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推广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cuifashion.com/lehuo/baike/20201215/656.html这是张哈哈同学整理的,感谢张哈哈同学的无私奉献!哈哈哈哈
(会有一些错别字,但是都是同音的那种,一万多字我懒得改了,大家自行纠正)
谁还没做过天利38套了!
1.新药的临床研究是如何分期的?
新药的临床研究一般分为4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20-30例正常成年志愿者身上进行的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试验,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
ⅱ期临床试验为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观察病例不少于例,主要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并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Ⅲ期临床试验是新药批准上市前,试生产期间,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目的是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进行社会性考察,观察例数一般不应少于例。新药通过临床试验后,方能被批准生产、上市。
IV期临床试验是上市后在社会人群大范围内继续进行的新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是在广泛长期使用的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也叫售后调研,该期对最终确定新药的临床价值有重要意义。
2.肝药酶有哪些主要特点?
1、活性有限,在药物间易发生竞争性抑制。
2、不稳定,个体差异大(除先天遗传性差异外,年龄、营养、激素、疾病都能影响该酶系活性)。
3、易受药物的抑制或诱导。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肝功不佳时,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均应慎用,以免发生中*。
2、非微粒体酶
存在于线粒体、细胞浆和血浆中的多种酶。
单胺氧化酶-参与肾上腺素的代谢。
胆碱酯酶-参与乙酰胆碱的代谢
3.一级动力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①是体内药物按恒定比例消除,在单位时间内的消除量与血浆药物浓度呈正比
②药-时曲线在常规坐标图上作图时呈曲线,在半对数坐标图上则为直线。呈指数衰减
③半衰期恒定
④大多数药物在体内按一级动力学清除。
⑤经5个半衰期可基本清除完成或达到稳定浓度
4.药物的不良反应有哪些类型?
①副反应:是在治疗剂量下发生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由于选择性低,药理效应涉及多个器官,当某一效应作治疗目的时,其他效应就成为副反应。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可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反应
②*性反应:是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可以分为急性*性反应和慢性*性反应。急性*性多损害循环、呼吸及神经系统功能。慢性*性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致癌、致畸胎和致突变。
③后遗效应: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小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例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后,次日出现的乏力、困倦等现象。
④停药反应:是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反跳反应。例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
⑤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性拮抗药解救无效。反应的严重程度差异很大,与剂量无关。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停药后反应逐渐消失,再用时可能再发。
⑥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体质患者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5.评价药物安全性的主要指标有哪些?
①治疗指数(TI):药物的LD50/ED50的比值
②1%致死量(LD1)与99%有效量(ED99)的距离
③5%致死量(LD5)与95%有效量(ED95)之间的距离
6.耐受性和耐药性分别是指什么?
①耐受性为机体在连续多次用药后对药物的反应性降低。增加剂量可恢复反应,停药后耐受性可消失。易引起耐受性的药物有巴比妥类、亚硝酸类、麻*碱、肼屈嗪等。可以分为急性耐受性和交叉耐受性
②耐药性是指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也称抗药性。
7.分子量大小对肝素类药物的作用有什么影响?
低分子量肝素:
特点:抑制Xa的选择性高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
优点:
1)安全性好,出血反应少,较少引起血小板减少
2)个体差异小,剂量易掌握,一般无需检测抗凝活性
作用时间长,在临床已代替普通肝素
抗凝剂量小,易控制,个体差异小
一般不需要实验室检测抗凝活性
*性小,安全性大
作用时间长,皮下注射每次只需要1-2次
可用于门诊患者
8、为什么应使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用于血栓病防治?
低浓度阿司匹林能使PG(前列腺素)合成酶(COX)活性中心的丝氨酸乙酰化失活,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减少血小板中血栓素A2(TXA2)的生成,进而影响血小板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达到抗凝作用
(高浓度阿司匹林可直接抑制血管壁中PG合成酶,减少了前列环素(PGI2)合成)
9.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分子作用机制和主要药理作用是什么?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体内环氧化酶(COX)活性而减少局部组织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有关
①抗炎作用:抑制体内COX的生物合成
②镇痛作用:通过抑制PG的合成从而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的敏感性降低,其本身也有一定的致痛作用。对临床常见的慢性钝痛如关节炎、黏液囊炎、肌肉和血管起源的疼痛、牙痛、痛经、产后疼痛及癌症骨转移痛等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③解热作用:体温升高时,NSAIDs能促使升高的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而对正常的体温没有明显的影响
④其他: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对血小板聚集发挥强大的、不可逆地抑制作用,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可能均有抑制作用。
10.抗哮喘药物可分为哪几类?
