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家刘云涛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33775.html点击进入“智美圈”,专注美容整形
学习,从“智美圈”开始
把握“三合理”原则:即用合理的注射量在合理的层次进行合理的立体注射。
一、注射器握法
1.标准持针法右手示指与中指在针托处夹住注射器,拇指轻放活塞上。进针时左手可辅助固定及引导进针方向(图5.25,图5.26)。
图5.25标准持针法
图5.26左手辅助固定
此种持针法方便进针与注射同时操作,但对于初学者来讲,由于把持力矩较长,进针的方向较难掌握,要多加练习方能进针自如。
2.持笔式握法此法力矩较短,握持稳定,适用于咬肌,腓肠肌等较厚的肌肉的注射(图5.27)。
图5.27持笔式握法
此法也较方便初学者掌控进针的角度与力度,但由于进针与注射无法同时进行,在进针与注射的转换过程中,容易晃动针尖,并引起患者的疼痛,故在掌握一定的注射技巧后,应尽可能练习使用标准持针法进行注射操作。
二、基本进针法
1.垂直进针法与注射平面垂直进针,右手小指可轻放于注射平面上,以固定进针角度(图5.28)。
图5.28垂直进针法
2.成角进针法注射器针尖与皮肤呈一定角度进入,一般为15°~45°,左手视情况行辅助作用,可轻扶针头,以固定进针角度,也可将注射部位的皮肤绷紧或提捏,以方便右手进针(图5.29,图5.30)。
图5.29成角进针法1
图5.30成角进针法2(左手辅助提捏)
3.浅表进针技巧当非常浅表注射时(如真皮深层)时,应接近水平角度进针,左手可辅助绷紧皮肤以方便进针(图5.31,图5.32)。
图5.31浅表进针法(左手绷紧)
图5.32表浅注射形成一小皮丘
还可适当地将针尖部在注射孔方向进行一定角度的弯折(即出水孔朝上),可更方便控制进针的深度,避免进针过深,适用于肉*素及小分子量填充剂的真皮内注射(图5.33,图5.34)。
图5.33针尖弯折处理
图5.34表浅进针法
三、注射层次
肉*素除皱及提升注射应在相应肌肉。
填充除皱主要在真皮层及皮下组织层;塑形填充通常在皮下组织层、骨膜上,严禁注射在表皮层(图5.35)。
图5.35注射层次及颜色示意
真皮层的注射还可细分真皮浅层、中层和深层,常规除皱多注射于真皮深层,若过深至皮下组织,则见不到明显的矫正效果;注射过浅,则会出现皮肤发白的现象,应立即停止注射,并用力按压皮肤,使填充物尽量均匀扩散(图5.36)。
图5.36真皮深层注射示意A.过浅;B.过深;C.正好
在不能确定具体层次的情况下,软组织填充剂以“宁深勿浅”,肉*素以“宁浅勿深”为原则。
对于不同的注射层次的手感掌握,要靠长期的经验总结,大致归纳如表5.4,以供参考。
四、肉*素的基本注射法
肉*素多为定点注射,即将针尖进入到相应层次后保持静止,缓慢推动活塞,注意量的控制,注射完毕后迅速拔出针头。
(一)垂直注射法
常用基本的注射法,可直接将肉*素注射到较深的肌肉层次中(图5.37)。
图5.37肉*素垂直注射法
1.进针在画线点,垂直皮肤,干脆利落地将针头刺入相应的肌肉注射层,左手可辅助绷紧皮肤,以辅助右手进针。
2.回抽应避免肉*素进入小血管内,若回抽有血,应拔出针后按压止血,然后在附近点位另行注射。
3.注射右手缓慢注射,注意注射量的控制,因注射部位及注射量的不同,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感及疼痛感。
4.退针可用棉签或纱布轻放于注射针眼处,迅速将针拔出后,轻压几秒,拭去渗出的血液。
(二)成角注射法
常用于眼周等肌肉较薄区域,针尖斜面朝上,与皮肤呈一定角度进针,入针较浅,左手可辅助绷紧或提捏皮肤,以辅助右手进针,以避免刺入深层的其他肌肉,其余步骤要领同垂直注射法(图5.38)。
图5.38斜角注射法
(三)多点微量表浅注射
多点微量表浅注射法是最近几年才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新注射法,手法与成角注射法相似,但注射更为表浅,是将药物注射在真皮深层,而非肌肉层,注射后应形成一小皮丘(图5.39),单点的注射剂量也较少,即将原本作用于2~3点的肉*素剂量分散于10~15个点进行注射。
图5.39多点微量表浅注射的肉*素皮丘
该方法可显著减少一些近邻的面部表情肌肉群的连带副作用,可用于面部的细纹、面部提升、痤疮以及多汗症的治疗。
1.进针在画线点,针尖朝上,与皮肤呈一定角度,干脆利落地刺入真皮深层,左手可绷紧皮肤,以协助右手进针,此时可见针的轮廓,但不应看见针的颜色。
2.注射右手缓慢注射,注意注射量的控制,至出现一个小皮丘即可停止,患者的疼痛感较肌内注射要明显。
