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楞严经视频讲记第86集渐次三位1 [复制链接]

1#
《楞严经》第86集「四弃」是杀、盗、淫、妄,修小乘法犯这四戒其中之一,你是断头罪。怎么「弃」呢?永远被弃于佛法大海之外。这是小乘法的规矩,对女众还另外加四弃就是八弃。哪四弃呢?第一是摩触:女众是在男女关系方面,你与这个(染污心)男众接触了就属于断头罪。第二,屏入(八事):没有第三个人在场,男女二人在一起不可以关门,不可以拉窗帘。第三,覆藏:你受到男众的侵暴,你不去向方丈住持揭露,就算你是认可,一样的罪过。第四,随顺:更不用讲,虽然你是被动的,但你随顺了。所以修小乘戒,在事相上的要求特别严格。只要犯一项,你怎么样忏悔都忏悔不掉,只要你犯了就没有救。执身不动:这四弃八弃能够执行好的,也就是说身体不动,身戒算是清净的。身戒包括身三口四。身三就是杀、盗、淫这三戒不犯,口四是妄言、绮语、两舌、恶口。小乘戒重身不重心,但要成道就不一定了。明心见性不用谈,成佛往生没有份。到了大乘戒,他不一样。明心见性之人可以忏除一切的罪过。不管多大的罪,只要你明心见性,给你一笔勾销。所以我们要怎么样感恩《法华经》《楞严经》?你明白这个道理,当下就成佛。所以我们从头到尾都要好好地理解佛陀的良苦用心。就这么一个法,早晚上床,一起天亮。好人坏人平等成就。可是古今中外有几个人来认可这个法呀?因为这个法太简单,太省事,成就太快太大。有人问宣化法师:「既然人家对《法华经》皱一皱眉头都要下地狱,那我们不能不传《法华经》吗?」宣化菩萨怎么讲的:「是啊,凡是诽谤轻慢《法华经》,就是要下地狱。可是不传《法华经》就没有人能成佛啊!」明白了吗?所以佛讲《法华经》《楞严经》是不敢轻易讲,但是又不甘心不讲。后行菩萨清净律仪,执心不起:到这里还是归结到修持如来藏心法。清净律仪,就是三聚净戒。执心不起:你连破戒的心你都生不起来,所以就更不能有这个破戒之行。禁戒成就,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禁戒成就」是在开智慧的基础之上。断淫是不是就意味着不生啊?因为欲界众生唯以男女之淫来生儿育女。断杀,在这个身相上你生生世世就不会遭到被杀这种果报,因为你已经没有杀心了。偷劫不行,无相负累,亦于世间,不还宿债:不偷人家的就不欠人家的,就不存在来世还债。所以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会沾光,也没有一个人会吃亏。整个世界发展的总趋势,无非是一次一次地在平衡。世间有欠债还钱,杀人偿命的定律。一次战争、一次瘟疫、一次地震、一次水涝、旱灾,都是我们众生的心在造业,都是众生的业相互偿还。我每到一处都狂呼乱叫,希望大家都来共同承担如来家业。这是救世的法宝,这才是真理。国际歌是不是唱的要为真理而斗争?我们就是要为真理而斗争,不光是要救护人类,还要救护世界一切众生;不仅是救这一代,我们还要救生生世世。菩萨的心量何其伟大!菩萨下位不知上位,自位不知他位。只有你把如来藏道理搞明白,你才能真正地深刻体会我今天在这里拍桌子打板凳狂呼乱叫,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就能解决不可思议的复杂的大问题。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一个人如果能够真正做到杀、盗、淫、妄百分之百的清净,这个人已经很圆满了,很不简单了。不须天眼:就在肉眼这种功夫上,就能得到类似天眼的那种自在功德。说明他的心已经开始与佛道交感应,也就是他的信念很真实,就是没有亲眼看到,他都能深信不疑。睹佛闻法,亲奉圣旨:没有佛在前面说法,他是不是感到这些法就是佛说的,他就相信有佛、这就是定力和智慧。得大神通,游十方界:他还没有了生死,还没有得到神通,他就深信不疑自己一定能够得到这种境界,这是种信力。宿命清净,得无艰险:他知道过去世造了无量无量无量恶业,现在受持了圆满的净戒,从此与六道轮回画了句号,是不是自己印证自己啊?这是修大乘佛法前的一种心态。「第二增进修行次第」叫断习,这个习叫正习、是根本习。第一增进是助习,是次要的。虽然是次要的,也是我们一个必经的过程。当然这两个习讲起来有次第,行起来有没有次第啊?(没有)。云何现业?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第三个次第前面讲,叫违其现业,不让已经断除的习气再来死灰复燃。我们断了三业以后,今后的任务仍然是继续违其现业,使过去的习气不要再重新发生,要保持一个过程。我们心是不是就逐步地圆融了?你品位就在提升,定力就在加深。下面看这段经文。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前提他已经断除了杀盗淫妄的恶业,断除了五辛那种遮业。