可分为抗炎平喘药、支气管扩张药、抗过敏平喘药
抗炎平喘药:
糖皮质激素: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
PDE-4抑制剂:(磷酸二酯酶特异性阻断药)罗氟司特
支气管扩张药: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沙丁胺醇、特布他林(唯一皮下注射)
长效:克伦特罗(夜间哮喘发作时首选)
茶碱类:(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氨茶碱
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
抗过敏平喘药:
色甘酸钠
酮替芬
白三烯阻断剂:扎鲁司特
11.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类型有哪些?
H2受体阻断药:西咪替丁(抑制胃壁细胞的H2受体)胃、十二指肠溃疡首选药,注意西咪替丁导致阳痿
H+-K+-ATP酶抑制药:奥美拉唑
M胆碱受体阻断药:哌仑西平
胃泌素阻断药:丙谷胺
12.第二代抗组胺药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1)分子量大,脂溶性低,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中枢抑制作用不明显
2)选择性高,对H2受体无影响,也无抗胆碱受体和抗5-羟色胺受体作用
13..糖皮质激素的药理作用有哪些?应用时应注意哪些不良反应?
一、对代谢的影响:
(1)糖代谢:促进糖原异生,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含量,升高血糖。
(2)蛋白质代谢:加速蛋白质分解代谢,抑制蛋白质合成。
(3)脂肪代谢:短期使用无明显影响;大剂量长期使用可促使脂肪分解,使脂肪重新分布于面部、胸、背及臀部,形成向心性肥胖。
二、强大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物理性、化学性、免疫性及病原微生物性等多种原因所引起的炎症。
三、对免疫系统的抑制作用
四、抗过敏作用
五、抗休克作用,常用于严重休克,特别是感染中*性休克的治疗。
六、其他作用
(1)允许作用,给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2)退热作用,用于严重中*性感染,退热常迅速而稳定。
(3)血液与造血系统,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增加,纤维蛋白原浓度增加,中性粒细胞计数增多,淋巴细胞减少。
(4)中枢神经系统:提高中枢的兴奋性。
(5)骨骼: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骨质疏松。
(6)心血管系统:增强血管对其他活性物质的反应性,增肌血管壁肾上腺素受体的表达。
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一、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
(2)诱发或加重感染
(3)消化系统并发症: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黏液的分泌,降低胃肠黏膜的抵抗力,故诱发或加剧胃、十二指肠溃疡,甚至造成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长期应用,由于钠、水潴留和血脂升高可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延缓等。
(6)糖尿病
(7)糖皮质激素性青光眼
(8)对妊娠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可通过胎盘,使用药理剂量糖皮质激素可增加胎盘功能不全、新生儿体重减少或死胎的发生率。
(9)其他:有癫痫或精神病史者禁用或慎用。
二、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2)反跳现象
(3)糖皮质激素抵抗
14.胰岛素有哪些不同的剂型?分别适合在哪些情况下应用?
胰岛素剂型有以下4种:
(1)速效胰岛素,包括普通胰岛素及经分子改构获得的赖脯胰岛素,皮下注射后作用持续6-8h,也可肌内静脉注射,作用快,维持时间短。适用于严重或伴有并发症病人,也适用于早期病人,确定适合的个体用量。
(2)中效胰岛素,包括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珠蛋白锌胰岛素,吸收慢,作用时间可维持18-24h。一般适用于中轻度糖尿病人。不能静脉给药。
(3)长效胰岛素,如精蛋白锌胰岛素、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适用于长期用药大的糖尿病病人,也可用于口服降糖药物不饿能控制的慢性糖尿病病人。不能静脉给药。
(4)单组分胰岛素,为高纯度胰岛素。适用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黎明现象,用于胰岛素强化治疗
15.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中,哪些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
胰岛素
磺酰脲类(格列)
16.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①天然青霉素:青霉素G
特点:不能口服,只能肌注或静注,脂溶性低难以进入细胞内,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几乎全部以原形经尿排泄,90%经肾小管分泌排泄。易被酶水解,抗菌谱窄,抗菌作用很强,在细菌繁殖期低浓度抑菌、高浓度杀菌。为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的首选药
②半合成青霉素:
(1)耐酸不耐酶青霉素:青霉素V
特点:耐酸,口服吸收好,抗菌谱与青霉素G相同,但强度不及青霉素G。吸收个体差异大,主要用于轻度敏感菌感染、恢复期的巩固治疗和防止感染复发的预防用药。
(2)耐酶类:甲氧西林(家养绿毛苯坐奈夫犬)
特点:耐青霉素酶、耐酸(除甲氧西林),对产青霉素酶的耐药金葡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抗菌谱同青霉素G,但强度不及;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葡萄球菌所致感染;一旦出现MRSA,则对所有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出现新的PBPs)。
③广谱青霉素类
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
特点:耐酸,可口服,对G-杆菌作用强,对球菌、G+杆菌、螺旋体不及青霉素G;对铜绿假单胞杆菌无效;不耐酶,对产酶金*色普塔坡球菌无效;用于呼吸道、尿道、胆道、伤寒、副伤寒等感染。
④抗铜绿假单胞菌广谱青霉素类:
羧苄西林、哌拉西林
特点:广谱抗生素,对细菌胞膜具有强大的穿透作用;对铜绿假单胞杆菌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羧苄西林主要用于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感染;哌拉西林对G-杆菌作用强,主要用于G-菌引起的严重感染;不耐酶,对产酶金*色葡萄球菌无效。
⑤抗格兰阴性杆菌青霉素类
美西林和替莫西林
特点:对G_杆菌作用强,但对铜绿假单胞菌无效,对G+作用弱。抗菌靶位是PBP2,被药物结合后细菌变为圆形,代谢受抑制,但细菌并不死亡。本类药物属于抑菌药。
17.各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特点是什么?
