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白癜风如何治疗 http://m.39.net/pf/a_4535766.html徐文秀,江西上饶人。现任中组部*策法规局副局长,曾出版专著《走在学习路上》,是中组部“笔杆子”,学思敏捷,思维辩证,才华横溢,文章因精细、精巧、精美而屡屡成为网络“爆文”。今天把徐文秀同志年下半年公开发表的文章做一次集中推送,供大家参考。
01“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
观察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大致有这么“八缺八不缺”,不妨对号入座,抓紧“拾遗补缺”:
一、不缺学历缺阅历
眼下的年轻干部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学士、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比比皆是,高学历也可谓普遍现象,然而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依然不少,他们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缺乏急难险重事件的不断历练,阅历、经历的缺位,是“致命伤”,遇到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往往容易心中无数、没招没谱,甚至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有的甚至成了只会处理文件而不善处理事件的“稻草人”。
二、不缺思想缺感情
年轻干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他们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有思想、有见地。
“人是有思想的芦苇”,有思想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不少年轻干部长时间“宅”在高楼大厦,“躲”于深宅大院,或“浮”于文山会海,与基层干部群众渐行渐远,感情越来越淡薄,与群众隔有一堵无形的“离心墙”,以致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视群众的冷暖与己无关、袖手旁观。
这种感情的缺损已经越来越影响到*群、干群关系,局限了年轻干部说话办事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使得不少年轻干部即使走近群众却走不进群众,面对面却很难心贴心。
三、不缺干劲缺韧劲
年轻干部大都有激情、有干劲,但凡事业心责任感强和有抱负的都想趁年轻多干事、干成事,有火一般的热情和很强的冲劲。
但是,也要看到有些年轻干部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碰到困难、遭受挫折、面对矛盾时,一旦受到委屈、遭遇不公、陷入困境时,则很容易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心理承受力和抗压力显得脆弱,很难始终保持“精神不倒”,缺乏一种坚持和坚守,缺乏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和一往无前的大无畏气概。
四、不缺知识缺文化
年轻干部知识层次高、知识面广,有的说起新名词、新概念头头是道,但近年来因言惹祸、因行失范的却不在少数,“雷人”“雷语”频现,让人大跌眼镜,有的还时不时耍威风、摆阔气,“衙内”气、贵族气很重,原因就在于这些人身上虽不缺知识但缺文化。
知识是学来的,文化是修来的、悟来的,是“骨髓里的东西”,它比知识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
年轻干部如果缺少文化修养、文化涵养和文化素养,不能够有学识、有见识、有胆识,那么虽有知识,也走不远、飞不高。
五、不缺想法缺办法
讲思路一套又一套,可谓振振有词,有的不但有想法,而且也有说法,这样的干部不可谓少。但是,这些思路和想法如何既与中央精神对标,又与基层实际对接,更能解决问题、务实管用,则需要进一步的努力。
人有两次素质上的飞跃,一次是把想法变成说法,另一次是把说法变成办法,不少年轻干部还是停留在第一次飞跃上,如何实现第二次飞跃,还需假以时日。
六、不缺能力缺魅力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干部很能干,也很有魄力,多谋善断,才气高、本事大,但却很难让人亲近,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难以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缺少一点气场。
究其原因是人格魅力不够,换句话说是个人品格、形象作风包括性格有缺损,而人格魅力恰恰是一个人最好的本钱,是拥有底气的重要资本。
可以说,当下年轻干部不缺才气但缺底气,不缺本事但缺本钱,一句话就是不缺能力缺魅力,这不能不说是年轻干部的一种结构性缺陷。
七、不缺活力缺定力
在干部队伍中年轻干部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奋勇争先、动力十足,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然而,他们又往往容易分心走神,内心的坚强和笃定不够,往往容易被干扰、受影响、遭裹挟,自觉或不自觉地会“跟着感觉走”,有的还挡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经受不住各种风险、危险的挑战与考验。在涉及个人名利问题上少了“定海神针”,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社会里,显得心浮气躁,缺乏一种从容和淡定,特别是在个人遭受委屈、不公时,缺乏一种忍耐、忍让和忍受,吃不了亏、受不了气等。这都是内心定力不足的表现。
八、不缺情感缺情怀
情感更多是个人化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情绪,情怀则是更高层面的一种自觉性理想抱负和追求。
一些年轻干部个人情感丰富,甚至被“七情六欲”所惑所扰所困,跳不出来走不出去,很重要的原因是少了一些“家国情怀”,人生站位不高,思想立意不深,不是民为重、家为轻,事业为重、名利为轻。“家国情怀”的淡化和缺失,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淡化和缺失,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精神的淡化和缺失。多一些情怀和情操,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和私利,多一些高尚和大气。
以上这“八缺八不缺”既是横在一些年轻干部面前的一道道坎,又是竖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道门,跨过去了就跃上了新的台阶,转过身了就进入了新的境界,确可对照补之去之。
02年轻干部九要九不要
年轻干部的成长、成熟和成才,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九要九不要”,和年轻干部探讨成长的路径。
一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
对于年轻人而言,立志始终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未来是从梦想起步的,人生是从抱负启航的。古人云“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人无志,非人也”,“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志不强者智不达”,等等,说的都是志向之重要。