心无贪淫:戒淫之初,虽然身不淫,心是不是还难免呐?所以在这个过程就保持心态的平衡,慢慢地把这个事情形成习气了,就忘记了,心得清凉。我们有某一种习气的时候,你只要用心,一年半载就改了。就怕你不用心,明白吗?不一定非要出家或者不出家。有些人来听经总是思前想后,来了家里怎么办……我看你来了以后家里也没有闹地震,也没有失火,是不是?也没有哪个去自杀。障碍我们的都是自己,是你自己决心不够来做为一种借口。其实你何必找借口啊?你是为自己修行,不是为师父修行。凡是来听经的人,是不是都很开心呐?但是我们不能保证我们道场就始终就一片光明,难免都有一些阴暗的事情、莫名其妙的事情。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所以我们对自己要有信心。这是从「心无贪淫」这一点启发,只要我们会用心,那心无贪吃、心无贪玩,是不是一样的道理啊?要把经文要圆融观照。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多流逸」就是还有攀缘,但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懂得了修行的道理,谁也不会像世间人那样一天到晚去吃喝玩乐,是不是?不仅浪费钱财,浪费时间,更主要的是坏了我们的习气,为来世造下了障碍。而且看到人家如何挥霍福报我们一点点都不眼红,反而生慈悲心才对。因不流逸,旋元自归:过去是出流攀缘名闻利养,现在离开名闻利养,归向真如本性,叫旋元自归。尘既不缘:对名闻利养不再攀缘。根无所偶:离开六尘,六根还存在不存在了?不存在。你对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这个我执是不是也渐渐放下了?放下了六尘的同时就是放下这个内六尘,就叫「根无所偶」。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变成聋子的摆设?这个时候我们继续攀缘六尘,就是用它来弘法利生,大家明白吗?反流全一:反三种妄流,有色流、无色流和欲流。过去都在攀缘色、声、香、味、触、法那种流,又在攀缘所谓无为法那种流,那这种攀缘是不是还是自己欲望这种流啊?因为有我执。现在反过来了。全一,是回到一精之明,回到真心本来面目。六用不行:「六用」特指六根攀缘六尘,再产生六种意识心这种受用。「六用不行」就是违背现业。十方国土,皎然清净: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是不是十方净土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个我。皎然清净:在见道位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这就是锦上添华,更加殊胜。身心快然:外不攀六尘,不执著有,不为法执所束缚,同时又不执著空,不为所谓的那种智相我执所束缚,所以身心快然。在经典中像「妙圆平等」这一类的词语用得太广泛,含义是大同小异。一切的万法圆融、圆满、圆通。所谓圆融,没有哪一法不包容哪一法、十法界次第圆融,十二颠倒次第圆融,十八界次第圆融,都是一念变现。真心本来面目大光明藏不舍一人,不失一法,不缺一时。心外无法,法外无心,无非一人一念之所变现。也可以说,如来藏为总,万法为别,互为总别,互别为别,互总为总,都是我们一个念。大至佛刹,小至微尘,一根草丝缕结,尽足为一真法界。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这就是妙理、妙体,你明白这个道理就是妙智。在见道位你已经解脱了一半,叫妙用。你进一步历事炼心修证,乃至达到究竟极果如来,那才是真正的圆满之妙。所谓平等,任何一个法都本来具足这种智慧德能,在佛不增一丝一毫,在众不减一厘一分。获大安隐:到了这种境界,你们感到安不安隐呐?首先解除对死亡的恐惧感,其次是部分地解除对烦恼的那种尘劳之苦。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一切如来,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一切如来,天人*畜、泥巴瓦块一切如来。「密圆净妙」是解释一切如来的特征。所谓「密」就是法身之理体、本体。尽虚空遍法界,空、有、中、有情、无情、贵贱等无量万法,都是一个本体。这是「密」,这是法身之理。这个法佛不讲谁也搞不明白,在《楞严经》叫奢摩他,在经题叫如来密因。我们破了天机,解了密因,因为此举,我们最低保障线是从此永远不落六道轮回,不可思议啊。「圆」是讲报身功德、报身智慧。你明白这个道理,就已经证得了报身,你开智慧了。你懂得万法之间相互的关系、相互的转变。「净」是化身功德。