(1)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噻吩、头孢唑咻、头孢氨苄、头孢拉啶等。
特点:对G+球菌敏感(肺炎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对MRSA不敏感;对G+的作用强于第二、三代,对G-的作用弱于第二、三代;对β-内酰胺酶不稳定;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肠杆菌和厌氧菌无效;有较强的肾*性,尤其是头孢唑咻、头孢噻吩;注射剂用于中度感染和部分敏感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口服剂用于敏感的革兰阳性菌引起的轻度感染和部分中度感染。
(2)第二代头孢菌素:头孢克洛、头孢孟多、头孢呋新等。
特点:对G+菌的作用较第一代弱,对G-菌有较强的作用;对厌氧菌有效;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仍价差;对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肾脏*性比第一代头孢菌素低;适用于与第一代相同适应症的轻、中度感染,对G-感染效果较好,可用于治疗敏感细菌所致的呼吸道、腹腔、尿路、皮肤软组织、骨和关节等感染,大剂量可用于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
(3)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他定、头孢曲松、头孢克肟等。
特点:对G-杆菌作用强于第一、二代,对G+菌作用弱于第一、二代;对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厌氧菌作用较强;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对肾基本无*性;有很强的组织穿透力,集体各部分均可达到有效浓度;主要用于治疗重症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或以G-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也可用于治疗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弹道、胸腔、腹腔、盆腔、骨关节、皮肤软组织等部位的重症感染;不可用于可用其他抗菌素控制的轻度感染。
(4)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特点:对G+/G-菌具有高效抗菌作用;对酶高度稳定,对可使第三代头孢菌素失活的广谱β-内酰胺酶稳定;对铜绿假单胞菌效果好,对大多数厌氧菌有效;用于治疗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细菌感染。
(5)第五代头孢菌素:头孢洛林、头孢吡普。
特点:对G+菌作用强于前四代,尤其对耐甲氧西林金葡菌、耐万古霉素金葡菌、耐甲氧西林的表皮葡萄球菌、耐青霉素的肺炎链球菌有效,对一些厌氧菌也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对G-菌的作用与第四代头孢菌素相似;对大部分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但可悲大多数金属β-内酰胺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水解;其作用靶点为PBP2a,主要用于复杂性皮肤与软组织感染以及G-菌引起的糖尿病足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等
18.简要归纳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作用特点(抗菌活性、组织分布和不良反应等)
一、抗菌活性:对G-菌,作用于G-菌的DNA回旋酶A亚基,通过抑制其切口和封口功能,而阻碍DNA的复制和转录。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在高浓度时对真核细胞的拓扑异构酶II有抑制作用;对G+菌抑制拓扑异构酶IV而干扰细菌DNA复制。
二、组织分布: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在组织和体液中分布广泛;在肺、肾、前列腺、尿液、胆汁、分辨、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的药物含量均高于血药浓度,但在脑脊液、骨组织和前列腺液中的药物浓度低于血药浓度;药物尚可分布到泪腺、唾液腺、泌尿生殖系统和呼吸道黏膜。
三、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为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多可耐受,停药后恢复。
(2)中枢神经系统*性:抑制GABA与其受体结合,使中枢兴奋,表现为头晕、头痛、失眠、焦虑、烦躁、幻视。较严重而少见者为有震颤、惊厥和癫痫。有精神病/癫痫病史者,或合用插件、NSAID者易出现。
(3)光*性:紫外线照射部位出现瘙痒性红斑(重者皮肤糜烂、脱落)、神经血管性水肿、皮疹、眼睑及球结膜充血。偶见过敏性休克。
(4)软骨组织损害:与关节软骨中Mg2+形成络合物,沉积于关节软骨,使局部缺Mg2+,损伤软骨。
(5)其他:个别出现早搏、心律紊乱等。快速给药,偶可发生高血压或低血压。实验室检查可有白细胞减少、转氨酶升高以及血清尿素氮/肌酐升高。
19.阿托品解救有机磷中*的机制是什么?