立志很重要,而立什么志和怎么立志同样重要。
现实中,有的人今天立志做这个,明天立志做那个,朝三暮四、见异思迁,特别是一旦遇到挫折和困难,便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还有的一上路就想飞,不想从零做起,更不想从小事做起,一起步就奔“小目标”,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年轻干部立志一忌不切实际,二忌缺乏定力。应立志做大事,不可立志做大官;应“跳起来摘桃子”,不能蹦起来根本够不着,做到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既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要立长志,不可以常立志,倘若一会儿踌躇满志、豪情万丈,一会儿又偃旗息鼓、斗志全无,只会落个“白日忽蹉跎”。
二要昂扬不要张扬
昂扬向上、朝气蓬勃是年轻人的特质。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年轻干部更是精神焕发的一个群体,始终保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才能有干事创业的良好状态和风貌。“悲意何慷慨,清歌正激扬。”昂扬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意志,它“像山洪、像裂帛”,能给人以鼓舞、激励和振奋。
但是,有的年轻干部往往把握不好情绪,以致嚣张、傲慢,目空一切、趾高气扬,表现成为表演、表态成为表功、宣传成为宣扬,结果把自己推上了“火焰山”,成了“众矢的”“出头鸟”。
年轻干部爱表现没事也没错,但如果爱表演爱作秀则是大忌。一方面要昂扬向上,另一方面又得夹着尾巴做人,低调不张扬,谦和没傲气。昂扬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张扬则是夭折毁灭的开始。
三要自信不要自负
青年毛泽东有句名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作为年轻干部,拥有满满的自信,便鼓起了人生航船的风帆,甚至平时说话时底气十足,做事时劲头十足,灿烂的笑容、轻盈的步伐便是自信的表现。不过,年轻干部切忌过于自信。过于自信便是一种自负和盲目。有的人,往往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不能正确对待组织、对待群众、对待自我,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听不进意见,看不起他人,等等。
自信是成功的起步,自负是成功的止步。“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自负是愚人的特征。”年轻干部要想干成功事、做成功人,就得自信但不自负。
四要自我不要自私
崇尚自我、实现自我是年轻人这一群体普遍认同的,应该说,这无可厚非。作为年轻干部,搞一些自我设计,表达自我诉求,追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也是理所当然,因为个体“全面自由的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条件。但是,在注重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年轻干部容易一切以自我为中心,逐渐滑向自私自利的泥潭。
他们中有的自我意识膨胀,整天琢磨着自己的“升降去留”,只顾自家一亩三分地,只扫自家门前雪,打着自己的如意小算盘,有时甚至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较的地步。在名利面前一马当先、争先恐后,而对他人和集体的利益漠不关心、高高挂起,对有可能触及个人利益的事避之唯恐不及,明哲保身,不敢担当、不愿作为,这些都是自私自利的表现。
自私的人也许会在一时一事上占到便宜,但失去的是长远发展,而且他们不会有真正的朋友。“为一身谋则愚。”自私是真正的愚蠢,年轻干部一旦自私自利则变得渺小而猥琐,也就飞不起来了。
五要优秀不要优越
人生一世,优于别人,越过他人,乃人之向往,追求卓越也是年轻人的天性,可喜可嘉。可年轻干部优秀不优秀不是自己说出来的,也不是宣传报道写出来的,更不是靠他人吹出来的,而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来的。
出成绩才能出形象,创一流方是真优秀。年轻干部最忌滋长骄傲自满情绪,飘飘然、昏昏然,内心有一种“我最好”“我最行”的优越感。有优越感的人往往孤芳自赏,觉得自己“高大上”,看高自己、瞧低他人,孤芳自赏、自视清高,结果常常以高傲、固执,甚至蔑视、歧视等不适当方式待人接物。优越感实际上是一种轻浮、无知,优越感强的人,容易脱离群众、失去朋友,久而久之会画地为牢、自我囚禁。
人可以高人一筹,不可以高人一等。
六要能吃苦不要怕吃亏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任何成功都是从千辛万苦中走出来的。俗话说:“只要能吃苦,*土变成金。”天上不会掉馅饼,从来没有也不会有一点苦都不吃,便可以轻轻松松、敲锣打鼓获得成功的。“烂石生好茶。”一个人年轻时多吃些苦,多经历些磨难,人生之路才会更稳健。年轻干部应到基层一线去摸爬滚打,到“吃劲”岗位上去劳筋骨苦心志,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去经风雨见世面。然而,有些年轻干部吃苦可以,却吃不得亏;受累可以,却受不得气。有的人虽然工作上呱呱叫,但只要吃点亏、受点气便嗷嗷叫。这样的人也许干得了一些事,但成不了大器。其实,吃亏是福,受气是历练。人的格局往往是委屈撑大的,人的境界常常是磨难铸就的。不怕吃亏的人终究不会吃亏,不怕受气的人终究会扬眉吐气。
七要严谨不要拘谨
一般人都会觉得,年轻人毛毛糙糙、大大咧咧,粗枝大叶、丢三落四情有可原、在所难免。其实不然。现实中大凡严谨细致的年轻干部,往往会颇受青睐,被高看一眼、厚爱一分、重用一把,成为“香饽饽”。那些“言有物而行有格”的年轻干部,在人们眼里更加踏实可靠、老实可信。可靠、可信的人,才堪当大任,而那些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满足于“差不多”、不管“差多少”的年轻干部,往往会被晾在一边,最终被边缘化。
年轻干部就是要从细枝末节处一点一滴做实做稳做好,不轻于易、不疏于细,有“工匠精神”“绣花功夫”,唯此才能成为可以放心托付的人。当然,提倡严谨不意味着时时处处谨小慎微。这种“拘谨”好比“踩着刀尖走路”,没有做人的磊落与洒脱。倘若过于谨小慎微,则缺乏锐气、朝气和生气,少了活力和激情,思想的翅膀会因此折断,创意的火花会因此熄灭。年轻干部可以老成持重,不可以老气横秋。
八要“墩苗”不要去“拔苗”
年轻干部如果想把自己打造成栋梁之才,“墩墩苗”是必经之路。现在不少年轻干部不缺学历缺阅历,不缺知识缺经验,不缺想法缺办法。这阅历、经验和办法怎么来?得到实践中去“墩墩苗”。庄稼幼苗长势快,若不多“墩苗”一天就要长一大截。这样过快的长势会使根扎得不深、茎秆长得不壮,大风一吹就倒。所以,“墩苗”就是接地气、养静气、长才气。把基础打牢,才能让后面的路走得更稳更远。但是,现在有些年轻干部往往“下得去”却“待不住”,一时“干得好”却很难一直“干得好”,常常耐不住寂寞、挡不住诱惑、坐不住冷板凳,总想走捷径尽快“冒出来”。有的一心渴望被上级部门“看中”,有的满心期待一朝考试远走高飞,有的则“下去”纯粹是为了镀金。
好苗子就要多“墩墩苗”,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拔苗非但不能助长,夭折却是迟早的事。
九、要有书卷气不要有书生气
书卷气与书生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年轻干部要想融入基层、融入社会、融入群众,书卷气少不得,书生气要不得。
