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常眼皮跳面部肌肉抽动,小心患上面肌痉 [复制链接]

1#

眼皮跳

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

“左眼跳财,右眼跳灾”

这种说法更是家喻户晓

但实际上

眼皮跳多半与休息不好或紧张有关

过一会儿就会恢复正常

跟“吉凶”根本没有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

有一部分人的眼皮会持续抽动

甚至进一步加重

这可能就是面部痉挛了

它是一种病,是不能自愈的

医院去治疗

哪种眼皮跳需引起重视

01不反复可缓解的眼皮跳无大碍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眼皮跳是因为用眼过度或劳累、精神过度紧张,如操作电脑时间过长、用眼太久、考前精神压力过大等。这类眼皮跳,只要通过缓解压力、适当休息就可得到恢复。

此外,眼睛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或散光、眼部炎症等也可引起眼皮跳。这些症状主要是神经末梢受刺激的表现,因此往往局限于一侧的上眼皮或下眼皮。如果因屈光不正出现眼皮跳动,通常视力矫正后也可得到缓解。

02持续性且加重的眼皮跳要重视

还有一种眼皮跳动,每天跳很多次,每次持续几秒钟,而且越来越频繁,从单纯的上眼皮或下眼皮跳动发展为上下眼睑抽动,甚至发展为同侧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动。

出现这种症状就不要拖延了,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因为很可能是面肌痉挛。面肌痉挛早期的眼皮跳与常见的眼皮跳没有明显区别,但普通的眼皮跳在跳动一段时间后逐渐消失,不会遗留任何后遗症。

面肌痉挛知多少

面肌痉挛(HemifacialSpasm,HFS)为高反应性功能障碍综合征的一种,表现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一般先由眼轮匝肌开始,逐步扩散至面部表情肌和口轮匝肌。随着病情发展,间歇期变短,抽搐程度加重。

图片来源:基础临床按摩疗法:解剖学与治疗学的结合(第3版)

大多为单侧发病,精神和情感因素可加重病情。面肌痉挛病程较长,难以自愈。该病虽不危及生命,但病人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影响正常社交生活和心理健康。

面肌痉挛的病因学诊断可分为三类:血管因素、肿瘤因素及其它因素,其中血管因素占据90%以上的原因。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

1.眼皮跳持续时间超过一周;

2.出现眼皮彻底闭合并且睁眼困难;

3.伴随面部肌肉抽动;

4.眼睛发红、酸涩或流泪。

一定要及时就医,进行专项检查!

怎样诊断与鉴别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患者典型的症状:

单侧面部肌肉非自主、阵发性、反复发作的抽搐,精神紧张、焦虑和心理压力过大都会诱发或加重发作,面部肌肉的运动如用力闭眼、鼓腮等也会诱发痉挛发作,甚至在睡眠和麻醉状态下也会发作。

典型性面肌痉挛是指患者初始发病为眼轮匝肌痉挛,而后向下发展,逐步累及面颊、口角肌群及颈阔肌。

而非典型性面肌痉挛的特征是初发位置是口周肌肉,而后由下向上发展累及半侧面部肌肉。

面肌痉挛的诊断还必须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

双侧眼睑痉挛:自发性、双侧性、阵发性、局限于眼睑;

习惯性面肌痉挛:多见年轻人、能自我控制、不感到难过;

面部肌纤维颤动:多见于外伤后遗症或多发性硬化、发作持续时间长;

......

面肌痉挛的常见治疗

①药物治疗

图片来源:Pixabay

药物治疗的最大问题是痉挛症状往往仅获得暂时缓解,无法彻底治愈,目前药物治疗大多用于初发患者或者痉挛症状较轻的患者,有时也作为手术后症状不能完全缓解患者的辅助治疗,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与造血功能。

②肉*素注射治疗

图片来源:Pixabay

目前肉*素注射治疗主要应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而又缺乏手术条件的患者,也可作为手术后无效患者的补充治疗选择,对于症状局限而且痉挛较轻的患者也可以首先尝试肉*素注射治疗。

③微血管减压手术

图片来源:Pixabay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与患者症状是否典型、病程长短、起病年龄、性别、压迫血管类型及手术操作技术相关,发病年龄较大、病程较短、症状典型的男性患者的手术疗效较好,动脉血管压迫术后的效果优于静脉性的血管压迫。

面肌痉挛人群注意事项

注意防寒,尤其是春秋季早晚气温变化比较明显的季节;辛辣刺激可加重病情,如浓茶、无鳞鱼、烟酒、咖啡等,应少食用;面肌痉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多进行锻炼;还要保证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保持心情愉悦。

对于面肌痉挛

如果不采取有效且安全的治疗

会给患者带来一定心理困扰

甚至出现一脸大一脸小等

面部肌肉萎缩的情况

所以出现文中提到的症状

请第一时间就医检查

孙洪涛.长期眼皮跳需警惕面肌痉挛[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6).

罗光荣.眼皮跳——人体健康状况的警报器[J].家庭医学,(8):35-35.

李世亭,王旭辉.面肌痉挛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王芳,马停停,韩慧敏.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医药,,():19-21.

程亚鹏,李涛.面肌痉挛病因学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编辑:石亚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