为对症处理急性有机磷中*的特异性、高效能药物。阿托品能迅速对抗体内Ach的M样作用。表现为松弛多种平滑肌、抑制多种腺体分泌、加快心率和扩大瞳孔等,减轻或消除有机磷酸酯类中*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大小便失禁、流涎、支气管分泌增多,呼吸困难、出汗、瞳孔缩小,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
20.简述全身麻醉前给药的目的。
①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手术前夜常用镇静催眠药如苯巴比妥或地西泮
②患者产生短暂记忆缺失,消除紧张或恐惧感觉:手术前服用地西泮
③注射镇痛药可在较浅麻醉分期获得满意的镇痛效果
④注射M受体阻断药可防止唾液及支气管分泌物所致的吸收性肺炎。并防止反射性心律失常
21.新斯的明的临床禁忌症。
新斯的明不良反应主要与胆碱能神经过度兴奋有关,禁用于机械性肠或泌尿道梗阻患者
22.a受体阻滞剂的临床应用。
①治疗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雷诺综合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冻伤后遗症。
②去甲肾上腺素滴注外漏:长期过量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外漏可致皮肤缺血、苍白和剧烈疼痛。甚至坏死,此时可用酚妥拉明10mg或妥拉唑啉25mg溶液10-20ml生理盐水中做皮下浸润注射
③治疗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由于心排出量不足,导致交感张力增加、外周阻力增高,肺充血以及肺动脉压力升高。易产生肺水肿。应用酚妥拉明可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心脏后负荷明显降低,左室舒张末压与肺动脉压下降,心排出量增加、心力衰竭得以减轻
④抗休克:舒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使心排出量增加。并能降低肺循环阻力,防止肺水肿的发生,从而改善休克状态时的内脏血液灌注,解除微循环障碍。适用于感染性、心源性和神经源性休克。但给药前必须补足血容量
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降低嗜铬细胞瘤所致的高血压,用于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鉴别、诊断、骤发高血压危象及手术前的准备
⑥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用于肾上腺素等拟交感胺药物过量所致的高血压、亦可用于突然停用可乐定或应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患者食用富含酪胺食物后出现的高血压危象。
⑦新生儿的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症,诊断或治疗阳痿。
23.?受体阻滞剂的药理学作用。
临床作用:①心律失常:对多种原因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有效,尤其对运动或情绪紧张、激动所致的心律失常或因心肌缺血、强心苷中*引起的心律失常疗效好
②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对心绞痛有良好的疗效。心肌梗死早期应用普萘洛尔、美托洛尔、噻吗洛尔等均可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复发和猝死率
③高血压
④充血性心力衰竭: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缓解由儿茶酚胺引起的心脏损害;抑制前列腺素或肾素所致的缩血管作用;使β受体上调,恢复心肌对内源性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⑤甲状腺功能亢进
⑥噻吗洛尔局部应用减少房水形成、降低眼压。用于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⑦β受体阻断药还可用于偏头痛减轻肌肉震颤以及酒精中*
药理作用;
1.β受体阻断作用:
心血管系统:心脏抑制作用明显(主要表现为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排出量减少、心肌耗氧量下降)
支气管平滑肌:阻断支气管平滑肌的β2受体,收缩支气管平滑肌而增加呼吸道阻力,但这种作用较弱
代谢:
1.脂肪代谢:一般认为人类脂肪的分解主要是激动β1、3受体
2.糖代谢:肝糖原的分解与激动α1和β2受体有关,儿茶酚胺增加肝糖原的分解。当β受体阻断药与α受体阻断药合用时可拮抗肾上腺素的升高血糖的作用。普纳洛尔并不影响正常人的血糖水平,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低血糖作用,但能延缓用胰岛素后血糖水平的恢复,可能是其抑制了低血糖引起儿茶酚胺释放所致的糖原分解。β受体阻断药往往会掩盖低血糖症状如心悸等
3.可抑制甲状腺素转变为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过程从而有效控制甲亢的症状(丙硫氧嘧啶也可以)
肾素:阻断肾小球旁器细胞的β1受体而抑制肾素的释放
内在拟交感活性:这种作用较弱常被其β受体阻断作用所掩盖
膜稳定作用:降低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
眼: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机制是阻断睫状体的β受体,减少cAMP的生成,从而降低房水生成
24.试述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与GABAA受体复合物上的BZ受点结合,可以诱导受体发生构象变化,促进GABA与GABAA受体结合,增加cl-内流,产生中枢抑制效应。
25.氯丙嗪的不良反应。
①常见不良反应:中枢抑制症状(嗜睡、淡漠、无力等)、M受体拮抗症状(视物模糊、口干、便秘、眼压升高等)和α受体拮抗症状(鼻塞、血压下降、直立性低血压及反射性心悸等)
②椎体外系反应:
A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面容呆板、动作迟缓、肌肉震颤、流涎等
B静坐不能:患者表现坐立不安、反复徘徊
C急性肌张力障碍:多出现在用药后第1天至第5天。由于舌、面、颈及背部肌肉痉挛,患者可出现强迫性张口、伸舌、斜颈、呼吸运动障碍及吞咽困难