“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书卷气的人,大多博览群书、见多识广,既注重读书,又在乎修身。然而,有些年轻干部却不这样,有的常常混迹于酒肆、茶楼,或泡在牌桌、麻将桌边,身上多了些“豪气”、江湖气,乃至痞气和匪气。书卷气折射出修养、涵养、素养,透视出高雅、文雅、优雅,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品质。我们倡导年轻干部有书卷气,但不赞成他们有书生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只会“处理文件”而不会“处理事件”,常生活在真空里而不是生活在现实里,有的甚至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手无缚鸡之力的书呆子。这样的书生成不了大事,也成不了大器,难以大用,更难以重用。
03做人做官做事“十法”
一是锦上添花与雪中送炭
一般而言,人都喜欢或乐于做锦上添花的事,一来顺水人情、省心省力,相对也容易简单些;二来立竿见影,容易看得见、摸得着。
锦上添花的事当然可以做,也应该做,而且终归做比不做好,但是更应该提倡和鼓励多做雪中送炭的事。锦上添花是好上加好,往往欢天喜地;
雪中送炭是解难济困,常常静水流深。雪中送炭,积德行善。它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救人之所危,当他人身处紧急时、关键处、转折点和危险地时挺身而出,扶人于未倾之时、救人于未亡之境。
现实中,锦上添花常见,雪中送炭难求。锦上添花是“让人好”,而雪中送炭是在“让人好”的同时“自己也好”。如果说锦上添花是一种“捧场”的话,那么雪中送炭则是一种“救场”,它救的是急,下的是及时雨。做人做事既要学会“捧场”,更要懂得“救场”。
二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
帮人帮什么、怎么帮?
不少人或满足于给钱给物上,给吃给喝给用固然重要,而且是一种重要的帮法,但这充其量是浅层次的,甚至是表面的,也是一时或暂时的,倘若要从根子上帮人,那就得教思想、教理念,就得传经验、传方法,就得扶志、扶智。
人们常说,观念是开关,思路是出路。帮助人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找到一条更适合自身成长发展的思路、措施和办法,比什么都重要。给钱给物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上的东西,而教思想、教理念,传经验、传方法,扶志、扶智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上的东西。前者是消费性的,后者是内化于心,可持续性的。
授人以鱼让人一时受惠,授人以渔让人一生受益。
三是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
凡事首先得知道它“是什么”,也就是“知其然”,这是一般人能做到和必须做到的,如果连这一点也做不到或做得不够,那么这个人必定是浑浑噩噩、迷迷糊糊的“庸人”,是个心中无数、脑中无事的“懒汉”。
然而,有的人虽然“知其然”,但往往浅尝辄止,常常只知道个“大概”“也许”“可能”,知道一点便容易满足。应该说,这都是不够的,也不会有大的进步和发展。
大凡成功者或高人一筹的人,必定会去表存里、去伪存真,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个别看一般,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钻劲,不仅知道事物“是什么”,更知道“为什么”和“怎么办”,分析研究和找到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内在规律,这就是“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容易,“知其所以然”不易;“知其然”可贵,“知其所以然”更可贵。“知其所以然”需要更大的勇气、胆识和精神,需要更多的眼力、毅力和韧劲。一个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人,方可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和想得更深,会脱颖而出、高人一筹。
四是逆水行舟与急流勇退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在顺风顺水中划行,相对比较轻松自如,难度和压力也不是很大,然而人的一生不可能永远顺风顺水,总会碰到各种漩涡、暗礁和逆流。
逆水行舟就是知难而上,好比滚石上山,这是一种愈挫愈奋的精神斗志和意志品质,倘若不能“逆风”前行,无异于对命运的屈服和妥协,无异于对自己的放弃和抛弃。
如果说逆水行舟需要一种勇气和毅力的话,那么急流勇退则需要一份清醒和自觉、一份淡定和从容、一份理性和明智。
急流勇退有时就是见好就收,人得学会见好就收,心不要太大,见好就收折射出知足的心态,透视出知止的胸怀。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起有落、有高有低,人不可能一直或永远在巅峰上行走,或因为老了,那就得服老;或因为后生可畏,那就得让位;或因为力不从心,那就得示弱而不逞强,这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抗拒的规律。急流勇退是一种清醒而积极的顺势而为。
五是从实践中来与到实践中去
实践出真知,实践出才干。凡是一切务实管用且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理论、*策措施,都来源于实践,火热的实践才是正宗的“出产地”,其他都是冒牌。
而这么简单的道理,有时在一些人那里偏偏是明知装睡,假装不懂。有的人习惯于拍脑袋作决策,凭经验想当然;有的人热衷于宅在机关大楼,躲在深宅大院想对策、出主意;还有的人满足于问计于各种各样的会议,找思路、寻办法。
实践中来的东西,才针对实际、符合实际和切合实际,才真正地接地气、冒热气和有烟火气。反过来,一切思想理论、*策措施对不对头和对不对路,自己或几个人说了不算,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让实践来评判、来定夺。实践既是发源地和“出生地”,也是试金石和磨刀石。
六是对标对表与主观能动
对标是为了看齐,把标兵当镜子看差距、当教材去学习、当标杆去对照、当榜样去追赶;对表是为了“准时准点”,以便步调一致、同行同向、同频共振,对照“北京时间”,校准时差,慢的或错的都调到位。
对标对表的目的全在于明确方位、提升站位、找准定位,得经常自觉主动地去对标对表,让自己有方向感和精准度,既不会迷失,更不会走丢。
然而,对标对表不是要束缚手脚。任何时候发挥好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是干成事的决定性因素。主观能动性就是积极主动而且自觉地去“想事”“找活”,不满足于“要我干的”,要想方设法去追求“我要干的”。
认识上去了,行动就上来了。主观能动性来自于强大的内在动力,源自于高度的事业心、使命感和责任感,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了,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就发挥出来了。
七是善始善终与善作善成
“善始善终,善作善成”,源自《史记·乐毅列传》,说的是做人做事既要有好的开头,也要有好的结尾;既要善于做事,也要善于把事情做好。善始善终就是要有头有尾。
然而,现实中有的人习惯于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甚至有头无尾,开头或开始时一股子劲,口号震天响、措施响叮当,声势浩大、场面壮观,可是干着干着就“停摆”了,走着走着就“歇菜”了,经不起时间和困难的磨炼;也有的人虽然有头有尾,但只求平平过,只图“过得去”“交得差”,把“做了”当成“做好了”,开头不出彩,结尾不出色。
