拳并固定下来。

所以我们不去研究那种拳术或哪本武学著作于何时出现、由何人所作,只从内家功夫本身去讨论。

内家拳的始祖就是心意六合拳,心意六合拳传承到李洛能先生后,将其更名为形意拳(后文中无论是用心意六合拳还是形意拳字样,都指的是一种拳)。而心意六合拳中的心意二字,指的就是以心行气的方式:心意抽合。

与心意六合拳同时产生的,还有少林寺的心意把。与心意六合拳同理,心意把中心意二字的意义,也是指其以心行气的方式为心意抽合。

心意六合拳和心意把以心行气的方式都是心意抽合,心意抽合的特点就是一蓄一发一抽合,发出的劲力是断的,蓄积的能量发出后还要重新用心意抽合蓄积能量,所以形意拳与心意把都是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做出来,并且有发力的动作。

前辈大师为了追求连续的劲力,就在心意抽合的基础上加入阴阳转换为心神抽合,能够发出连绵不断的劲力,就是太极拳和八卦掌。心神抽合的特点就是虚实转换连绵不绝,蓄发合一,所以太极拳中没有发力的动作,而是一个抽合一个劲力一打到底。

从心意抽合的虚实转换发展到心神抽合的阴阳转换,就是内家拳的发展路程。同时以心行气的发力方式的名称也从最初的易筋易髓,发展到太极拳后统称为以心行气。

目前大家能够从各种媒体中知道的内家功夫,基本上就是少林寺的心意把、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和武当的内家功夫(从武当还传下松溪内家拳,与武当功夫一样),武当的内家功夫基本上也是属于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之类的,所以就不单列了。散于各地的内家功夫或拳种,基本上也是由以上拳种流传出来的分支,不管其拳种名称如何,只要是内家拳,总不外乎心意抽合与心神抽合这二种以心行气的方式,所以就不一一介绍了。

我们不管目前存在的这些内家拳的现状如何,不管是花架子还是真功夫,我们只是从这些拳种的拳论中的论述,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阴阳转换为标准去认定是否为内家功夫。

形意拳与心意把到底谁是内家拳的始祖?

我个人倾向于形意拳是内家拳的始祖。

目前对于形意拳的起源有三种观点,一说是达摩所创,一说是岳飞所创,一说是姬际可所创。我认为是岳飞所创,有二个证据,一个是前辈大师所说,一个是我的实际感受。

据孙禄堂在《形意拳学》自序中所述:余尝闻吾师云,形意拳创自达摩祖师,名为内径。至宋岳武穆王发明后,元明两代因无书籍几乎失传。当明末清初之际,有蒲东诸冯人姬公先生讳际可、字隆风,武艺高超,经历有年,适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数编,融会其精微奥妙,后传授曹继武先生。曹先生即康熙癸酉科武试联捷三元,供职陕西靖远总镇者是也。

又,一本佚名古拳谱序中有:当武穆童子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自立一法,以教将佐,名日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王以后金、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生于明末清初,为蒲东诸冯人氏,访名师于终南山,遇异人,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生于秋蒲,无人不知其勇,先生学武十有二年,技勇大成。

这一段拳谱的序言是由戴龙邦在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中于清朝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荷月写的。

戴龙邦与孙禄堂先生均为武学及内家拳大家,仅仅从拳术的内容中就能够知道其历史渊源,何况戴龙邦先生与姬际可先生相距年,并且戴龙邦先生是由姬际可、曹继武先生直传下来的弟子,难道会不知道形意拳是不是姬际可先生发明的?

从我的习练实践来说,我接触过冷兵器时代使用的大枪。大枪可不是大家在公园里或传统武术比赛中见到的一人多长的细枪,冷兵器时代的兵器是必须要以自身重量增加打击力度的。我曾经练过一段时间大枪,三米多长,末端有碗口粗细,手都不能完全握住,至少二、三十斤,这才是冷兵器时代的大枪。要想使唤这样的大枪,用胳膊劲力是不行的,必须要用脊柱这条大龙的力量,握大枪的手只是一个支点,大枪要随着脊柱走,而习练这样的大枪,是最能感受出以心行气和周身整劲的!

而少林寺的心意把,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其产生的准确时间了,仅仅从少林寺建于明朝末年的千佛殿中的由和尚们习练心意把产生的地坑来看,也早不过形意拳。如果少林寺的心意把产生的时间很久,那么我相信少林寺就会像武当山那样成为内家功夫的另一个集中发源地的,少林寺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的以外家拳著称,而心意把也没有被归纳到内家拳的行列里来的。

但是其实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因为没有意义,所以我们不管谁是内家拳的始祖,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事实就行:形意拳是将外家功夫习练到极致而形成的,心意把是少林寺和尚们在干农活时出现以心行气后结合其习练的外家功夫形成的,而太极拳、八卦掌则是在形意拳、心意把的心意抽合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

以心行气一旦被习练出来,对于一个习武者来说,是不需要别人的指点就会将其用于技击功夫的。所以,习练出以心行气,并且把以心行气发力用于技击功夫上,是一个很容易的过程。但是,以心行气会习练到一个什么程度,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以及如何将以心行气发力的习练方法、技击方法提高到一个功夫体系的系统的层次,就是摆在前辈大师面前的另一个探索的起点!这就如同人们把正常的肌肉紧张发力发展并运用到技击术的过程一样。

我们现在无法明确知道前辈大师将以心行气发力发展到一个功夫体系的过程,但是,我们只从各种内家功夫的表象就能够发现一个现象,即无论是形意拳还是心意把,均将其功夫称之为易筋易髓,并且名称中均有心意二字,所以这就不得不让我们联系到被视为内家功夫的圭臬的《洗髓经》和《易筋经》!

我认为,前辈大师在将以心行气的发力方式应用于技击术并形成一个系统的拳术过程中,必定是参考了《洗髓经》和《易筋经》,所以形意拳和心意把都将其功夫称之为易筋易髓,这就明显说明内家拳的形成过程是各派前辈大师们参考《洗髓经》、《易筋经》并相互交流最终成形的结果。

对于《洗髓经》和《易筋经》,以不懂内家功夫的人的眼光来看,二本经书似乎写的只是强身壮体的方法。但是,《洗髓经》中描述的以心行气、河车运行是内家功夫的根基;《易筋经》中的“膜论”,写的是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涨筋腾膜、真气鼓荡”。《洗髓经》和《易筋经》无疑是内家功夫的圭臬!

所以,到底《洗髓经》和《易筋经》是在形意拳与心意把之前就写成的,还是之后写成的,我还无法推断出来。因为从其习练方法来说,还没有过度到拳术的程度;但是从其写的以心行气、涨筋腾膜来说,却是内家拳的最高功夫!

所以我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是内家功夫的前辈大师共同在形成并完善内家功夫体系时写出的,并且,《洗髓经》和《易筋经》开创了以后内家拳论的先河,即不写内家功夫的具体习练方法,只写功夫成就后的结果,其目的大概就是高术慎传吧,因为在冷兵器时代,功夫就是吃饭的家伙式啊,不是能够轻易外传的!