D(长期服用氯丙嗪后),引起特殊而持久的运动障碍称为迟发性运动障碍。表现为口-面部不自主的刻板运动。
③精神异常:氯丙嗪本身可以引起精神异常,如意识障碍、萎靡、淡漠、兴奋、躁动、消极、抑郁、幻觉、妄想等。
④惊厥与癫痫
⑤过敏反应:常见症状有皮疹、接触性皮炎。少数患者出现肝损害、*疸。也可出现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
⑥心血管和内分泌系统反应:直立性低血压、持续性低血压休克。多见于年老伴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心律异常。
⑦急性中*:一次吞服大剂量氯丙嗪后,可致急性中*。
26.吗啡禁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机制。
①抑制呼吸:吗啡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每分通气量减少,其中呼吸频率减慢尤为突出,并随剂量增加而作用增强,急性中*时呼吸频率可减慢至3-4次/分。并且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中*致死的主要原因。吗啡可降低脑干呼吸中枢对血液CO2张力的敏感性,以及抑制脑桥呼吸调节中枢有关
②镇咳:吗啡直接抑制延髓咳嗽中枢,使咳嗽反射减轻或消失,产生镇咳作用。
③吗啡促进组胺释放进而使支气管收缩
27.简述钙通道阻滞药的作用特点,与其他血管扩张药相比在高血压治疗方面有何优点?
1.?电压依赖性:Ca2+通道阻滞药对钙通道的阻滞作用受电压影响,与细胞膜除极程度成正比,表现为膜除极程度越高,药物的阻滞作用越强。二氢吡啶类选择性钙离子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的结合位点在细胞膜外侧,主要作用于失活态的钙通道,具有电压依赖性,靶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对痉挛性收缩的血管扩张作用更强。
2.?频率依赖性:苯烷胺类(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类(地尔硫卓)药物结合位点位于包膜中内侧,作用于开放态的钙通道,通过钙通道进入细胞膜后才可结合到相应位点发挥作用。钙通道单位时间内开放的次数越多,药物进入细胞越多,对通道的阻滞作用就越强,呈频率依赖性。
优点:
1.?选择性扩张小动脉平滑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即后负荷,不减少CO
2.能扩张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血管,故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并不降低这些部位的血流量,反而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器官功能
3.可预防和逆转心肌、血管平滑肌肥厚
4.对血脂、血糖、尿酸、电解质等无不良影响
28.钙拮抗剂的分类及主要药理作用。
分类:(1)选择性钙通道阻滞剂:
①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莫地平、氨氯地平
②苯并噻氮?类:地尔硫?
③苯烷胺类:维拉帕米、加洛帕米
(2)非选择钙通道阻滞剂:氟桂利嗪、普尼拉明、哌克昔林
药理作用/p>
(1)心肌细胞:
负性肌力:阻断钙通道使心肌细胞内钙离子下降,呈负性肌力作用
负性频率和负性传导:窦房结和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的0期去极化和4期自动去极化都由钙离子内流引起。他们的传导速度和自律性由钙离子所决定,钙通道阻滞剂能减慢房室结的传导速度、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而减慢心率
(2)平滑肌细胞:
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下降使得平滑肌舒张,主要舒张动脉,对静脉影响较小,动脉中又以冠状动脉较为敏感,治疗心绞痛特别是变异性心绞痛。脑血管也较敏感,尼莫地平舒张脑血管作用较强,能增加脑血流量
其他平滑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较大剂量松弛胃肠道、输尿管及子宫平滑肌。
(3)抗动脉粥样硬化:
抑制Ca离子内流,减轻Ca离子超负荷对红细胞的损伤。
抑制平滑肌增殖和动脉基底蛋白质合成
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内皮细胞
(4)血流动力学:稳定红细胞,抑制血小板聚集
(5)肾:保护,增加肾血流量,排钠利尿
临床应用/p>
(1)高血压:二氢吡啶类药物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扩张外周血管作用较强,为控制高血压的常用药物。对兼有冠心病的患者使用硝苯地平、伴有脑血管病的使用尼莫地平、伴有快速型心律失常的患者使用维拉帕米
(2)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硝苯地平疗效最佳,由于变异型心绞痛是由于冠脉痉挛
稳定型心绞痛:三类钙通道阻断剂均可
不稳定型心绞痛: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的疗效好,硝苯地平和β受体阻断药合用
29.ACEI药与AT1受体阻断药在高血压或心衰治疗中的区别。
ACEI主要作用于RAS(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通过抑制RAS中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而减少血管紧张素II(AngII)的生成,从而发挥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此外,还减少缓激肽降解,缓激肽可以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血管细胞肥大增生和重构
AT1受体阻断药是与AngⅡ竞争性争夺AT1,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和AT1的结合,抑制Angll促血管收缩和促醛固酮分泌效应,逆转肥大的心肌细胞;并能促进尿酸排泄,使AngⅡ充分的与AT2受体结合,从而起到降压保护靶器官的作用。与ACEI比较,其作用选择性更强,但它不影响ACE介导的缓激肽降解;对AngⅡ的拮抗效应更加完全。ARB长期治疗CHF不如ACEI,不能取代。多用于不耐受ACEI的心衰患者
30.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的基本药理作用有哪些?