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化生之法即是先见法身,再得报身,后修化身。所以后面一个「妙」啊。就妙在这三身功德我全部明白了,这三身功德我刻骨铭心,深信不疑我全部能够证得。还没有开始修,没有开始证,我就知道我现在已经成分真即佛,再修再证就是成圆满之佛,也妙在能够一步登天,这是「妙」。皆现其中:这里既有见道位,又有证道位、修道位。圆顿大法见道、修道、证道,即见即修即证。他可以成就于一生,成就于一时,成就于一念,这个法简直是妙极了。是人即获无生法忍:最低是小乘阿罗汉的无生法忍,乃至通教、别教初住位菩萨的无生法忍。这是修圆顿大法前方便,所以与后面的干慧地一致起来。所以三种渐进、三种次第属于圆满于无生法忍。注意,这三种次第可以成就于一念,大家明白吗?比如说现在有一个人,中午还吃肉、喝酒、吃辛,还有种种那种行为,他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马上下决心这一切东西全部断掉,他说断就能断,你就到无生法忍。因为你明白了一切万法都是我一个念啊,注意,这还是证道位的无生法忍,你心已经定下来了。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从是」就是从破除灭相无明,从证到无生法忍这个位置来开始渐修。这里妙就妙在小乘人无生法忍与大乘人无生法忍可以同时渐修圣位,大家明白吗?乃至于前面来讲,连六道凡夫都可以渐修。在前面观世音菩萨那段经文里,藕益大师是不是这么解释的?但是由于因地用心不一样,果位也不同。前面的三增进是三位,后面还有五十七位。如果按照一般的说法来讲,从初住位开始起修还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么在这个位置来讲呢,我们还要注意,后面还有个十信位。那么在这里的无生法忍还不能讲那是圆教初住位,属于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之前,就是无生法忍。所以在这个位次境界方面来讲呢,《楞严经》有些地方显得不是很圆融,我们没有办法一定要把它能统一起来。有些法师解释无生法忍相当于七信位的菩萨,《金刚经》那个初住位那还不到圆教的初信位、别教的地位菩萨,相当于圆教住位菩萨,相差三十个等级。因为圆教初信位的菩萨从一开始明心见性,他见到的是真如全体。在这段经文后面把这个住位菩萨又划分为十个信位,这也是佛的良苦用心,把事情说得过细,让我们有一个比较,有一个对照。所以我们讲五十五位也好,四十一位也好,六十圣位也好,不要太执著,是大概的有个方向,大家明白吗?你没有办法把他非要理到什么什么位。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第三渐次叫违其现业。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这是总结经过了三次第的修行人的心态。欲爱干枯:包括杀盗淫妄、对名闻利养的种种的贪心,这种欲望断尽了,不会再起了。根境不偶;就是观世音菩萨前面讲的离根解结,心不往外攀缘了。「境」就是外六尘,「根」是六根。「偶」是因缘和合。能缘与所缘分开了。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我再也不会六道轮回为凡夫了,但是愿身再来又当别论。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所谓「虚明」,就是能看破眼前一切的万法的来龙去脉,就是能够明心见性,不为假相所迷惑。纯是智慧:看到这个苹果——这个苹果真甜——你这是烦恼,这是愚痴;我吃这个苹果——这个苹果就是我,我就是苹果——这就是智慧。为什么要吃它呢?我不吃它就不足以维持这个生命,就没有办法教化众生。本来是臭皮囊是个饭桶,这下变成法器,是不是?慧性明圆,蓥十方界:「明圆」不再重复。蓥十方界:小乘人可以一个小千世界,大乘人可以一个大千世界,乃至十方无量世界。见道与证道又有区别。笼统地来解释,他感到自在无碍,放下解脱了。「蓥」是表明亮的意思。干有其慧,名干慧地:习气习气,是不是带有潮湿、滋润那个特征呢?习气没有了,就表证果了,表干了。过去的习气是来润自己,得到佛菩萨习气是润万法。所以这个「干」是不是承上启下啊?承上,干掉了润自己那种习气;启下,我们还没有得到佛法的那种法流之水、法流气氛,来更加成就自利功德,并以此去教化众生。在这里叫前干慧,如果六十圣位算起的话,到干慧地是第四位,前面三渐次是三位,后面加五十五个妙菩提路是不是五十九啊?还有个等觉后心到六十,这是菩萨的六十个圣位。到了妙觉就成佛了。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即以此心,中中流入,圆妙开敷。