因为《洗髓经》和《易筋经》与内家功夫的这种关系,所以本书就介绍一下《洗髓经》和《易筋经》。

我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纯粹是我们自己的道家对于人体发力的研究成果,内家功夫的产生纯粹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产物,而中华文化中唯一研究身体的奥妙的就是道教。远古道士的炼丹术就是在追求身体的完善。

炼丹之术大概在老子身后不久就产生了,到了秦始皇时就已经有大规模的炼丹等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了,不是有秦始皇命令徐福率领童男童女到海里寻丹的传说吗。

《汉武帝内传》中已有“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精,四年易脉,五年易髓,六年易骨,七年易筋,八年易发,九年易形”的记载,表述的是道家练气求长生的一种境界。就是说在汉朝,就已经有易筋易髓的概念了。

但是从表面来看,《洗髓经》和《易筋经》介绍的不是武术功夫,而是对于身体的以心行气的探索而得出的知识,更像是健身养生之类的东西。但实际上《洗髓经》和《易筋经》就是一门研究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的高深功夫,只是作者是站在比单纯的技击功夫更加高级的完善自身的层次写出来的。前辈大师在研究探索身体时发现了经络,并且发现了以心行气能够在身体内里产生在经络中的能量传簇。这个易筋易髓的概念就是以心行气的始祖。到了李洛能先生的形意拳论中,还在将形意拳功夫称之为易筋易髓,直到太极拳出现以后,易筋易髓才被称为以心行气、以气运身。

易,改变、转换的意思;筋,人体之经络也。易筋,在内家拳来说就是换力的意思,即将肌肉紧张发力换为以心行气发力。为什么以心行气发力会导致出现筋的概念?

《易筋经》说: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

用肌肉紧张发力时,是体会不到筋(即经络)的,因为肌肉紧张发力时,无论是能量的产生还是传输,都是依靠肌肉的。

只有用以心行气发力,才能够感觉并体会到筋的存在,因为以心行气产生的能量在体内的运行路径就是筋,就是经络。并且,以心行气的能量在体内传簇时的感觉就是能量贯通身体形成一根筋,这根筋从头顶百会到脚底涌泉,再到两手劳宫,身体仿佛被这根筋牵动而运动。

所以,用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替代肌肉紧张发力的过程,就是易筋。

我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是纯粹的道家功夫,或者说是纯粹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绝非外传来的。但是由于传说《洗髓经》和《易筋经》由少林寺流传出来,难免不被佛教修改,所以《洗髓经》和《易筋经》开头一句都是佛祖,许多内容也托佛祖之名,并不能说明《洗髓经》和《易筋经》就是佛家的东西,《洗髓经》和《易筋经》中的许多概念及内容,最重要的经络与“易”的阴阳之道都是道家的,与佛家没有什么关系,佛家也不研究这些东西。大家比较一下《易筋经》与佛家的其他经文,再与道家经文比较一下就一目了然了。

所以我认为《洗髓经》和《易筋经》并非达摩所写,而是明天启四年()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这个说法是接近于真实的。但是我认为,《洗髓经》、《易筋经》就是发明形意拳与心意把的前辈大师们相互交流、研究、探索的共同结晶!因为从习练出以心行气,到将以心行气习练到涨筋腾膜的程度,大概不会是一个人在其一生能够探索得到的,必定是几辈人共同研究、探索并传承出来的!

从南宋的岳飞创立形意拳,到姬际可在明朝重新“找回”形意拳,到明朝出现的心意把(心意把肯定是在少林寺千佛殿建成之前出现的,到千佛殿建成后已经成为一种成形的看家护院的功夫了),可以说内家功夫到明朝才开始形成体系,但是传播范围及其狭窄,世人大部分都不知道。在形意拳与心意把形成完整的功夫体系之前,均无这两种内家拳术的论述流传,在《易筋经》出现后,才开始出现内家拳的各种论述,并且将其功夫均称之为易筋易髓。

好,下面我们就先了解一下《洗髓经》和《易筋经》,然后再在以《洗髓经》和《易筋经》中介绍的以心行气、易筋易髓为基础详细介绍心意把、形意拳和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功夫。

先说明一下,只从《洗髓经》和《易筋经》的内容来看,似乎只是强身壮体的功法,到底是作者假托强身壮体的功法而实写内家功夫,或是作者站在比技击功夫更高的层次写出来的,我倾向于前者。因为《洗髓经》和《易筋经》在不懂武学者的眼中只是强身壮体的功法,而在具备一定内家功夫者的眼中才是一本武学著作。

《洗髓经》和《易筋经》只写习练功夫的结果而没有写具体内里的习练方法,只有十二式的外形动作而没有写在习练十二式涨筋腾膜过程中的以心行气的习练方法。

从《洗髓经》的内容及格式来看,与《易筋经》差距过大,我认为不是一个写的。

无论是《洗髓经》还是《易筋经》,其关键内容都是不完整的,即只告诉了大家易筋易髓、以心行气、涨筋腾膜的功夫结果,而并没有告诉大家具体习练方法;只告诉了大家习练元气而达到涨筋腾膜的程度,但是并没有告诉大家怎么控制元气在体内传簇运行。我想出现这个现象的原因大概有二,一是在冷兵器时代,功夫就是饭碗,所以轻易不将真功夫示人,只写功夫结果用于后辈传承,而以心行气的习练则只能师徒面对面亲传;第二,也许《易筋经》写完后没有公开,而是由后人保存,而后人没有将内功心法公开。

二,《洗髓经》

从现在流行的《洗髓经》中看,其内容、格式与《易筋经》差别巨大,虽然以强身壮体之名义写出,但是能够看出其与强身壮体的经络运行理论不一样的地方,而这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内家功夫与普通的强身壮体的功法的区别。按照前辈大师的说法,固其根而静心为修身,养其根而动心为拳术,动心,就要以心行气。

因为《洗髓经》中有与内家功夫无关的内容,就不全篇介绍,只介绍有关内家功夫的内容:

(原文)洗髓经

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竟,放风水火讫。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鼾睡,忘却生与死。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慧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见见非是见,无明未能息。道眼未精明,眉毛未落地。如何知见离,得了涅盘意。若能见非见,见所不能及。蜗角大千界,焦眼纳须弥。昏昏醉梦间,光阴两俱失。流浪于生死,苦海无边际。如来大慈悲,演此为《洗髓》。须侯《易筋》后,每于夜静时,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朔望及两弦,二分并二至,子午守静功,卯酉干沐浴。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常惺惺不昧,莫被睡魔拘。夜夜常如此,日日须行持。惟虚能容纳,饱食非所宜。谦和保护身,恶疠宜紧避。假惜可修真,四大须保固。柔弱可持身,暴戾灾害逼。渡河须用筏,到岸方弃诸。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从容在一纪,决不逾此期。心空身自化,随意任所之。一切无挂碍,圆通观自在。隐显度众生,弹指超无始。待报四重恩,永减三途苦。后人得此经,奉持为宗旨。择人相授受,叮咛莫轻视。

(介绍)按照形意拳的习练方法,易筋的过程就是从明劲打出暗劲的换力过程,将肌肉紧张发力习练到以心行气压缩旋转发力。而洗髓是习练内里以心行气的方法,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易筋要在易髓之前,故经文曰“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形意拳就是从易筋开始练到易髓的。