药理作用:
①阻止AngⅡ生成:有利于高血压、心力衰竭与心血管重构的防治。
②保存缓激肽活性:抑制了缓激肽的降解,有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抗血小板聚集、抗心血管细胞肥大增生和重构作用
③保护血管内皮细胞:能逆转高血压、心力衰竭、动脉硬化与高血脂引起的内皮细胞功能损伤,恢复内皮细胞依赖性的血管舒张作用。
④抗心肌缺血与心肌保护
⑤增敏胰岛素受体。
补充:
临床应用:
①治疗高血压:对伴有心力衰竭、糖尿病或肾病的高血压患者,ACEI为首选
②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预后,延长寿命
③治疗糖尿病和肾病
不良反应:
①首剂低血压(哌唑嗪也会)
②干咳:是被迫停药的主要原因(吸入色甘酸钠)
③血管神经性水肿
④低血糖
⑤高血钾
⑥胎儿畸形
⑦含巯基结构的卡托普利易引起味觉障碍、皮疹、白细胞缺乏
⑧肾功能损伤:对于肾动脉阻塞和肾动脉硬化造成的双侧肾血管疾病患者,ACEI能加重肾功能损伤
31.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及常用药物。
(1)I类:钙通道阻滞药
①Ia类:适度钠通道阻滞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②Ib类:轻度钠通道阻滞药(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
③Ic类:明显钠通道阻滞药(普罗帕酮、氟卡尼)
(2)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普萘洛尔)抑制交感兴奋,抑制Ca+、Na+内流,促进K+外流
(3)III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胺碘酮)抑制K+外流、Na+、Ca2+内流
(4)IV类: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抑制Ca2+内流
(5)其它类:腺苷受体激活剂(腺苷)
32举例说明抗心律失常药主要通过哪些基本作用机制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1.降低自律性:
降低4期自动去极化速率: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提高动作电位阈值:钠通道阻断剂、钙通道阻断剂
增加静息电位绝对值:腺苷/Ach激活特异性敏感钾通道---增加钾离子外流
延长动作电位:钾通道阻滞药—抑制钾离子外流
2.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早后除极:缩短动作电位时程减少早后除极
晚后除极: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复极之后的4相之中。由细胞内Ca2+过多,诱发短暂Na+内流所引起。
●钙通道阻滞药——减少细胞内Ca2+蓄积——减少晚后除极,
●钠通道阻滞药——抑制一过性Na+内流——减少晚后除极。
3.改变膜反应性及传导性而消除折返,如:
●苯妥英钠:增强膜反应性改善传导,取消单向阻滞,因而消除折返激动。
●奎尼丁:减弱膜反应性而减慢传导,使单向阻滞发展为双向阻滞,从而消除折返激动。
4.有效不应期延长有利于减少期前兴奋和消除折返。
①绝对延长ERP:奎尼丁、普鲁卡因和胺碘酮减慢3相K+外流,延长APD和ERP
②相对延长ERP:利多卡因、苯妥英钠促进3相K+外流,缩短ERP和APD,但APD缩短程度较ERP更显著,使ERP/APD比值增大,即有效不应期相对延长
33.临床常用的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种类及代表药有哪些?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
卡托普利(机制见前):标准治疗的主要药物,显著提高生存率。
氯沙坦:对AT1受体有选择性抑制作用。可以作为不能耐受ACEI的替代治疗。
(2)利尿药:噻嗪类一线,无禁忌症(过敏、电解质紊乱等)常与ACEI联用。
(3)β受体阻断剂:卡维地洛。显著提高生存率。
(4)醛固酮抑制药:螺内酯。抑制心肌重构,提高生存率。
(5)正性肌力药:
强心苷(地高辛):正性肌力,二负。安全范围小,不作为一线药物。
拟交感药:正性肌力。易诱发心律失常,少用。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氨力农):不良反应高,少用。
(6)血管扩张药(有一定疗效,非必须):
硝酸酯类:舒张小静脉肼屈嗪和Ca拮抗剂:舒张小动脉
34.强心苷治疗充血性心衰的机制及其中*引起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机制。强心苷的不良反应,中*解救方法
一、对心脏的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
(1)加强心肌收缩性:提高心肌收缩最高张力和最大缩短速率,舒张期相对延长
(2)降低衰竭心脏耗氧量:心肌收缩力↑,心率↓,心室容积↓
(3)增加心输出量:心肌收缩力↑,交感张力↓
2.减慢心率作用