从真妙圆,重发真妙,妙信常住。一切妄想灭尽无余,中道纯真,名信心住。一般的经典从初住位算起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那么《楞严经》呢,它从初信位算起。圆教这个信位菩萨的位置就已经不得了了,别教初地只能达到圆教住位的境界,差三十个等级。所以从干慧地起,也就是说,我们在圆教进入证道位一般地是从初信位开始算起,开始修证正法。前面到干慧地起呢,属于已经轻装上阵,但那还属于凡夫的境界;到了圆教信位菩萨,真正是佛菩萨的境界。所以从圆教位开始,以一心三藏作为因地心来修证,这是证果。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前面清除了我执,也叫干慧。即以此心:就是前面的干慧心,从这儿开始。中中流入:「中中」是有条不紊、菩提不退的意思。因为他明白这个道理,中间不打闲叉,没有诸委曲之相。圆妙开敷:「圆妙」理解为一心三藏。「开敷」是不断地在锦上添华,在扩大成就,加深定力。「开敷」就是那个树开华呀,有一朵开了就不愁有十朵,有十朵就不愁有百朵,慢慢慢慢全部挂满了华朵。从真妙圆:方便来讲,通教从法我空、人我空二空开始,小乘人从人我空开始,六道凡夫从方便菩提心开始行善积德,但我们这里重点是观照一心三藏。重发真妙:前面「从真妙圆」就是带果,「重发真妙」就是行因。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个果地,它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比如看到前面的灯光了,是不是带果了?要拿到灯光是不是往前走啊?这叫「重发真妙」。每走一步是不是接近灯光进一步?品位是不是提升一级啊?就形成下面的五十五位菩提路。妙信常住:有道无道,自己知道。你到底对如来藏真理听懂了没有?你信不信?妙就妙在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常,时时事事处处,念念在道。随拈一法,随拈一物,无非诸佛如来法身真常。你明白不明白?只有懂得了为什么,我们才能刻骨铭心地知道自己已经解脱了。一切妄想灭尽无余:怎么个灭尽?你相信这个茶杯盖就是我,我喝的水就是我——刻骨铭心地相信——而且知道为什么是我,妄想是不是灭除了?知妄即灭,明白了吗?有道无道,自己知道。回家看到父母、妻子、儿女,你是怎么样的心态?你的妄想灭除了没有?虽然灭除了,佛法不坏世间法,不是变成六亲不认,明白吗?你照样亲近他,是为了度他。中道纯真:万法都是我,是纯到这个程度。名信心住。真信明了,一切圆通,阴处界三,不能为碍。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是善男子皆能忆念,得无遗忘,名念心住。从字面来看,好像得到了宿命通,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因地起修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凡夫、小乘人就是以神通来起修,不能说有了宿命通就是初信位的菩萨。没有这种神通的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不需要回忆,就能深信不疑无量劫以来天人*畜、风云雨雾什么都做过了,这就叫念心住,乃至于没有见到比见到的显得还坚信不疑。阴处界三,就是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讲清了整个世界的万法,不能为碍,就是不能障碍你的智慧。你知道这个墙壁是什么东西?鸠摩罗什大师七岁的时候把千斤宝鼎举在手里,是他的手臂之力举起来的,还是心举起来的?心举起来的,是吧?当听人家讲这个宝鼎有千斤重的时候,宝鼎一下掉地上,然后他再怎么推都推不动。所以全靠我们这个心。因为我们的同分妄见都认为这个钢筋混凝土能把上面房子撑起来,所以就能撑起来。我们挑东西是肩膀能挑还是心能挑啊?就是我们的心在挑东西。如果你不注意的时候,把五十斤的这个包袱放在肩膀上,百分之九十九要把腰搞闪了。所以心到哪里就是力量。如是乃至过去未来无数劫中,舍身受身,一切习气,皆现在前:我们现在能不能相信啊?我们过去世做过天,做过人,做过*,做过牛马猪羊,做过风云雨雾,你信不信?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在变化。名念心住:念心带有观照的意思,这里没有哪一法不是我的过去、现在、未来,好好作如是的观照。「念心住」是二信位的菩萨境界。妙圆纯真,真精发化,无始习气通一精明。唯以精明,进趣真净,名精进心。他已经把无量生生世世观照明白,深信不疑。在前面的初信位菩萨也知道一切的万法都是自己,所以这个信心就更加坚定。