但是在太极拳、八卦掌等内家拳出现后,就已经没有用肌肉紧张发力打明劲的习练阶段了,而是直接习练在肌肉不紧张状态下的内外合一,所以就内家拳发展到现代的程度来说,易筋易髓是应该同时习练的,即内外双修。

《洗髓经》和《易筋经》中,出现大量描述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的内容,似乎与内家功夫无关,此为谬误。内家功夫一旦习练出以心行气,基本上不需要外形动作就能够在体内生成能量传簇,所以内家功夫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时时刻刻习练的功夫,即练功就在日常生活当中。

“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抵暮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即洗髓功是在晚上习练的。为什么只能在晚上习练,我不清楚。可能是为了使这些功法不能外传,不让外人知道吧。

“两目内含光,鼻中运息微,腹中宽空虚,正宜纳清熙”,此为习练功法的第一步,即封闭眼、口、鼻、耳、人中外五行反观内照,呼吸与心合拍,周身空虚,以吐纳自身与外界的能量,了解自身。“腹中空净气腾然”,这就是拳论中的功夫。

“一切惟心造,炼神竟虚静”,这大概是人类第一次提出心脏对于身体的控制作用吧。身静神静,唯有心动。

“造化生成理,从微而至著。一言透天机,渐进细寻思。久久自圆满,未可一蹴企。成功有定限,三年九载余。”,这是在告诉大家习练以心行气的过程是很艰难并需要长期坚持的,从微而至著,未可一蹴企,要一点一点去习练、感受出以心行气。

(原文)无始钟气篇

宇宙有至理,难以耳目契。凡可参悟者,即属于元气。气无理不运,理无气莫著。交并为一致,分之莫可离。流行无间滞,万物依为命。穿金与造石,水火可与并。并行不相害。理与气即是。生处伏杀机,杀中有生意。理以气为用,气以理为体。即体以显用,就用以求体。非体亦非用,体用两不立。非理亦非气,一言透天机。百尺竿头步,原始更无始。悟得其中意,方可言洗髓。

(介绍)按照此段意思,宇宙的至理是无法用耳目参悟的,只能用元气参悟。元气是独立于身体之外的先天之气。这是作者在科学知识缺乏的时代的认识,是错误的。人不吃饭、喝水、呼吸则瞬间灭亡,人体所需的一切能量均为吃饭、喝水、呼吸获得,所以没有什么元气。

但是以心行气能够生成能量,作者(包括所有古时的前辈大师)均无法解释这个事情,就将以心行气生成的能量称之为元气、先天一气、胎气、阴气等。

现在我们用科学方法定义元气,即身体用以心行气的方式获得的能够使身体发出力量的能量,这个能量来源于吃饭、喝水、呼吸。肌肉紧张发力使用的也是这个能量源。

元气不是耳目能够感知的,需要参悟,即习练出来。

理,就是经络,就是在《易筋经》中所说的筋。筋就是元气的运行通道。

没有经络,元气就无法运行;没有元气,经络就无法显现,所以元气与经络是不可分离的一体。这是与现代医学相符的,经络只能体现在身体之中,而在人死后的解剖中却无法发现经络。

元气在经络中无间滞地运行,为生命之依托。

元气与筋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叫气、筋?

《洗髓经》写气,以心行气;《易筋经》写筋膜,涨筋腾膜。

元气为以心行气使用的能量,涨筋腾膜则是元气在体内传簇出现的结果。即气与筋是因与果的关系。

以心行气生成的能量在体内传簇时就是气的流动的感觉,并且在涨筋腾膜阶段,气的鼓荡感觉更加强烈。以心行气的能量在体内经络中传簇,习练到一定层次,能量传簇就会形成一根能够拉动身体运动的筋,习练成了这根筋,就可以不用肌肉紧张发力就能够用以心行气的能量驱动身体运动,这个过程就是易筋。

所以气与筋是不可分的,元气在经络中无间滞地运行,就是万物所依的命。这个能量传簇可以穿金破石,可以让水火交融相济,生死皆为肉体的转换而元气不灭。

水火交融,指的是元气在小周天的运行,即心属火,火炎上,所以要下降到会阴以炎上;肾属水,水润下,所以要上升到百会以润下。此为五行驱动的能量传簇,即以心行气,能量的周天运行都是以心行气发起的,具体来说,就是心火炎上带动起五行能量传簇的,在内家拳里是以河车运行实现的。

人的生死皆在于元气,元气的有无及运行决定生死。水火不能交融就会有杀机,水火交融就会出现生意。

经络为元气所用,元气以经络为载体,元气以经络之运行为目的,而经络之运行是为了培养元气。元气与经络不可分离,否则元气与经络就皆无。

元气与经络只是追求的手段和方法,而追求的最终目的却是元气与经络浑然一体。

元气是没有始终的宇宙浩瀚之气,懂得了元气与经络的体用,才能够洗髓。

此段文字主要写体用,元气为体,筋、理为用,而筋、理就是身体。体用原则就是武学与丹道不同之处。丹道只有元气运行之体而没有筋、理之用,而武学需要以元气之体转换出来筋、理之用,就是用元气进行以心行气,以求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的能量蓄发,为用。即丹道只追求元气与精气的阴阳转换而不追求巨大的技击能量和力量,武学则不但需要元气之体,还要追求筋、理之用以生成巨大的技击能量和力量。

(原文)四大假合篇

元气久氤氲,化作水火土,水发昆仑巅,四达坑阱注。静坐生暖气,水中有火具,湿热乃蒸腾,为雨又为露。

水久澄为土,火乃气之燠。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本来非我有,解散还太虚。

生亦未曾生,死亦未曾死。形骸何时留,垂老后天地。假借以合真,超脱离凡类。参透《洗髓经》,长生无尽期。无假不显真,真假浑无际。应作如是观,真与假不二。四大假合形,谁能分别此。”

(介绍)《洗髓经》认定元气为生命的无始钟气,即生命的原本物质,久久沉淀化为水火土,生成人体各种器官。元气化为水自头起润下,肾水之所以能够上升到头顶,是因为静坐生暖气,心火下降,加热肾水而使肾水蒸腾上升为昆仑巅的雨露。

此段还是写的元气在小周天的运行,即心火下降以炎上,肾水上升以润下,水火交融,完成能量的周天运行。在以心行气时,能量刺激口中生成大量唾液,被前辈大师视为肾水所化的雨露,将肾水吞咽,能够滋润脏腑。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就是一气之起落。

昆仑巅润下的肾水沉淀为土,即是脾脏。火则是元气的本形,就是心。

人身小天地,万物莫能比。具此幻化质,总是气之余。即肉体生命与万物是一样的生灭,都是无始钟气幻化的结果。即对于生命身体来说,总是元气的外形而已。

本来我只是元气的外形,根本就没有我,我的外形不存在了,元气还会归还太虚的。

由元气决定了,我的身体作为元气的外形是没有生死的,我的形骸只能够存在于元气在我体内的时刻。

气、水、火、土,组成我的躯体,但躯体只是气、水、火、土的外形,生命的本质是要求真,即借躯体求真。气、水、火、土,为佛教四大假合,组成躯体。故《洗髓经》练的是借躯体求气、水、火、土的真意。