3.对传导组织和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二、对神经内分泌的作用:兴奋CTZ/交感中枢/副交感中枢,抑制肾素活性
三、利尿作用:正性肌力作用,抑制肾小管Na+-K+-ATP酶
四、血管的作用:收缩血管平滑肌
1.抑制Na+-K+-ATP酶
2.激活Na+-Ca2+双向交换机制
3.胞内Ca2+增加
4.并促进以Ca2+释Ca2+过程
1.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伴房颤、房扑或心室率快的CHF疗效最佳
2.治疗某些心律失常:
(1)心房纤颤:减慢房室结传导,增加隐匿性传导
(2)心房扑动:缩短心房ERP,使房扑转为房颤
3.阵发性室上性或室性心动过速:可增强迷走神经功能
(中*表现)
①心脏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表现出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如快速型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心律过缓
②胃肠道反应: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厌食、恶心、呕吐、腹泻等
③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晕眩、头痛、失眠、疲倦等及视觉障碍,*视及视物模糊
强心苷中*的特征性表现:快速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
(1)警惕中*征兆和停药指标
(2)检测血药浓度,及时纠正影响强心苷*性因素,如低血钾、低血镁
(3)快速性心律失常静脉滴注或口服钾盐;缓慢性心率失常阿托品治疗;严重室颤、室性早搏用利多卡因、苯妥英钠治疗
35.简述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钙拮抗剂治疗心绞痛的机制和特点有什么不同?
①硝酸甘油:
机制:(扩张血管的机制)
1.经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催化释放出NO,结合受体并激活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GC),使得细胞内cGMP升高,激活PKG,减少细胞内钙离子释放和细胞外钙离子内流,从而使得细胞内钙离子下降,松弛血管平滑肌
特点:舌下含服用于各类心绞痛(首选于稳定型心绞痛)可终止发作也可用于预防发作。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呼吸衰竭和肺动脉高压
②钙拮抗剂:
机制:(阻滞L型钙通道)
1.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Ca2+内流,心肌收缩力减弱,容量血管扩张导致前负荷降低,阻力血管扩张导致后负荷降低、拮抗交感神经活性
2.增加心肌血供:舒张冠状血管(尤其是痉挛血管),增加侧支循环
3.保护缺血心肌细胞、减轻钙超载引起的缺血性损伤
4.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特点:用于各型心绞痛,特别是变异性心绞痛(首选),心肌缺血伴支气管哮喘等
③β受体阻断药:
机制:
1.降低心肌耗氧量:阻断β受体,使得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减慢,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减少
2.增加心肌缺血区供血:阻断β受体,非缺血区血管舒缩,促使血液流向已代偿性扩张的缺血区。
3.改善心肌代谢:阻断β受体,抑制FFA氧化、改善糖代谢,从而使得心肌耗氧量下降
4.增加组织供氧:阻断β受体,促进氧合血红蛋白解离
特点:适合于对硝酸酯类不敏感或者疗效差的、伴心律失常、高血压的稳定性心绞痛。不能用于变异型心绞痛(会引起病情加剧)
36.他汀类和贝特类降血脂药的主要作用作用机制和降脂特点。
1他汀类
他汀类药物即三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也即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是细胞内胆固醇合成限速酶,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调脂药物。
2贝特类
贝特类药物的主要适应症为:高甘油三酯血症或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的混合型高脂血症。目前临床应用的贝特类药物,主要有环丙贝特、苯扎贝特、非诺贝特等。
这两类降脂药的区别粗略的分就是他汀类主要降胆固醇;贝特类主要降甘油三酯。贝特类降脂药物,降甘油三酯作用明显,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及以甘油三酯增高为主的混合性高脂血症非常有效。他汀类可以使胆固醇合成减少,比较适合胆固醇高的情况,他汀类也有降甘油三酯的作用
37.不同种类的利尿药利尿效果不同的药理机制是什么?