真正有作为者,不但要善始善终,还得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既善于做事,更善于把事情做成做好,不但知道炮弹发了,还要知道往哪发了,这既是对一个人能力的考验,又是对一个人作风的检验。
做事是一般性的标准,做成事是更高的要求,善始善终是基本的,善作善成是根本的。
八是“一步三计”与“三步一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事得有计划有计谋,有方案有对策。说到计谋,人们习惯把周瑜的“一步三计”与诸葛亮的“三步一计”作比较,于是得出“三步一计”高于“一步三计”之说。
其实,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各有所长、各具特点。“一步三计”思路开阔,考虑问题更加细致而周全,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案。
有时对一个问题或事物,“多想一点”和“想多一点”终归是有好处的,决策前“想法多”可以比较和选择,可以调整和修正,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和“腾挪”空间。
当然,它所要克服的是有时“计”太多,容易被干扰,不知用哪一个才好。而“三步一计”精准度更高,确定性更强。
现实中,有的人往往只能走一步看一步,缺乏长远眼光,也没有全局思维、系统思维,结果只能囿于眼前,亦步亦趋,而“三步一计”看得更远、更深,需要更高的站位,能够登高望远。
“一步三计”让我们谋划工作更周全,“三步一计”让我们思考问题更长远。
九是“盆景”与“风景”
推进工作典型很重要,“盆景”就是典型。打造“盆景”很有必要,也很有价值和作用,它不但让荒芜的园地里有一簇或几簇亮点,更重要的是能起到示范引领和标杆推动的作用,发挥以点带面效应。
“盆景”要有说服力和可信度,要有生命力和可持续性,还要有传播力和可复制性,这样的“盆景”才不会昙花一现、过眼烟云。“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
要想办法让“盆景”做大,更多地开花结果,星星之火燎原开来,这是我们推动工作应当有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好方法。
十是逢山开路与绣花功夫
干事业得有一股子不畏艰难、不惧险阻的闯劲,这股闯劲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勇气,就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胆略。
现实中,有的人“车到山前”便退缩;有的人“人到*河”心便死,或被吓死,或被愁死,看不到出路,想不出办法。
其实,任何危机都很有可能是“危”中有“机”,到“绝路”往往会逢生,置“死地”常常而后生,只要心不死,办法总比困难多。
如果说逢山开路是闯劲,那么绣花功夫就是韧劲。
我们的事业在需要逢山开路这种愚公式的大刀阔斧、开疆拓土无畏精神的同时,也还需要耐心细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绣花功夫。
从一定意义上看,当下更多缺的是耐心细致的绣花功夫。逢山开路与绣花功夫一刚一柔、一武一文,不乏刚柔相济,不妨文武兼备。两者既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心态;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作风。
方法是一种态度,也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路径,也是一种方式。方法里面充满了辩证法,最忌简单、片面和机械,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以上这“十条”,既有思想方法,又有工作方法,还有学习方法和领导方法,可以运用于具体的工作、学习、生活和领导活动中去,让做人做事做官更到点到位。
04凭什么才能“干好”
年9月
工作要做好,事业要做大,凭什么,靠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认知上是有误差的。比如,有的人可能认为,靠背景、靠关系,或者说考机缘巧合、考走捷径,甚至觉得靠手段、靠小聪明、靠歪门邪道等等,结果行为上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毋庸讳言,现实中的确有人靠这些获得过一时的成功,但正真要想把工作做好、事业做大,靠这些是靠不住的,倘若没有以下几件东西,是干不好的。
01没有本事干不了
俗话说,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做好工作、做大事业,归根结底靠真才实学。但在本事、能力上,大抵有两种情况,有的只是小本事,学什么东西都是浅尝辄止、蜻蜓点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半桶水晃荡晃荡,结果小本事干不了大活儿,也上不了大场面;有的则是一些老本事,靠“老底”在那里混饭吃,一旦碰到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便捉襟见肘,很不适应。小本事也好,老本事也罢,暴露出来的就是本领恐慌,难免陷入“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管用,土办法不能用,洋办法不实用”的尴尬与窘境。本事是干事最大的本钱。要在学习实践中练就一身真功夫、硬功夫和好功夫,只有本事大了,而且不断长新本事,才能干大活儿、上大场面,才能到大江大河里去“游泳”。
02没有奋斗干不成
事业是干出来的,干就离不开辛勤努力和艰苦奋斗。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然而,如今在一些人身上,吃苦耐劳、“睡地板”“咬咬牙”的精神差了,豁出去、“拼命”的劲头弱了,敢试、敢闯、敢冒的那股“气”少了,相比之下,工作上的奉行“干点意思意思”的多了,生活上感觉“没啥意思”的多了,慵懒散漫成了一些人的工作常态和生活习惯,更有甚者,只想到索取没想到付出,只想到获得没想到舍得,贪图安逸、坐享其成,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食肉者”。人是要有一种精神的。
奋斗要有奋斗的样子,这个样子就是吃大苦、耐大劳的样子,就是埋头实干、苦干、拼命干的样子。奋斗是有味道的,这味道就是苦中有乐、苦尽甘来。奋斗者要有奋斗者的姿态。奋斗的样子最好看,奋斗的过程最幸福,只要奋斗就会让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成为现实。
03没有文化干不大
人是要有文化的,没有文化的人会走不远、飞不高、行不稳,而且会缺少格局和视野。现实生活中,有两种看法值得澄清和辨识,一种看法认为,文化是文化人的事,觉得一般人有没有文化影响不大,甚至无关紧要;另一种看法觉得有知识等于有文化,于是认为有了一纸文凭,或肚子里装了一些墨水,似乎就意味着有文化了。其实不然,文化人当然要有文化,但文化不局限于或仅限于文化人,想把事业干大,没有文化支撑就是一句空话。大量的正反事例告诉我们,知识是学来的,文化是修来的。鲁迅先生说过,文化是深入骨髓里的一种东西。一种什么东西呢?就是一种教养、修养、涵养和素养。文化是一个人知识、学识、见识和胆识的集合,光有知识,不等有文化。现实中,不乏一些有学历甚至高学历的人却屡屡频现“雷人雷语”,让人大跌眼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04没有人格干不长
不缺性格缺人格,不缺能力缺魅力,这是眼下一些人身上致命的结构性缺陷。人格说到底是怎么做人。
要懂得:做人不成功,做事成功是暂时的;而做人成功,做事不成功也是暂时的。现在有的人人格是不健全的,自私自利的有之,自轻自贱的有之,自负自大的有之,自怨自艾的有之,自暴自弃的亦有之,更有甚者,欺上瞒下、欺软怕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脚踩两只船、闻风两边倒等等。人格是一种意志力,也是一种道德品行。人格高尚的人,会散发出异彩,绽放出光芒,其魅力让人肃然起敬,敬畏之余会让人更加敬重和敬佩;而人格低下的人,会充斥卑锁,笼罩萎靡,让人感到压抑。高尚的人格,让一个人的事业干的更加久远。