注意,以上所说的是内家功夫与其他经络理论不一样的地方。一般的经络运行方法是:呼吸时,吸气直入丹田,过会阴而沿尾闾上行,经夹脊至玉枕到头顶之百会,再顺面部至印堂与玄鹰相接,至前胸部膻中下至丹田,复沿原路循环,即一小周天。

而《洗髓经》中内家功夫的能量传簇路径是:水发昆仑巅,即元气先化为心火下降以加热肾水上升。这个水发昆仑巅的能量就是内家拳精气神中神的能量,由玉枕压缩百会旋转生成。玉枕、百会的压缩旋转是内家功夫技击能量的生成与传簇的起止点。当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生成下行能量时,就是由头部的压缩旋转生成的神的能量开始的,神的能量经脊柱三关下催腰胯部位尾闾压缩、会阴旋转,再下催脚跟脚面的压缩旋转,即下行能量是从头顶昆仑巅开始生成的,然后以力催三节的方式逐节催动身体各部位压缩旋转,生成周身整体压缩旋转的下行能量---------这就是内家拳周身一动无有不动的原因,即内家拳时刻以周身整体蓄发能量。

反之,当下行能量获得地面的反作用力而被阴阳转换成为上下贯通的上行能量后,也是通过脚跟脚面压缩旋转上催尾闾会阴压缩旋转,最后上催玉枕百会压缩旋转,完成上行能量在骨骼经络中的完整传簇的。所以,头部的百会是下行能量的发起者与上行能量的终结者,所以这个地方被前辈大师称之为意、神之所在,心意抽合与心神抽合的意、神都在于此地,即以心行气开始于心和意、神部位的百会--------此为内家拳内三合中的第一合:心与意合。即以心行气从心抽合百会的旋转开始,生成下行的起始能量。

昆仑巅生成的下行能量如水般向下四达灌注,即意、神属水,水润下;而以心行气的心则为火,火炎上。水润下火炎上为以心行气开始的水火交融相济。以心行气时生成的能量会刺激口中腺体分泌很多唾液,被视为肾水,这是能量传簇的一个正常生理反应。

(原文)凡圣同归篇

“凡夫假作真,美衣为体饰,徒务他人观。美食日复日,人人皆如此。碌碌一身事,不暇计生死。总被名利牵,一朝神气散。油尽而灯灭,身尸埋圹野。惊魂一梦摄,万苦与千辛,幻境无休歇。圣人独认真,布衣而蔬食,不贪以持己,岂为身口累。参透天与地,与我本一体。体虽有巨细;灵活原无异。天地有日月,人身两目具。日月有晦明,星与灯相继。纵或星灯灭,见性终不没。纵成瞽目人,伸手摸着鼻。通身俱是眼,触着知物倚。此是心之灵,包罗天与地,能见不以目,能听不以耳。心若能清净,不为嗜欲逼。自知原来处,归向原来去。凡夫与圣人,眼横鼻长直。同来不同归,因彼多外驰。若能收放心,提念生与死。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

(介绍)此段文字劝告大家要修炼,不要为声色名利所迷。而要修炼的就是一心,眼、耳俱是心灵的通道,只有心灵才能够感知一切。凡人与圣人之别,只在一心。趁此健身驱,精进用心力。洗髓还本原,凡圣同归一。趁此大好年华,快习练《洗髓经》吧,就能够圣人归一。

此段文字的本质是写外五行反观内照,通过闭五行来了解自身与外界之间的能量转换,将外界信息达于心,以求内外合一。此句话与拳论中的周身处处是丹田、周身处处有手眼相对应。

(原文)物我一致篇

“万物非万物,与我同一体。幻出诸形相,辅助成生意。有人须有物,用作衣与食。药饵及器皿,缺一即不备。飞潜与动植,万类为人使。造化思何鸿,妄杀即暴戾。蜉蝣与蚊蝇,朝生暮死类。龟鹤糜与鹿,食少而服气,竟得多历年,人何不如物,只贪衣与食,忘却生与死。苟能绝嗜欲。物我皆一致。”

(介绍)我与万物皆为元气之一体。元气变换出万物诸形,组成生机勃勃的世界。人如果只贪衣食,则不如万物。人应该忘却生死,抛弃欲望,与万物归一。

(原文)行住坐卧篇

“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举足低且馒,踏实方更进。步步皆如此,时时戒急行。世路忙中错,缓步保平安。住如临崖马,亦如到岸舟。回光急返照,认取顿足处。不离于当念,存心勿外务。得止宜知止,留神守空谷。立定勿倾斜,形端身自固。耳目随心静,止水与明镜。事物任纷纷,现在皆究竟。坐如邱山重,端直肃容仪。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睾丸时挣搓,如龙戏珠势。倦则侧身睡,睡中自不迷。醒来方伸脚,仰面亦不拘。梦觉浑不异,九载征实际。超出生死关,究竟如来意。行住坐卧篇,只此是真谛。”

(介绍)行如盲无杖,内观照性分。行动时要像一个没有拐杖的盲人,用心意、眼、耳、口、鼻等内外五行反观内照自身体内,了解自身。

“闭口深藏舌,出入息与鼻。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浃骨并洽髓,出神先入定。卧如箕形曲,左右随其宜。两膝常参差,两足如钩钜。两手常在腹,扪脐摸下体。”呼吸要通透,呼吸之气要归入丹田气海。归于气海的气足了,精神自然充沛。出神入定,即在习练时要以心行气,大脑意识都要聚集在心意神之上。

大家注意,人体除了肺部是无法存入呼吸之气的,所以“息息归元海,气足神自裕”是呼吸与以心行气的合拍而产生的感觉,以心行气生成的河车运行对于身体和呼吸的感觉就是将呼吸之气吸入丹田、周身。

此段文字主要描述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和修炼。时时气沉丹田,反观内照。

眼、耳、口、鼻、人中,为与五脏对应的外五行。内家功夫讲究闭五行,就是让眼、耳、口、鼻、人中不向外界接触感受,而是向内反观自己的身体,感觉、体会体内的能量传簇。在习练内家拳的高层次阶段,反观内照是一个很重要的习练方法,反观内照可以充分了解自身的能量传簇,由内感外,就能够通过外五行去感知对手的功夫高低和劲力的大小、走向等。外五行反观内照是内家功夫习练到细微之处的表现。

(原文)洗髓还原篇

易筋功已毕,便成金刚体。外感不能侵,饮食不为积。犹恐七情伤,元神不自持。虽具金刚相,犹是血肉驱。须照《洗髓经》,食少多进气。搓摩干沫浴,按眼复按鼻。摸面又旋耳,不必以数拘。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每日五更起,吐浊纳清熙。开眼即抽解,切勿贪酣睡。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伸足扳其趾,出入六六息。两手按摩竟,良久方盘膝。直身顿两足,洗髓功已毕,徐徐方站起,行稳步方移。忙中恐有错,缓步为定例。三年并九载,息心并涤虑。浃骨更洽髓,脱壳飞身去。渐几浑化天,末后究竟地。即说偈曰:口中言少,心头事少,腹里食少,自然睡少,有此四少,长生可了。

