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家访谈十年匠心middot开启 [复制链接]

1#
帕金森病做为功能神经外科仍然无法攻克的难题,如何改变患者现状、恢复精致生活,是我们医者努力的方向。而我们用十年匠心,开启了帕金森病患者的后起搏时代,造福患者,助其恢复正常生活。——西安交大一附院王茂德副院长人物简介:王茂德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西安医院副院长。30余年来一直从事神经外科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专注于脑胶质瘤、垂体瘤和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症、痉挛性斜颈等肌张力障碍疾病及在癫痫、脑外伤、脑血管病、脊髓损伤、脊髓肿瘤等疑难症的治疗以及运用神经内窥镜和显微镜技术切除神经系统肿瘤方面有深厚造诣。荣获“陕西省医德标兵”称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近10年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等功能性脑疾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疼痛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年4月创建多学科合作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为帕金森病等功能性脑疾病患者提供全程医疗帮助。年9月作为国内唯一受邀代表中国医生参加印度亚太地区功能神经外科大会。

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年任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30余名。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期间,参与全国神经外科培训基地的建立及神经外科医师培养计划的制定。

西安医院成立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10年来,王茂德副院长及专家组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已经帮助上千名患者重新获得新生,其多学科诊疗模式、全程管理,保障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疗。

多年来不断的优化诊疗模式、手术及程控的个体化、规范化,在迅速发展的神经调控医学领域,目前王茂德教授专家组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症状改善率达99.2%,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列为优选治疗方案,更是患者的“新希望”。

一、成立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整合多学科诊疗优势提出帕金森病全程管理

1、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提供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系列的一站式服务

十年前,在门诊中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前来求诊,虽然早期还可以通过药物来改善,但是随着病情的进展他们后期备受疾病煎熬,内科药物治疗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虽然脑起搏器已经引入国内多年,但是多学科联合诊疗及术后长期管理还有欠缺。因此,年4月,王茂德教授成立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建立帕金森病专家诊疗组,旨在携手患者及家属,为患者的就医、康复、护理提供全程便利,以专业的医术和真诚的爱心为帕金森病患者保驾护航。

2、改变帕金森病内科治疗局限性整合多学科诊疗优势

帕金森病有进展性,在病程早期,运动并发症尚未出现时,医生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使正常生活尽可能的不受影响。在帕金森病程的进展期,患者肢体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因运动并发症而严重受损,这个时候发现药物效果“逐渐变差”,逐渐出现开关现象、剂末现象等。这个时候的治疗目标应采用药物、手术治疗减轻帕金森病症状,改善运动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服药剂量、降低病残率。在帕金森病中晚期,这个时候即便增加药量也没法改善症状,还会出现诸如异动症,非运动症状也会更加严重,脑起博器手术对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并发症的效果尤为突出。而且帕金森病患者超过60-70%多的患者会出现焦虑、抑郁,其康复及心理指导也应该贯彻到整个治疗过程。

为了能够让每位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得到最佳的治疗,王茂德教授及专家组提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影像科、骨科及术后程控联合提出帕金森病全新(关爱+治疗+管理)治疗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整合、集中的诊疗,实现了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由一个中心负责帕金森病患者各个病程、各种症状的全面治疗,保障患者各种利益,这一新模式的应用以来,不仅使帕金森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也得到显著提高。

3、线上+线下无缝接力为帕金森病患者保驾护航!

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开启绿色就医通道(网络、线下同时进行),特别是在年疫情期间,就体现了这一模式的优势。

帕金森病患者在诊前防疫检查、术前评估、影像检查、入院及手术安排,所有科室医护人员无缝接力为帕金森病患者保驾护航!实现快速入院、快速手术、快速开机,最大程度为患者减少痛苦。

同时网络义诊平台的开通,通过线上帕金森病患者就可以实现用药、康复、饮食指导,优化治疗方案,解决了在宅家抗疫期间,久居家中锻炼停滞,运动功能进一步退化,病情容易加重的问题;杜绝帕金森病常用药物“告急”,药物连接不上等现象。

二、规范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流程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1、术前明确的评估、精准的靶点计算与选择;术中精确的电极植入、个体化的程控参数设置

DBS俗称为“脑起搏器”,有医生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一根“神针”。王茂德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现已能够把这枚“神针”运用得炉火纯青。术前采用3.0与1.5T两次磁共振融合手术计划系统和人工两种方法来计算靶点坐标,相互验证,已经成为我院DBS手术特色和优势。

王茂德教授不断规范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流程,从术前精确评估、核磁检查,立体定向头架的安装,患者连同立体定向头架做磁共振扫描,精准的靶点的计算及手术路径设计,还有术后的用药调整、首次程控(开机)及长期程控等,每个流程都要求主刀医生必须做到全程把控参与。目前手术从麻醉、消*到病人的电极植入,全部都是步骤化来进行,整体过程最快的只有1.5小时,一般情况下也仅2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这样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手术风险。

王茂德教授介绍:没有两个人的丘脑底核长得一模一样,这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根据影像特点模拟定位,再根据电生理检测结果做出微调,以确保电极植入时正中靶心。多个手术流程,有的时候一两毫米的误差,就决定了手术效果的天差地别。因此丰富的手术经验、了然于胸的大脑三维立体图非常重要,我们在完成这个“打靶”过程仅需几分钟的时间。

2、术后:个体化的程控、规范合理的药物治疗、康复及精神心理的指导

术后程控是帕金森病患者脑深部电刺激)疗法的重要环节,规范化的术后程控可以明确最佳刺激参数,缓解患者的症状,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前来程控的患者,在详细询问其病史的基础上,还应进行充分的查体、评估,以明确其真实的、客观的状态,排除患者心理因素的影响。制定个体化程控、康复、心理及药物全方位调控,尽可能的帮助将手术效果最大化。

功能神经外科医学:虽沿途荆棘,却心向往之

王茂德教授讲述“最初开展DBS手术的时候,患者往往对手术效果及安全会心存疑虑。从最初的手术量每年只有2~3例,再是4~5例,到如今的一个月可达到18台;如今这样茁壮的团队,十几年前从无到有,一点点成长起来的。现在我们可以自信地和病人说,治疗可以达到你想要的效果,事实确实如此,我们在近十年时间已经帮助千余名患者获得重生。

团队在不断的探索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同时扩大DBS手术适应症,将原来的帕金森病,扩展到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梅杰综合征等功能性障碍等疾病。

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成立以来,举办帕金森病、功能性障碍等疾病线上线下义诊、关爱活动及疾病健康宣教余场,脑起搏器手术效果及程控技术等得到国内外同行及患者的肯定,被评为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单位,中国神经调控联盟理事。

结语:作为当今医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技术之一,神经调控已用于治疗多种疾病。目前虽对于帕金森病、功能障碍疾病等患者,DBS脑深部电刺激逐渐成为优选。为了给患者最佳的治疗预后,还需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服务于更多的患者及家庭。

西安交大一附院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

专为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患者提供病情评估、手术治疗、康复指导、术后程控。

-

每周二上午

每周二、三下午

每周一、周二、周三、周五上午住院部20楼帕金森病关爱中心

(帕金森好大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