本事、奋斗、文化和人格是人们前行路上的四张“通行证”,不可或缺,无论缺哪一张,或“不干了”,或“干不成”,或“干不大”,或“干不长”,一句话,也就是“干不好”,当缺什么补什么,方能正真干好。
05做人做事做官的“十大关系”
年9月7日
一“功成不必在我”与“功成必定有我”
“功成不必在我”是一种境界、胸襟和情怀,它折射出淡泊的名利观,体现出正确的*绩观,反映出一种甘于做铺垫性工作和甘于抓未成之事的宝贵精神和可贵心态。事业的成功未必就在我手中或我的任期里看到并实现,但一定要为它的实现而埋头苦干、接续奋斗,而且不问西东、不计得失。然而,不戚戚于轰轰烈烈的业绩,不耿耿于留下赫赫声名,并不是不担当、不作为,而是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使命和责任,既做显绩又做潜绩,既着力当前又着眼未来,干出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和利长远的好事实事。“不必在我”可敬,“必定有我”可贵。
二“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仰望星空”就是看全局、知未来,就是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事者不足以谋一时。”无论身处什么岗位,要想不迷失方向、行稳致远,就得经常多角度多侧面地观察和分析问题,研究和把握事物运行之“形”、发展之“势”。窥一斑而知全豹,处一域而观全局,这既是一种站位、眼界和格局,又是一种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然而,“仰望星空”不是要好高骛远,而是要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扎扎实实地从一点一滴做起、一件事一件事地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
三只争朝夕与“不看朝夕”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做事情得抓住机遇、争分夺秒,有一种时不我待、争先恐后的精气神。只争朝夕就是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今天的事今日结,眼前的事马上办,这是一种好的作风,也是一种能力。人生短暂,很多事情等不得;机不可失,很多事情错不起,错过了便时不再来。然而,有些事情又不是朝夕间便能完成和实现的,不能以朝夕论英雄。俗话说“慢工出细活”,很多事情得有绣花功夫、工匠精神,有一种钉钉子的毅力、韧性和耐心,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毕其功于一役是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表现。特别是有些事是不以一时一事论成败的,得静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只争朝夕折射出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不看朝夕”体现出一种耐心、韧劲和定力。
四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
在干事业的过程中,无论是制定目标还是确定任务,抑或是提出具体要求,出台*策措施,都应该是“跳起来摘桃子”,这就叫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如果说,不需要跳起来,只需要轻轻松松踮踮脚尖就能摘到的桃子,这不叫尽力而为,而叫力有余心不足;如果说,跳起来都够不着的桃子,那不叫量力而行,而叫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属于心有余力不足。尽力而为是胆识和气魄,量力而行是求真和求实。尽力而为需要一种积极主动、全力以赴,而且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量力而行则需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科学态度和方法。饭得一口一口地吃,事得一件一件地办。我们需要尊重客观规律,讲究科学方法,不蛮干、不盲目、不透支,有多大能耐办多大事。尽力而为强调的是主观能动性,量力而行注重的是事物客观性。把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结合好了,就能“跳起来摘桃子”了。
五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
每一个从*为官的人,都面临着如何既对上级负责,又对百姓负责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这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级制定*策、作出决策理应代表群众意愿,说话办事理应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为根本准绳,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上负责就是在对下负责。
然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民公仆所做的一切都得以群众的期盼、意愿来说话办事,就得时刻有公仆意识,把群众表情作为心情、群众鼓励作为动力。所以,对下负责说到底就是在对上负责,没有哪个有百姓情怀的上级会愿意看到或听到老百姓怨声载道的。
六“三把火”与“三盆水”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上来就“烧火”是不少为官者的一种思维习惯和工作方式,也是一种路径依赖。总的来说,“烧火”没有什么坏处。只要是真正建立在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基础上的“火”,既可以点燃干部群众心中的热情和激情,也可以释放走马上任后自己内心那团火,只要掌握好“火候”“火势”和“火情”,“烧火”比不“烧火”利大于弊。但是,又不能一味地迷恋于“烧火”,甚至不顾“火势”“火情”,让其扩大蔓延,更不可放任周围那些“起哄”者跟着“纵火”,这种时候,还需要清醒、冷静和理性,得不失时机地浇几盆冷水。“浇水”实际上就是静下来思考、坐下来学习、慢下来踱“方步”。“三盆水”就是给过热的脑子浇盆水、给过急的心理浇盆水,当鲜花簇拥、掌声响起时多一分淡定,当大干快上、匆忙赶路时多一分从容,当眼花缭乱、扑朔迷离时多一分宁静。既烧“三把火”,又浇“三盆水”,才让自己从一开始既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又稳健沉着、外冷内热,老成持重而不老气横秋,干劲十足又韧劲彰显。
七“谋新篇”与“念旧经”
谋求新业绩、力图新作为、展示新形象、再上新台阶,这是人之常情,也在道理之中。大凡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和事业心、上进心的人,都渴望在自己的岗位上、任期里有一个新的创造和新的局面。于是,有的习惯于一上来就提诸多新口号、新理念,热衷于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对以往的工作思路和计划不感兴趣,喜欢另起炉灶新开张;有的则对前任遗留的问题,更是避之唯恐不及,出现所谓“新官不理旧账”,等等。事物发展都有个继承和创新的问题。
创新是一种扬弃,而不是抛弃。对过去好的思路与办法、经验与举措、传统与作风要继承与发展,对不好的东西要加以否定和舍弃,对好的东西要加以肯定和光大。*贵有恒,不能朝令夕改,否则会让人无所适从。“念旧经”就是要把以往符合实际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走神”、不“散光”,一张蓝图绘到底,驰而不息、久久为功。