(介绍)“闭眼常观鼻,合口任鼻息。度数暗调和,身定神即定”,即五行反观内照,定身定息定心定神定意之五定也。

“厚褥趺跏坐,宽解腰中系。右膝包左膝,调息舌抵腭。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分合按且举,握固按双膝。鼻中出入绵,绵绵入海底。有津续咽之,以意送入腹。叩牙鸣天鼓,两手俱掩脐。”,此段写河车运行,内家功夫的根基,无形的元气转换为有形的精的能量的开始。

此段只写打坐时的以心行气,习练内家功夫时要结合《易筋经》习练周身整体的以心行气。打坐的以心行气、河车运行只能强身壮体,是不能习练出内家功夫的。对于习练内家功夫来说,打坐只能是在习练功夫之余的休息时加固功夫的习练方法。元气是无法达到技击需要的能量的,修炼丹道只是修炼元气,固气静心;而功夫则是利用元气抽合出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的巨大能量。此为养气动心。

舌头抵上腭是为了完成头部的鹊桥运行。舌头抵上腭能够压缩玄鹰,使玄鹰生成旋转,以沟通任督二脉的能量传簇。

胁腹运尾闾,摇肩手推肚两句,就是以心行气使元气后贴脊柱命门以让尾闾生成压缩,催动会阴旋转,将能量翻转托入丹田,就是河车运行。河车运行是与其他的经络运行理论相反的,即经络的逆向能量传簇,这是内家功夫与普通经络运行的不同之处。

河车运行的经络逆行的目的是为了以能量下吸涌泉上拉脊柱三关,形成周身一体。

呼吸要配合河车运行,气要从脊柱三关经命门、尾闾到会阴。并且在头部的鹊桥运行中口内生津也要随能量传簇入腹。

以上就是《洗髓经》中描述的内家功夫,即以心行气、河车运行。《洗髓经》是天下第一个说出以心行气、河车运行的,是第一个确定内家功夫的标准!

但是《洗髓经》的作者显然是将惊世骇俗的内家功夫故意假合强身壮体之术来写的。

从这些寥寥的内容中,没有习练过内家功夫的人是什么也看不出来的,但是习练过内家功夫的人则可以从这些零零碎碎的只言片语中看出其想要说明的整体内容:即用以心行气将元气周身传簇运行及沟通任督二脉之间能量传簇的河车运行与鹊桥运行,以获得精气神的能量。

以我看来,《洗髓经》的内容是不完整的,虽然在讲百会与会阴部位的能量传簇,水火相济,可是不告诉大家怎么生成这个周天能量传簇,怎么以心行气。对如何生成水发昆仑巅,如何做到胁腹运尾闾只字不提,没有一定内家功夫基础的人,是根本看不懂并且不知道如何习练的。只有具备内家功夫的人才知道写的是什么以及应该如何习练。

不写具体的习练方法,这是内家拳拳论传承的通病。

有些人认为目前的《洗髓经》是谬传版本,这是不了解内家功夫所致。《洗髓经》明确提出了以心行气、河车运行的概念和作用,这是空前绝后、惊世骇俗的。《洗髓经》之于内家功夫的地位与作用是无法取代、不容置疑的!

三,《易筋经》

现在将《易筋经》在拳术中的意义用通俗语言解释一下,我只说其在内家功夫中的意义而不管其他方面的解释和意义。

(原文)易筋经总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介绍)佛祖说,如果想成正果者,必须要有如下基础:一是要清虚,一是要脱换。只有清虚、脱换了才能够无障碍地出入于禅定。只有知道了这些,才有继续修炼的基础。所谓的清虚,就是人体的原始本真状态,就是洗髓;脱换,就是放弃后天的气血之力(肌肉紧张发力),改变为心意发力,就是易筋。

(原文)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入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介绍)洗髓是因为人是因情欲所生,生出后脏腑肢骸被肮脏所染,必须要洗涤干净到没有瑕疵的程度,才能够步入超凡入圣之门,否则就没有进入超凡入圣之门的基础。洗髓是为了清净其内;易筋是为了坚固其外。如果能够内清静外坚固了,就能长命百岁。

(原文)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禀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禀。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介绍)为什么要易筋?因为人体的筋骨是由娘胎里造就的,因此人天生就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等各种各样的体质,导致了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等各种体像。如果一个人内无清虚外无坚固,就有入道的障碍。所以要想入道,就得先易筋以坚固其体,强壮内里以帮助体质,否则就不能入道。

(原文)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易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介绍)易筋,易就是变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易,为阴阳转换之道。变化虽然存在于阴阳,但阴阳的变化,是在于人的。自身内里的先天元气与后天所练之气的运行变化,就是在接敌时劲力蓄发的阴阳转换。所以疾病是由人自身生成的,都可以改变变化。所以虚可以由实改变,刚由柔改变,静由动改变。高下可以由升降改变,先后可以由缓急改变,顺逆可以由往来改变,危险可以改变为安定,混乱可以改变成秩序,灾祸可以改变成福气,灭亡的可以改变为存续,气数尽了的也可以挽回,天地都可以翻覆,都是变化的功劳。何况人身的筋骨,有什么不可以改变的。

(原文)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着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虔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圣域矣。

(介绍)筋,就是人身中的经络。骨骼之外、肌肉皮毛之内,四肢百骸,俱是经络。经络的作用就是联络周身,通行血脉,为人的精神的辅助。比如说人能够用肩膀负重,用手拿东西,用脚走路,周身能够活拨灵动,这些都是筋的力量所使然。岂能让筋弛弱、萎靡、痉挛而导致身体病、瘦、萎、懈,这样岂能入道。佛祖以此《易筋经》的方法去改变筋,筋痉挛者就改变为舒展,筋弱者改变为强壮,筋弛者改变为平和,筋缩者改变为伸长,筋靡者改变为壮实。即可以将棉泥之身改变成铁石,都是阴阳变化的功劳。身体之坚固为入圣之基础,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阴阳是由人来掌握的,没有人就没有阴阳。每个人自有每个人的特点,不要为阴阳所限制,才能够以血气之躯(即肌肉紧张发力之躯)改变为金石之体。内外均无障碍才能出入禅定。易筋的功夫不是小事,练功有顺序,功法有内外,元气有运用之法,动作有起止,以至于在练功所用的药物器制、练功时间、饮食起居等各方面均有规矩。想要学得易筋的功夫,要先有信心,还要有虔诚之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坚持不懈,则能够达到入圣的目标。

大家切记,筋在《易筋经》中不是指的人体组织中的筋,而是经络和经络中传簇的能量而形成的筋,即能量筋。“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此句话如果按照字面来看,筋与经络就是指肌肉,但是经文中为什么不把筋、经络称之为“肉”?结合《洗髓经》中的体用就会理解,元气为体,筋、理(经络)为用。

(原文,以下为《易筋经》中最重要的功法)

膜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介绍)人体的物质组成中,内有五脏六腑,外有四肢百骸;人体的能量组成中,内有精气神的能量,外有筋骨肉的能量,这些物质与能量共同组成身体。在五脏六腑之外,由筋骨控制;筋骨之外,由肌肉控制;肌肉之内,由血脉控制;而周身上下的运动,又由元气控制。所以修炼功夫主要在于培养血气。精气神为无形之物,筋骨肉为有形之身,互为阴阳,只有阴阳转换,相融相济,才可以强身壮体。这就如天生万物,万物就是各随各自的阴阳转换所形成的,何况对于人生、对于修炼,都要如此。

此段主要说明,精气神的能量与筋骨肉的物质之间是相互阴阳转换的-------这个道理是不是与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一致?