妙圆纯真:纯真纯真,一心三藏心外无法,法外无心,都是我。真精发化:随着观照,定力加深。无始习气通一精明:无始以来的种种罪过、种种习气,讲到底是我这个一精之明变现,是自作自受。唯以精明,进趣真净:现在明白这个道理了,就是我这个精明在作怪啊,所以以此智慧,这个精明已经是智慧,已经形成了当下这个智慧的本体,也就是利用智慧的妙用。进趣真净,是不断地加功用行。名精进心:你明白了这个东西就是真精进心,然后保持下去,再定力一步一步地加深。精进心,被判为三信位。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名慧心住。心精现前:你可以印证自己,在没有动脑筋想之前,那个一精之明就真实存在,然后你看到一切的万法当下是不是我?我是不是你?为什么?这叫「心精现前,纯以智慧」。再也不会认为他是张三,那是李四,这是我。注意,明白这个道理就行,虽然还有一种习气,已经不影响你的智慧。慧心住,这是圆教四信位的菩萨,就当下的一切环境,他能以智慧来观照。执持智明,周遍寂湛,寂妙常凝,名定心住。定心住,是圆教五信位菩萨。执持智明:在前面慧心住的基础之上,已经能够稳定地把握住这个智慧,这是定功慧,心定了以后,他自然就有这种明辨是非的能力、妙用。周遍寂湛:就是照而常寂。在当下这个有形有相的肉团世界这个前提之下,他知道我当下就是如如不动的真心。这个嘴巴没有讲,脑袋没有想之前那个东西,是不是我现在讲的这个东西啊?这就叫照而常寂。所有的东西有形有相都是那个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当下是一个本体。寂湛,是如如不动、无形无相的真心本来面目。寂妙常凝:是讲寂而常照。我们虽然现在是在照的位置,在不空的位置,但我们现在就在空的位置、寂的位置,它当下就是有形有相的万法。比如前面讲的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我们不需要非要回到那个真空的境界中再来观照。圆顿大法即空即有即中,三当下就是一。如果我们回到空中去寂照,那就是通教的法门。定光发明,明性深入,惟进无退,名不退心。这个「定」就是指前面的五信位菩萨,他能够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不是说明他定力很深啊?由定而慧进一步地发明,慧要动啊,前面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在不动位观照,这里的「定光发明」是在必要的时候还要出定。这个出定是方便说,如来藏时时都在定中,也就是利用我们心的这种能动的思维观照。明性深入:就是以定发慧,定是静,慧是动。唯进无退:转识成智,一步一步提升定力,提升慧力。不退心,这是六信位菩萨。你结合自己来观照,是不是恨不得一口把地球人度光了?或者有时就打退堂鼓?或者有时就生烦恼这样那样?以此检验自己,你的菩提退转了没有?当然开始退的时候马上想起不能退,那又当别论。心进安然,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名护法心。心进安然:在五信位的定跟六信位的慧这个定慧圆融的基础之上,安是不是必然的?他是定慧,能做到平衡。寂照、照寂,当下圆融为一念。所以我们心里能安。在有能见到空,在空能见到有,即有即空。在生见到死,在死见到生,即生即死。世间人最恐惧的无非是死亡,我们知道人死的当下就是生,在这里达到这种境界,心里安下来了。保持不失,十方如来,气分交接:这个「保持」是一种自性流露。明心见性之人已经尝到相似的法味。当受到别人的诽谤、欺骗、伤害的时候,你自然而然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不会生烦恼。护法心:护持到自己再也不会起嗔恨心,内护自己,外护众生。这是菩萨行道,利己利他。

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内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文章、图片、视频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感恩所有善知识。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佛说:“若为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

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转发这篇正能量文章只要几秒钟,让更多人得闻佛法,即是法布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