八过程与结果
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没有结果,过程就会打折扣,甚至没有价值和意义,这应该是很简单的道理。可现实中一些人只一味地追求结果,或只问结果而不管过程;而有的人只讲究过程,却不管结果。应该说,这两种态度都是错误甚至有害的。
只问结果而不管过程的人,会让过程变得不可控,甚至走形变样,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只讲过程而不管结果的人,则很有可能事倍功半、徒劳无功。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耕耘是过程,收获是结果。一般来说,过程与结果是成正比的,每一个结果都应该是过程的叠加和水到渠成,倘若达不到预期结果,说明过程做得有问题、有纰漏和有差错,就应该检查和反思哪个环节、哪个流程和哪个链条上出了毛病。
有道是:过程决定成败。要想获得事业成功,取得实实在在的业绩,必须把功夫下在平常、日常和经常上,付出艰辛有时甚至是长期而痛苦的努力。要看到,过程是结果的必经,但结果未必是过程的必然,所以,重过程当大于重结果,而且以一种坦然、泰然面对结果的心态去把过程做细、做实和做完美。
九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
事情有轻有重、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有缓有急和有难有易,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倘若厘不清、辨不明,把本该举重若轻的事搞得繁琐复杂、小题大做,则劳民伤财;而把本该举轻若重的事不重视、不认真,甚至麻痹无所谓,则难免贻害。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既是战略问题,又是战术问题,是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举重若轻是一种大将风度,它展示出来的是一种大开大合、纵横捭阖的气度;举轻若重是一种务实作风,它展示出来的是一种事必躬亲、严谨细致的精神。
两种态度和方法都应该有。有时候和有些事情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时候和有些事情又要以小带大、小中见大,实现举重若轻与举轻若重有机结合。
十“剑胆”与“琴心”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有越来越多地“深水区”需要去闯,越来越多在这种时候,特别需要大智大勇、能文能武的人去冲锋陷阵。
“小榻琴心展,长缨剑胆舒。”“剑胆”是一种刚,“琴心”是一种柔,前者是胆识、勇气和果敢,后者是情致、儒雅和细腻。我们面临的不少事情,既要风风火火“闯九州”,又要春风化雨暖人心;既要看似“无情”决断,又要学会有情操作;既要有雷霆万钧的魄力,又要有和风细雨的耐心。为官从*需要多学习多思考,做有思想厚重感的人,做有情有义的人。
06《做人做事做官新“十大关系”》
年10月12日
此前,笔者撰写的《做人做事做官“十大关系”》得到不少共鸣,文中阐释的一些路径和方法似可在实际中尝试和印证。受此鼓舞,再续新“十大关系”,以飨读者。
一原则性和灵活性
坚持原则还是灵活变通,表面上看是一对矛盾,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做人做事做官必须立原则、守原则和讲原则。原则就是规矩、底线和边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要先确定原则,没有原则就会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到头来一塌糊涂、不可收拾。有原则很重要,遵守原则更为重要。
原则不是“稻草人”,只是拿来吓唬人的;也不应该是纸糊的,没有约束力。原则一旦确定以后就必须严格遵守,它是不可逾越的,也是不可随意更改的。然而大原则不能变,小原则得有空间和余地,得符合实际、切合实际和贴近实际,有时还得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变化。原则是死的,人是活的。
常言道:将在外*令有所不受,说的就是灵活变通的意思。在大的原则框架下的灵活,与在灵活把握下的原则,是不可或缺的有机整体。
二调查与研究
调查与研究是为官从*的基本功和“家常饭”,但这项基本功在一些人身上还不够扎实,这顿“家常饭”有时吃得有些“偏食”。有的人只调查却不研究,花了很多时间、很大精力,调查来的第一手资料,往往被束之高阁,得不到很好的分析、梳理和“深加工”;
而有的人则宅在大院里、躲在高楼里,甚至猫在宾馆里,坐等“来料加工”,根本不去一线、基层和现场“接地气”“摸活鱼”,研究出来的问题,得出来的判断和结论不沾“露珠”、不冒“热气”,没有“泥土味”,缺乏“芳草香”,有的甚至就是拍脑袋的产品。
调查与研究的这种各自为阵现象,使调查研究成了无用功和“夹生饭”。我们要经常去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特别是当自己感到困惑的时候,更应该迈开双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到群众中去,到实践和基层一线去,听真话、看真相、取真经;我们更应该对调查来的鲜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比较、反复,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个别看一般。调查与研究两者不可偏废,更不可脱节。
三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
把读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习惯,这应该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人生选择。但是,人可以“读书死”,却不可“死读书”,更不可“读死书”,得学会多读书、读好书和善读书。读书确实有一个读什么书和怎么读书的问题。有的人要么不读书,要么读死书,要么还读坏书。
每一本好书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可谓开卷有益,要学会从中读出知识、见识、学识和胆识来。有字书是一个有趣的世界,无字书同样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
行万里路和交八方友,就是在读无字书,就是在实践中历练自己,有道是:所见所闻改变一生,不知不觉葬送一生。让“外面的世界”来丰富书本上的世界,一个人的天地才更加辽阔和宽广。
四做“循吏”与当“能吏”
古往今来,吏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循吏”,另一种是“能吏”。
“循吏”就是做事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着来,按流程、走程序,一步不少、一环不缺。干工作需要这样的“循吏”,他们大都明事理、懂规矩、重程序、守纪律,而且有板有眼、有模有样。然而,我们还需要大刀阔斧、开拓创新、勇于突破的“能吏”。
“循吏”是可以成为“能吏”的,而“能吏”同时也可以是“循吏”。一个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就应该既是合格的“循吏”,又是优秀的“能吏”,而且还同时是值得称道的“廉吏”,这才是时代所呼、事业所需的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又不出事的人。
五“喊嗓子”与“做样子”
有道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果说针对那些只知道“喊嗓子”却不注重“做出样子”的人,而强调做样子的重要性的话,这是有道理的。