这个道理归结到拳术功夫中,就是内里元气的能量要阴阳转换成为筋骨肉的运动,筋骨肉的运行生成后天习练出来的精气神,而精气神又能够促进元气增强。

先天一气的元气与后天习练出来的阳气阴阳转换合一后为真气,即真气鼓荡的真气。就是说内家功夫的能量由先天一气与后天习练出来的精气神的能量阴阳转换合一而生成的。

(原文)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亦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练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介绍)此功法必须先习练有形的筋骨肉,有形的筋骨肉为无形的元气的辅佐,而培养无形的元气,则为筋骨肉的辅助。这就是一与二的阴阳转换之道。如果只习练无形的真气而抛弃身体的有形动作,是不行的;反之,如果只习练有形的动作而不习练无形的真气,更是不行的。所以有形的身体必须要得到无形的真气,相互依存而不背离,才能够习练出不坏之体。如果有形动作与无形真气相背离而不相依存,则有形的身体也会化为无形了。所以要想练筋,就必须练膜,想要练膜就必须要练真气。然而练筋容易而练膜困难,练膜虽然困难,但练气更难。先在极难、极乱的地方立定脚跟认清实质,就会心中生定而从不动的静处认清真法。

此段主要描述内里的以心行气要与外形动作相合。而外形动作与以心行气相合的唯一方式就是周身整体压缩旋转,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外形动作能够配合内里的以心行气------当然这些具体的习练方法是故意不告诉大家的。

而习练有三个阶段:练气、练筋、练膜。练气,即习练以心行气;练筋,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易筋换力;练膜,即能量传簇达于周身骨肉之内、皮毛之下,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周身习练成为一个能量混元体。

此段话也说明了套路动作的意义,即套路动作是辅助习练无形的以心行气的。套路动作不是用于技击的。当然如果有人能够用套路动作技击也不是不可以。

(原文)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介绍)务必要培养元气,守住中气,保持正气。护肾气,养肝气,调肺气,理脾气,升清气,降浊气,关闭邪恶不正之气。不要伤气,不要逆气,不要忧思悲怒以损害元气。要使元气清而至平,平而至和,和而至畅达,则元气就能够在筋中运行,并串到膜,就能够达到周身贯通灵动,元气能够运行到周身任何部位。元气到了则膜起,元气运行则膜腾。达到能起能腾的程度,则膜与筋就能够一齐坚固。

此段与上一段意思一样,描述内里养气。中气,人体中宫之气,即心力也;正气,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之力,不偏不倚谓之正,一气之上下贯通也。整段话的意思就是:用以心行气抽合元气生成周身整压缩旋转的后天之气,元气与后天之气合一为真气。要让真气在体内顺畅地运行流动,达到涨筋腾膜的程度。

此段话中的养气,即写的是内五行发力,也是惊世骇俗地第一次把内五行发力提出来!

内五行发力,就是心肝脾肺肾之间的能量传簇,就是杨露禅先生说的中定。具体来说,就是河车运行时,以心行气驱动元气在命门与上下贯通之力合一为真气,真气经尾闾、会阴向丹田翻转后抱住两肾,两肾上抱肝脾,肝脾上抱两肺,两肺抱心,心抱意,意抱气,气抱力--------这就是惊世骇俗的内五行能量传簇!

当然,这内五行发力,即五行劲力,只有在内家功夫的高层次阶段才能够感觉并控制,一般的内家拳习练者是难以企及的。不过只要大家踏踏实实地习练,在五年之内是能够感觉并控制内五行之间的能量传簇的。

内五行的能量传簇的功夫作用就是将躯干练活,将五脏六腑练通,五行之间的能量传簇就像一个涡轮,能够在体腔内增压,是涨筋腾膜的内因。内五行的能量传簇向外鼓荡,才能够最终涨筋腾膜,真气鼓荡。

内五行的能量传簇作用于外就是挺齐四梢的能量,这个能量与三心归聚的能量对拉拔长,生成涨筋腾膜真气鼓荡。

“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这段话就是写内五行发力导致的涨筋腾膜、真气鼓荡,就是神行,能量自动在周身传簇。所以这个涨筋腾膜、真气鼓荡的过程就是精气神流串于周身的过程,就是还虚的过程。

修道是静心固气,习练功夫是动心养气。何为养气?习练以心行气将气越养越大越强也!

(原文)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练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介绍)如果只练筋而不练膜,则膜就没有功能;只练膜而不练筋,则膜无所依托;只练筋、膜而不练气,则筋、膜如泥一般不起;只练气而不练筋、膜,则元气萎靡而不能流串贯通于筋络。元气不能流串,则筋就不能坚固,这就是真气与筋、膜相融相济而共同到达正道。

此段话描述元气、真气、筋、膜都要习练,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原文)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介绍)等到把筋练起来之后,必须要加强功力,务必使在经络中运行的能量向外扩张流串,让周身的膜都能够腾起,与筋一样坚固,让膜着于皮毛,坚固内里,这才是元气与筋、膜各负其责。否则筋即便坚固了也对身体没有帮助,就好像植物没有土去培养,是不能练出功夫的。

涨筋腾膜就是能量传簇的逐步发展阶段,能量传簇先在经络中形成一根筋,然后向骨肉、皮毛扩张、流串到腾膜的程度。

“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这就是内家功夫的最高层次,能量达于皮毛之下,能量就在皮毛之下呆着,周身就是一个时刻向外鼓荡着能量的能量体,就像皮球一样,能量就显于皮球的球体之下。对于功夫来说,皮毛就是球体,能量就存在于皮毛之下。能量存在于皮毛之下,则周身处处是能量,周身处处是丹田,周身处处有手眼,此均为周身处处是能量使然。

(原文)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介绍)大家切记,此段话为后人所加,内容是错误的!我先把错误的内容翻译出来,再指出其错误之处。

(以下内容为错误的)易筋以练膜为先,练膜以练气为主。然而许多人不知道膜是什么,膜不是指肉脂膜的膜,而是指筋的膜。肉脂膜是腹腔中的东西。筋膜则是骨骼外面的东西。筋联络着四肢百骸,膜则包贴骸骨。膜比筋软,比肉有弹性。膜在骨肉之间,是包住骨骼连住肌肉的物质。习练易筋者,必须使元气串于膜间,护骨壮筋,让筋膜合为一体,才是全功。

正确的概念是,前面正文中已经明确写明“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练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以上几句经文原话,清楚地告诉大家,筋,就是经络,无处非筋,无经非络,只要能够传簇能量的部位都是经络。并且气、筋、膜都要练,但是并没有说先练膜后练筋,而是行于筋、达于膜,即应该先练筋后练膜。最后,膜腾起后要着于皮,固于内-------由此我们得知,筋膜不是组成人体的具体物质,而是能量传簇形成的能量的筋、能量的膜,即筋膜是习练出来的,而不是人体固有的东西。并且,“俟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这句话明确说明了练膜要在练筋之后。

膜是什么?膜就是精气神能够达到的人体最外端的梢节,包括皮毛!