①碳酸酐酶抑制药(最低效能利尿药):乙酰唑胺
1.抑制碳酸酐酶的活性而抑制HCO3-的重吸收,从而近曲小管钠离子重吸收下降,但集合管钠离子重吸收会增大,伴随钾离子分泌相应增多,最终使得尿中HCO3-、K+和水增多。
②袢利尿药(高效能利尿药):
1.特异性与cl-结合位点结合而抑制髓袢升支粗段管腔膜侧Na+-k+-2cl-同向转运体,从而抑制氯化钠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
2.由于K+重吸收减少,降低k+的再循环导致的管腔正电位,减少了钙离子、镁离子重吸收的驱动力。排出增加
3.大剂量抑制近曲小管的碳酸酐酶导致HCO3-排出增加
③噻嗪类利尿药(中效能利尿药):
1.抑制远曲小管近端Na+-cl-同向转运体,从而抑制氯化钠的重吸收,同时促进K+的排泄
2.对碳酸酐酶有一定抑制作用,HCO3-排出增加
3.促进远曲小管由PTH调节的Ca2+重吸收作用,减少尿钙含量,减少Ca2+在管腔中的沉积
④保钾利尿药(低效能利尿药):
1.醛固酮受体拮抗药:螺内酯。
化学结构与醛固酮相似,在远曲小管末端/集合管细胞胞浆内结合醛固酮受体,阻止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核转移,从而干扰醛固酮诱导蛋白(AIP)的形成,表现出排钠保钾的作用
2.肾小管上皮细胞钠通道阻滞药:氨苯蝶啶、阿米洛利
直接阻断远曲小管末端/集合管的钠通道而减少钠离子的重吸收,同时由于管腔的负电位降低,驱动K+的分泌动力减少而抑制K+的分泌,起到排钠保钾利尿的作用
⑤渗透性利尿药:甘露醇(20%)
稀释血液、增加循环血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渗透性利尿,并且抑制髓袢升支对Na+重吸收
38.袢利尿药不良反应种类及发生的机制。
①水电解质紊乱(过度利尿):由于袢利尿药抑制Na+-k+-2cl-同向转运体,因而抑制氯化钠的重吸收,降低肾的稀释与浓缩功能。由于K+重吸收减少,降低k+的再循环导致的管腔正电位,减少了钙离子、镁离子重吸收的驱动力。从而导致低血钾、低血钠、低血镁、低氯性碱中*。
②耳*性:发生机制与药物引起内耳淋巴液电解质成分改变有关。
③高尿酸血症:利尿后血容量降低、细胞外液容积减少,导致尿酸经近曲小管的重吸收增加。并且袢利尿药与尿酸竞争有机酸分泌途径。
④过敏反应:磺胺结构,对磺胺过敏者对呋塞米、布美他尼、托拉塞米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
补充:
39.地西泮的药理作用(苯二氮卓类药理作用)
(1)抗焦虑作用:小于镇静剂量就有明显抗焦虑作用,可能作用机制:抑制大脑、边缘系统中脑的
过度活动。
(2)镇静催眠作用:入睡潜伏期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减少,睡眠时间延长,醒后自觉恢复精力。抑
制慢波睡眠的深睡时相,但停药后反跳较轻,无麻醉作用。
(3)抗惊厥与抗癫痫作用:缓解、消除惊厥;抑制癫痫灶异常放电的扩散。
(4)中枢肌松作用:抑制脊髓神经元多突触反射
40.苯二氮卓类的作用机制
苯二氮卓类药物能促进中枢抑制性神经送质γ-氨基丁酸(GABA)与其受体结合,使细胞对氯离
子通透性增大,使得氯离子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形成膜电位超极化,使神经元兴奋性降低,从而
表现出对中枢神经的抑制作用。
41.比较阿司匹林和氯丙嗪对体温调节的影响;
阿司匹林抑制下丘脑PG合成,使发热体温降至正常,只影响散热,而氯丙嗪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随环境温度改变,能使体温降至正常以下,影响产热和散热过程
42.吗啡与阿司匹林镇痛作用比较
镇痛效果:吗啡是高效能的镇痛药,对严重疼痛在内的各种疼痛有效;阿司匹林中等程度的镇痛作用,对严重疼痛无效。
作用机制:吗啡主要作用于中枢,而阿司匹林作用于外周
不良反应:吗啡有成瘾性,跟耐受性;阿司匹林主要是消化道系统的不良反应
一只厌学虫
尊重知识,一起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