但其实在工作中,“喊嗓子”同样重要。所谓“喊嗓子”,就是善于把心中的想法变成口中的说法,善于宣传、动员、说服和教育人,包括善于“用笔”来凝聚、统一人的思想,这是领导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现在有的不愿、也不会,甚至不敢“喊嗓子”,有的怕人家说自己“唱高调”,或只会耍嘴皮子,有的是怕说不好,人家不爱听,弄得自己尴尬,有的还怕“喊”得不好,惹火烧身,等等。
眼下,愿喊、敢喊和会喊“嗓子”,敢于发声,喊出与当下话语体系对接的新话,掌握好话语权尤为重要。
当然,会“喊嗓子”,还要更注意做出样子,不能光说不练,更不能说归说、做归做,得言必信、行必果。
六“爱吾师”与“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追求和探索真理的路上,很多人都面临一种纠结,到底是多听老师的,或“书本”的,还是更多地尊重实际、尊重客观规律。正确的选择是既尊重老师和书本上怎么说,更尊重客观规律怎么办。
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老师和书本上的话,固然要听、要看,但切不可迷信,更不可“唯师”“唯书”,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还是得“唯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才是真正崇尚科学的精神。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官做事,要有勇气和胆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七“说了算”与“说得对”
任何一个职场,期待自己“说了算”,恐怕是人的一种本能,也是一个人渴望被尊重、实现自身价值的一种需要,这应该无可厚非,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人靠什么“说了算”?如果说,简单靠“高压”,这种“说了算”必定是暂时的和表面的,而且最终也是靠不住的。
真正要让人心服口服,发自内心听从你,让自己“说了算”,还得靠自己“说得对”,也就是说的是事实,讲的是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道理说明白、把事实说清楚,自信而不自负、自醒自觉而不只是自我感觉良好。
要想“说了算”,就得先“说得对”,只有“说得对”,才能“说了算”。一切“说了算”都是要真正建立在“说得对”基础上的,一切以势压人、靠权力说话的“说了算”都只会落个说了不算。
八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
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故,以武服人,是勇夫;以理服人,乃辨士。不过,现在不愿、不敢和不会讲道理的还是大有人在,总觉得道理太苍白无力,特别是不敢讲大道理。事实上,以势服人口服,而以理服人则心服,通往人们心灵深处的桥梁是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的良药是以理服人。
然而,做工作特别是做人的工作,仅靠以理服人还不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真正打动人、感染人,还得学会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动之以情。要以心换心,找到心灵的契合点;要以情暖心,唤醒情感中柔软的部分;等等。这种工作方法,更能直抵人心,带来心灵的震撼和穿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既强调以理服人,又注重以情动人,便可达到春风化雨的效果。
九以信取人与以行示人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当下社会,不少人似乎更迷信于以利取人,遇事推崇钱开道、钱摆平,所谓有钱能使*推磨。
其实,钱的作用终归是有限的。人交往到深处,还是诚信比金钱管用、比*金更贵。“言而必有信,期而必当,天下之高”,“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人有诚信,没有钱可以有钱;人无诚信,有了钱可以没钱。
以信取人,生命才可能开出灿烂的鲜花。以信取人,也就是以诚待人,说到底是以一个人的高尚德行来赢得人。时刻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给人示范,言传身教、施之以技,便是以行示人。以行示人者往往不是“给我上”,而是“跟我上”,既坐诊又号脉、既挂帅又出征、既做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行示人,是最好且无声的号令。
十宽以待人与严于律己
待人宽厚、对人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多一份礼让,是做人的一种豁达和气度,也是一种修养和品行。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千万别要求别人去做到,而自己做到了的,才具备了资格和条件要求别人去做到的。有的人就喜欢手电筒照人,对人不对己,自己“灯下黑”。
宽以待人是善良的,也是明智的。但是,宽以待人并非给自己留后路、找退路,倘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严起,可以使人“不令而从”。
严以律己是一种自觉和自律,也是一种自信和底气,可以为“施于人”打下好的基础。既宽以待人,又严以律己,则能做到并实现既“勿施于人”,又“施于人”。
07做人做事做官“十不如”
年8月10日
有些事情,你选择这样去做或许是好的,也是对的,但如果从更高的标准来要求、来衡量,却又是不够和不足的。倘若你选择更高的标准去做了,事情往往会做得更好,可以达到更理想的预期和效果。这也就是通常人们说的“与其这样倒不如那样”。以下十个“不如”,不妨思之选之。
一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相对于那些工作没激情、生活没热情的麻木冷漠的人来说,有艳羡之心的人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临渊羡鱼至少说明心没有死,还是热的,当一个人站在水边想得到鱼,内心深处有一种希冀、期盼和向往,心动了。然而,心动不如行动。《淮南子·说林训》里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站在河边,望着河水里肥美的活蹦乱跳的鱼,却得不到,徒生羡慕之情,此时此刻还不如回家织张网拿来捕。只有结网捕鱼,才能品尝到鱼的美味。由此观之,凡事倘若只停留在一味地羡慕或渴望,而缺乏具体且实际的行动,那只能是空想,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徒有望鱼兴叹而已。有想法还得有办法,有愿望还得有行动,才能事遂人愿、心想事成。
二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他人饥寒交迫、穷困潦倒,或遇到困难、遭受灾难时,出把力、搭把手,给钱给物,救人以急、帮人以需,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善良和德行,但是这种作用只是暂时的,也是有限的。给人鱼,不如传授给人捕鱼的技能和方法。要想从根本上而且长远地帮助到他人,最有效的是教给他人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办法,包括帮他人树立起战胜一切困难的坚韧意志、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有关“鱼”与“渔”的道理。我们常说的,扶贫先扶智、扶智还得扶志;传授给人知识,不如传授给他学习知识的方法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授人鱼”是一时的,解决的只是“肚子”问题;“授人渔”是永恒的,解决的则是“脑子”问题。