而“般刺密谛曰”却将筋膜当做一种人体的组织器官来特意“说明”一下,不但在本段文字之内就违背经文,而且给后人留下一堆垃圾,比如说现在与“般刺密谛曰”一样认为筋膜是人体组织器官并且要习练筋膜这个人体“组织器官”的大有人在!可实际上根本就找不到筋膜的影子,更别提怎么习练了!

总之,加上“般刺密谛曰”这句话的人,不管是少林寺的人,还是流传《易筋经》的人,都是没有习练出内家功夫并且不懂内家功夫的人。

(原文)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介绍)内外相对,壮衰相对,壮与衰比较,壮可以长久。内与外比较,不可忽视外。内里壮了就是坚,外表壮了就是勇。坚勇相济才是真坚勇。坚勇了才能成为万劫不化之身,金刚之体。

(原文)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介绍)习练内壮有三个原则,一个是守中道,守中道的目的是为了集聚元气,就是中定;而集聚元气需要用眼、耳、鼻、舌、身体、意。

眼、耳,鼻、舌、身、意,实际上是在写外五行的封闭,即闭五行。外五行在后来前辈大师的拳论中被称之为眼、耳,鼻、口、人中,此外五行与心肝脾胃肾内五行相连,在习练或实战时必须要封闭。原因如下:1,此外五行都是接受人体外部的声色味气的,在习练内家拳的高层次阶段,主要就是在习练身体对于能量传簇的感觉、反应,对自己的身体及能量传簇有一个彻底的认识,所以外五行就要封闭与外界联系,不被外界信息打扰,而是外五行统一向自己体内反观内照,感受身体的能量传簇,这也是内外合一的一部分;2,外五行与内五行相连,所以如果不封闭外五行,内五行的能量传簇(气)就会通过外五行跑掉,所以即便是呼吸也要若有若无,微息;3,闭五行主要以存内气为目的,但绝不是把外五行封闭得严严实实,外五行在实战时需要观察对手,这就是内观己外观敌,所以闭五行只是相对来说的封闭,而不是绝对的封闭外五行。

而守中道需要闭五行的目的,就是要让眼、耳,鼻、舌、身、意都去反观内照自身的能量传簇,外观敌是建立在对自身的能量传簇有彻底的了解的内观己的基础上的。

闭五行的方法就是“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闭五行的习练方法就是看住能量传簇,用外五行感觉、体会体内的能量传簇,以达到神行的目的。而看住劲力,就不能一念冥想,这就是修炼与功夫不一样的地方。

“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此即为神行,即为站桩的状态。大家比较并思考一下,这真正的站桩与傻站的区别!

手要用揉的方法帮助集聚元气。练功时仰卧,手掌放在胸腹、两乳之间的位置,即为人体之中,此中是人体元气所存之地,必须要守住。守中之法,在于含眼内视于中,凝耳内听于中,闭口用鼻均匀自然呼吸,身体安静平和,四肢不动,意念不离于中,中既是心脏的位置。先把意念放在中道之上,抛弃其他念头,逐渐达到身体、意念静如一体,就是守中。此为身心合一之式。揉即在帮助身心合一,则一身的精气神集聚在中道。元气长久集聚,自成金刚之身。如果不能守中而杂念纷纭,心想琐事,神气就不会集聚于中,则揉也失去意义,没有益处。

声明一下,我没有习练过易筋经,我是通过习练形意拳、太极拳的方法习练涨筋腾膜的,所以关于躺着守中道、揉法以及十二式是否能够习练到涨筋腾膜的程度持怀疑态度。

外五行反观内照,内五行心肾交合水火相济,达到内外合一,即积元气。

内家功夫中,所谓的中、中道、中定,指的都是一个意思。中非常重要,以心行气起于中,一气之上下贯通存于中,能量的阴阳转换通于中,周身整体压缩旋转以中为轴,五行能量传簇生于中,引进落空借力打力变化于中,所以只有找到并且练出身体的这个中,才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

(原文)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守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介绍)第二要意念专一于中,不能念及其它。身体之中,精气神血的行止均由意(即周身整体压缩旋转)控制,没有意则精气神就不能运行。守中之时,意念在掌下随掌行止,才能身心合一。如果意念不在掌下而任其于四肢游荡,则精气神即走散在四肢,就成为外壮而不是内壮了。只揉而不集聚元气,揉就失去意义,没有益处。

大家一定要注意,此意为体意,即压缩旋转之意,非大脑意识,大脑意识是无法做到能量传簇的。

(原文)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介绍)第三要让元气充满中道。揉与守都是为了集聚元气。元气集聚了,精气神血皆守于中道而不外弛,揉久了,元气在中道集聚得越来越多而不旁溢。元气集聚了劲力也就集聚了,元气充实了劲力也自然充实了。此集聚起来的元气就是孟子说的至大至刚,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如果元气没有充实中道,就随意念散于四肢,就会不但不能外壮,内壮也不坚固,内外皆耽误。

我没有躺着守中道过,所以不发表意见了。

(原文)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去,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介绍)人之初性本善,但是被情欲杂念纷扰,让人失去本来面目,又被眼、鼻、耳、舌、身体、意念等接受外界刺激而损坏自己的心灵觉悟,以至于不能悟道(所以要闭五行)。达摩大师面壁九年,就是不放纵耳目之欲望。耳目的欲望没有了,心意自然被锁于中道。达摩大师得到此法,才能够归西成正果。《易筋经》为达摩佛祖内功心法,真法在守中一句话中,守中的具体方法在“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这几句话中。如果按照此法习练,则虽然迂腐也会变明白,柔弱也会变强,可登极乐世界。

此段不介绍用习练拳术的方法守中道,似有保守之意。

(原文)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

一曰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左,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人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癍疿;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介绍)揉的作用在于磨砺筋骨。磨砺之法有三段,每段需练百日。揉的要求如下:

第一,揉要有节候。如果春天开始习练,因为春寒,练功时难以裸体,只要解开衣襟即可。到二月天气渐暖,就可以磨砺周身了。

第二,揉要有一定方式。人的一身,右主气左主血,所以揉时要从身体右侧向左侧推揉,将元气推入血,令气血通融;又因胃在左,揉可以让胃宽敞,能够多呐气;又因为人的右掌有力,不会轻易疲劳。

第三,揉要轻且浅。揉法虽然是人功之法,却是效法天义。土地生万物之时,是逐渐作为而不急躁,气到了万物自然生成。揉也要效此法,徐徐来往推荡,勿要重勿要深,时间长了自然得到效果,是为身心合一。如果揉重了,会伤皮肤,生成瘢痕;揉深了会伤肌肉筋膜,会肿胀起来,所以要慎重。

我没有揉过,所以不多说了。

(原文)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介绍)阳之极为精,阴之极为华,阴阳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于采咽者,都会成仙。此为世人不知的秘密功法。但是即便知道了此法,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恒心,就不会习练成功,所以习练者多而成就者少。