3.退针可用棉签或纱布轻放于注射针眼处,迅速将针拔出后,轻压几秒,拭去渗出的血液与药液。
4.在其他注射点重复以上操作
注意:在使用多点微量注射法时,要计算好注射部位的总剂量,以避免过量、不足或双侧不对称等情况发生。
(四)线形逆行注射法
前三种方法均为散在的单点注射,即点积存注射法(depotinjection),线形注射法(threadinginjection)也是近些年来发展的一种较新的注射方法,即顺着肌肉解剖结构,行线形逆行注射(图5.41),可使用更少的药物更均匀地麻痹相关肌肉,因而可获得比传统更自然和均匀的效果,但要求术者对肌肉的解剖定位的准确度更高,可适用于眉间纹、鱼尾纹等。
图5.41连续点状注射法和连续线状注射法
五、填充剂的基本注射法
填充剂多为动态注射,即将针尖进入到相应的注射区域后,不断地改变注射方向与注射层次,以及配合出针后的按压塑形,使填充剂均匀分布以起到不同的填充支撑效果。
(一)单点注射法
1.进针顺皱纹方向,针头斜面朝上(骨膜上层注射时针头斜面向下),和皮肤以相应的角度进针(一般为15°~45°,特殊部位可垂直进针),干脆利落地进入相应注射层次。
2.回抽避免注入皮下小血管内,若有血,拔出针后按压,待止血后再在附近点位另行注射。
3.稍退针退针少许,为注射物留以缓冲空间,避免突然压力过大而进入其他组织间隙或血管。
4.注射右手缓慢注射,并注意压力变化,左手可按于注射区,感触注射物的注入情况,注入填充物后以皮肤稍变白、微隆起为宜,若进针过深,应抽回针头,重新进针。如果注射的太浅,可见注射区明显的隆起和颜色发白,注射应立即停止,并按摩治疗区域,直到恢复正常颜色。
5.按压塑形注射完后,轻轻按摩局部,使进真皮内的填充剂均匀分布到皱纹及所需要填充的凹陷下(图5.40)。
图5.40单点注射法
(二)单平面多点注射法
1.连续点状注射法即按需求,在一定序列上(一般是沿着皮肤皱纹的长轴方向)进行多次单点注射。注意点与点之间要保持紧密相邻,以达到相对平滑、连续的线形填充效果。出针后,要进行局部按摩以求平滑效果,防止两个注射点之间出现明显中断的外观(图5.41)。
2.连续线状注射法连续线状注射法是最为常用的注射法,即沿着需要填充皱纹的方向,针孔朝上斜入针,进针至注射区域最远处或皱纹的末端后,缓慢退针,边形成隧道,边同时均匀地推动针筒,将填充物注入真皮内。针尖抽离皮肤前,就应停止注射,以免注射过浅。退出针头即完成一个隧道的注射(图5.41)。
短的、表浅的皱纹或皱褶,线状注射法常可一次修复。若皱纹或皱褶较深且宽,可行多次线状注射法,将填充物分布在不同位置、不同深度,并可衍生出其他常用的注射法,如平铺法、网状法、扇形法、圆锥法、点状法、点面结合法等。
3.扇形注射法进针方式与线状注射法相似,不完全退出针尖,改变进针方向后,进行第二次线状注射,如此连续改变角度多次。通常一个部位要扇形入针3~4次,每一针的注射量不超过0.1ml(约0.05ml比较适当),适用于较大面积的深层注射填充,且只具有一个针眼,创伤较小(图5.42)。
扇形注射法及其衍生出来的方法在临床上是相当常用的,两个点的多平面的扇形注射法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交错注射法,可达到与交错注射法类似的多平面注射效果,且针眼较少(图5.42)。
图5.42扇形注射法和交错注射法
连续线状注射法与扇形注射法结合,可延伸出“蕨叶形注射法”(图5.43),其手法很多,但原理一致,即以中间注射线填充为主,同时在线的两边也注射一定量的填充剂,使注射区与周围区域在外观上过渡更为自然,相较连续线状注射法,更适用于较宽的皱纹或体表凹陷。
立体平面的扇形注射即为“锥形注射法”(图5.43)。
图5.43蕨叶形注射法和椎形注射法
(三)多平面注射法
又称“立体注射法”,即在同一组织层次不同的深度或不同的组织层次进行多平面的注射,方法可以采用单一针眼向不同方向分布注射,如锥形注射法(图5.43);也可以用多针眼立体法注射,如交错注射法、双扇形交错注射法等(图5.42)。
1.锥形技术注射法先垂直皮肤表面进针,并使针向下到骨面,将较大量填充剂注射在骨膜上层以起支撑作用,然后边退针边继续减量注射,越往上层注射量越少,接近皮肤时停止注射。锥形注射法能使填充剂形成符合“金字塔原则”立体分布的垂直柱(底部较宽,上部较窄),可提供更好的结构支持(图5.43)。然后在同一点或行另外的隧道,重复以上过程直至填充完成。
2.交错注射法即多组连续线状注射法呈直角交叉注射,两线相互之间相距5~10mm(图5.42),适用于较大的面积的深层注射填充。
立体注射的方法是多变的,通常在运用时都是灵活应用以上多种注射法于一体,为了保证更好的效果,注射还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