三是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喊破嗓子”指的是“言传”,这当然是必要的;“做出样子”指的是“身教”,这更是必须的。宋代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中说:“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这些话都在强调“身教”之重要。现实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说得头头是道、振振有词,做得却是一塌糊涂、一地鸡毛,搞说一套做一套,或要求人家那样做而自己却背道而驰,种种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做派让人反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家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人家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坐在台上捂着乌纱帽喊着“给我上”,不如冲到一线拎着乌纱帽喊出“跟我上”,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最有说服力和感召力。
四是“口惠”不如“实至”。“口惠”就是口头上答应给他人好处,应该说口头许诺有时也有它的好处和作用,让人有一种期许,产生某种激励。然而,更重要的应该是兑现承诺。《礼记·表记》中说:“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人。”倘若许人好处而实际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就会招致怨恨的灾祸。“口惠”有时可以鼓动一些人,但它终归不如“实至”好,假如“实至”不能及时与“口惠”配套,那么被鼓动起来的人就剩下被蒙蔽和被蛊惑了,从长远来看,口惠实不至最后吃亏受害的还是自己。“口惠”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实至”满足人们的利益需求。
五是苦熬不如苦干。人生短短几十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态度,有的在苦熬苦等,有的则在苦干实干。苦熬的人,常常是硬撑着,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会有路”的想法,处于一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状态,“等靠要”是苦熬者的真实写照。苦熬的人是熬不出头、熬不出希望的。而苦干的人则不然,怀揣心中的梦想,走遍千山万水、想尽千方百计、历经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美好前程是实干出来的。苦干实干加巧干是最朴素的“成功学”,也是成就灿烂人生的“通行证”。
六是扬长避短不如取长补短。人皆有所长,亦有所短。面对长与短,有的人选择扬长避短,把自己的长处彰显出来,而把自己的短处掩盖和包藏起来,说白了这是一种“容短”“护短”的狡黠,也是一种知难而退的怯懦。俗话说,成绩不说跑不了,问题不说不得了。“扬长”得有度,过度则有张扬之嫌;“避短”也只是权宜之计,并非长久之策,更何况人之短处越“避”越严重,甚至会因短失长。扬长不如取长,避短不如补短。木桶定律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多少,并不取决于最长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所以,取人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方能更加完善自己。
七是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坐而论道就是坐下来海阔天空谈道理。应该说,道理是用来理论的,有时有些道理就是越说越透、越辩越明。然而,坐而论道不可成常态,亦不可成习惯,如果只一味地或停留在坐而论道上,则容易流于空谈,陷入“假唱”,成清谈客。清谈客所以谓之“客”,正是因为清谈者自诩超脱、一副置身事外的看客心态,他们往往热衷于不切实际、不着边际的空谈,有的还常常以评判者自居,用“理论权威”来吓唬人,而实际上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空谈是会误国的,“论道”与“行之”务必结合起来,特别是“行之”要重于“论道”,只有老老实实地去践行那些道理,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才会让道理得以落地落实。
八是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从物理意义上说,如果汤沸腾了,想让它停止沸腾,可以舀起汤去浇汤,也就是将锅中沸水舀起,复倒回去,以止沸腾,这种方法能够达到一时止沸的目的,是可行的。不过,从根本上看,这只是暂缓危急的权宜之计、是化解困境的应景之举,治标而未能治本。当满锅沸腾时,要想不让锅里的汤漫溢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抽出锅底的柴火。正如古人所云:“臣闻扬汤止沸,不如去薪;溃痈虽痛,胜于养*。”解决问题就得从根子上下手,真正斩草除根,即便是治标也是为治本创造条件、赢得时间和留下空间,只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可能避免反复、反弹,直至一劳永逸。
九是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事物的发展无非两种状态,一种是已经发生,一种是尚未发生。已经发生的是过去时和完成时,对于不及预期或始料不及的已经发生的事情,有的可以补救、加以完善,有的则无可挽救、不可修复。亡羊补牢正是一种事后补救和完善,属于后知后觉,架的是“马后炮”,当的是事后诸葛亮。尚未发生的属于将来时,有的则初露端倪,属于正在进行时,对于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善于落叶知秋、见微知著,这种先知先觉,有助于下好“先手棋”,占得主动、抢得先机。未雨绸缪得有危机意识和底线思维,懂得看“桅杆”,做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亡羊补牢是一种被动无奈,未雨绸缪则是一种积极主动,与其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
十是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帮助他人,大至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锦上添花,一种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就是在锦上面再绣上花,属于好上加好;而雪中送炭则是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在别人急需帮助的时候施以援手。锦上添花做的是顺水人情,雪中送炭下的是及时雨。一般而言,人们大都喜欢做锦上添花之事,因为立竿见影、皆大欢喜,而雪中送炭急人之所急、解人之所困、救人之所危。锦上添花是捧场,雪中送炭是救场,做人做事既要捧场,更要救场,救场比捧场好。
“十不如”也是十道选择题,选什么、怎么选,考验的更多不是智慧而是价值取向。选对了、选好了,做人做事做官的“坐标点”更贴近实际、贴近正确,也更能走进新的境界,呈现新的气象。
来源:公务员面试通关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