习练内家功夫到了上下贯通、内外合一之力传簇到头部时,会刺激口内分泌唾液,即为肾水,咽下则为润下。而以心行气的河车运行则为心火下降以炎上,此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

(原文)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介绍)凡是习练此内功的人,从刚开始习练到习练此功成功,以至终身,无论闲忙,都不要顾及外事。如果不间断地习练采咽之功,则成仙不难。采咽之所以能够成仙,是因为采咽的都是阴阳的精华,补充身体的神智,消除身体的凝滞,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原文)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昃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介绍)采咽之法如下:日之阳取于每月之初一,精气正新,正好可取日之精;月之阴取于每月中旬之十五,金水盈满,华气正旺,正好可取月之华。如果朔望之日有阴雨或没有空闲时间,则在每月初二、初三、十六、十七日补取。其它日子日昃月亏,精华虚空而不足取。朔日取日之精时,最好在凌晨三点到七点之间,站在高处默默面对日光,调匀鼻吸,细吸光华,待到日之精充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用意念将精送到中宫,为一咽。如此七咽,再静静呆一会,然后再做其它的事情。望日取月之华时,应该在晚上七点到十一点之间,如前法一样采咽七次。朔望日之精华,是土地自然之利,只有有恒心的人才能够享用;只有有信心的人,才能够取得到精华。此为一大功法,不要忽略。

我按照拳术习练而得采咽之法,我没有按照此法习练过,所以不多介绍了。我想把口张开一会就会有唾液分泌,所以对于此法作用也持怀疑态度。

以上为《易筋经》全文及介绍。只凭此字面介绍,大家无法看出什么与内家功夫有联系的地方,只有习练出内家功夫的以心行气压缩旋转才能够看明白。

《易筋经》还有十二式,是以外形动作导引以心行气的功法。因内家功夫自有套路动作作为习练以心行气的辅助,与十二式的作用一样,所以就不讲解十二式了,我也没有习练过十二式。将来在具体介绍各种拳法时再介绍外形套路动作对于习练以心行气的作用。

四,《洗髓经》、《易筋经》中的功夫要义

大家将《洗髓经》和《易筋经》的内容与我写的“传统太极拳技击的原理、习练方法及应用”一书中的内容比较一下,看看是不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我在书中只写了初级功夫,还没有介绍涨筋腾膜等高级功夫。

《洗髓经》和《易筋经》中,缺乏明确的以心行气的习练方法,只讲功夫结果而不讲习练过程,那么是不是此二经中只是在写强身壮体的功法而不是写内家功夫呢?

非也!

《洗髓经》中描述的就是以心行气、河车运行以及能量在周天的运行,是内家功夫内里能量传簇的根基。

《易筋经》中写明了闭五行于内的五行发力,其最重要的“膜论”中涨筋腾膜一段,就是内家功夫的实质与终极目标。如果作者不是习练功夫而只是为了强身壮体,是不可能习练到涨筋腾膜的程度的!

另,二经之中对以心行气的习练方法也与内家功夫的习练方法有别,比如揉法、采精华法等。内家功夫就是心法,而对于守中的八句话,也说得肤浅,并没有告诉大家怎么集聚元气,怎么让元气阴阳转换成为精气神的能量,怎么让精气神的能量周身传簇。按照揉法,似乎只以守和揉的手段就可以凝神聚气,而十二式中虽然能够看出其以外形动作辅助、导引精气神的能量传簇,但也没有告诉大家怎么样去用心法驱动精气神的能量在周身传簇。如果想只凭十二式的外形动作习练出以心行气而达到易筋易髓的目标,恐怕极为艰难且长久。

所以,或者是作者故意隐瞒内家功夫的具体习练方法,或者是存留《洗髓经》和《易筋经》的人不将心法公布。总之,《洗髓经》和《易筋经》的这种写法导致了内家功夫无法广泛传播,并且影响了后世的前辈大师在写拳论时,也照搬《易筋经》的写法,只写功夫结果而不写习练过程,而让后人只能在描写功夫的结果的文字中按图索骥,导致内家拳被谬传甚广。比如,涨筋腾膜的功夫就被现在有些人谬传为“筋膜”是人体的物质组成部分,在不会用以心行气去涨筋腾膜的情况下,盲目去追求习练所谓的“筋膜”!

好,现在给大家介绍《洗髓经》与《易筋经》中的功夫意义。

首先说明,《洗髓经》、《易筋经》中的一些概念,在前辈大师的时代是缺乏科学根据的,前辈大师对其发现、探索、习练出来的一些在当时无法解释的身体或功夫现象无法自圆其说,所以借鉴一些现有知识(当然也是没有科学根据的)充实内容,但是习练出来的功夫或身体感受却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不能说这些概念就是迷信或是假的,我们只需赋予其科学的概念就行。所以内家功夫和内家拳都是有其科学原理的,内家功夫不是迷信。虽然现在对于内家功夫的一些现象也没有科学解释,但由《洗髓经》、《易筋经》所描述的内家功夫是实实在在的--------这也是内家功夫对于现代人体科学的一个贡献和价值所在!

我尽量以科学原则来解释内家功夫和《洗髓经》、《易筋经》,由于我的知识所限,在解释方面或许有错误之处-------但是,我解释的结果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欢迎大家与我们面对面地验证!

第一个概念就是元气。

按照《洗髓经》所述,元气就是无始钟气,是宇宙与生命的本源之气。

在前面说过,人不吃饭、喝水、呼吸,就无法生存片刻,所以所谓的无始钟气是不存在的,生命必须要由吃饭、喝水、呼吸做支撑,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支撑生命的无始钟气。前辈大师虽然用以心行气的方法习练并感觉出区别于肌肉紧张发力的另一种能量和力量的状态,但是并不知道其本质,所以就将用以心行气习练出来的能量视为无始钟气。

所以,元气的本质就是以心行气发出的能量,就是人体吃饭、喝水、呼吸获得的能量,并且肌肉紧张发力也是使用的这个能量。

现代科学对于生命的本质已经有明确的认知了,生命就是一个有机物质新陈代谢的过程,支撑生命存在的科学框架中是没有元气的,所以元气就是一种能量。

明确地说,元气就是心脏发出的能量。心脏在不停地驱动血液周身流动,并且心脏通过血管与身体各部位相连,心脏是与大脑一样与身体各部位均有联系的人体器官(大脑通过神经),所以心脏可以替代大脑控制身体。

通过对身体本身(不包括大脑)对能量生成、传簇的感知,人体就能够感觉到心脏跳动的能量,并且顺着血管感知心脏跳动的能量在血管中的传导,然后不断巩固这种身体对心脏能量传簇的感知,进而利用心脏通过血管与周身的联系来控制周身整体的压缩旋转-------或者换句话说,人体可以习练出控制心脏通过血管去使肌肉在不紧张收缩的松沉状态下做功而生成能量和力量。

以上就是以心行气的原理,明确地告诉大家,这是我与我们门派的人习练出来的,并且是前辈大师说的,是实实在在的事实--------但是却没有科学解释,所以我希望待内家功夫的以心行气被越来越多的人习练出来后,能够引起人体科学界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内家功夫从洗髓经易筋经到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