痉挛性斜颈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脂砚斋重写石头记连载3第一回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科白颠疯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第一回

脂砚斋幻笔写身世甄士隐祸起失香菱

本期摘要:

1

导读

2

回前总评

3

原文+木评

导读:伟大小说的虚构与真实

文:云嫦

《红楼梦》第一回,是整个长篇故事的前情提要,是一切未展开情节的潜心伏笔。既然在凡例中,作者已经交代了整个创作源起,“风尘怀闺秀”,立意要写一部不同以往的,回避时*的,超凡脱俗的,不借套路、实录其事的作品,那么小说中关键人物在出场之前,要一一设计一个量身定制的来历,以达到脱离俗套的目的。

对“真”的艺术追求,和“假”的安全避难,是作者不得不去平衡的两大需求,这的确是很去完成的创作难题。然而伟大的作者都很会为难自己,红楼梦作者自从开启了这个伟大的创意构思,就注定要写出一个空前绝后的开头。

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元素要真,但作品的整体不必真,有时也不能真,小说的情节必然是理想化的情节。木斋对文本的点评,其实是在用学术研究的办法去探索《红楼梦》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我们在阅读《红楼梦》的时候,分清楚小说和纪实的区别,假语村言的背后,哪些是不得不理想化的真,哪些是不得不用手段遮蔽住的假。

一般人关心“真”,是事实经过是否确切如此,女娲炼石补天是否真的炼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是姑苏还是金陵。作者追求的真,是用真实的隐秘细节,表现真正的思想情感,让读者身临其境。一般人追求的目的,在作者恰恰是手段。

在《红楼梦》第一回里,顽石无才补天,枉入红尘是手段。而补天无才的起因,贪恋红尘的炽心,有了性灵的石头想要到红尘中走一遭经历了一场“千红一窟,万艳同杯”的如梦人生,才是真实。

一僧一道与顽石对话的场景是手段,借一僧一道之口,为“石头记”包装一个光明正大的来历,把石头记的创作理念,写作和修改经过概括一番才是真实。

甄士隐和一僧一道交谈是手段,暗示甄士隐的人生才是整个《红楼梦》故事的总缘起这是真实。安排甄士隐在梦境中听到一生一道的谈话,引出绛珠仙草要还泪神瑛侍者的故事,是小说在前面的幻笔虚构向人间实相的完美过渡。也是小说作者安排甄士隐在冥冥中如上帝视角一般看着这宿命演化的良苦用心。

轻描淡写如打酱油一般出现的甄士隐是手段,在貌似不经意间刻画出的甄士隐形象,文人雅士、慈父恩公、宿慧老者等身份集于一身,不敌命运捉弄,为他人作嫁衣裳,以亲身经历注解《好了歌》是真实。

小说中安排元宵节那天霍启糊里糊涂弄丢了英莲是手段,英莲怎么丢的不是重点,带出十二钗中的“香菱身根基,与正十二钗无异”(脂砚斋语)是真实,此处可根据木评中甄士隐原型即为李煦的结论往下分析:脂砚斋与生父分离的实情是难言之隐,无论是生离(林黛玉与林如海)、走失(英莲与甄士隐),任何单一的情节安排都不能完成作者心中欲表达的情节需要,于是只好用分身法,用香菱的故事去写罪臣之女流落民间的命运,用林黛玉去完成她千金小姐身份里高贵的、诗性的,和宝玉本是青梅竹马门当户对的命运。

同样,写甄士隐和贾雨村中秋对饮是手段,从此让忘恩负义的贾雨村在小说中穿针引线,牵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基调才是真实。

《红楼梦》是小说创作中超高水准的发挥,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尤其是第一回,作者投入巨大的心血去修改和打磨,使之达到总领全局,毫无遗憾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相信,这一回,没有一个字多余,没有一个情节浪费,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有不同寻常的使命,都是作者处心积虑的安排。不读木评,就无法将《红楼梦》的全部批注和文本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两者完全是互相阐释、彼此依存的关系,更不会理解作者在第一回反复铺垫迟迟不进入主题,极尽渲染层层叠叠,一个故事嵌套一个故事的良苦用心,产生“太过拖沓,关子卖的太过用力”之类的误解。

木评的核心是“《红楼梦》的主要作者是脂砚斋”,因此,整篇将逐字逐句的解析每一个段落、批注,在作者脂砚斋的视角下,缘何用意。本回点评将发现,这一回,除了三人合力写作的创作痕迹十分明显,另外一个重要的分析路径在于:脂砚斋如何采用分身法,将自己的身世安排在不同人物身上。

第一回,我们以往认知中的唯一主人公林黛玉并未出场,出场的人物似乎都是以往看来非主要的人物,如一僧一道、甄士隐、贾雨村、英莲、娇杏。如今看来,这些人物出现在第一回目,合情合理,无法替代,这是作者内心不可不说的所有心酸悲苦的起点,她这血泪人生的灾难起点,所有的见证人,都聚集在第一回。

另,黛玉和宝玉的前世幻缘,是神瑛侍者灌溉了绛珠仙草,使之得以久延岁月,“绛珠仙草未酬灌溉之德,五内便郁结一段缠绵不尽之意”。这段故事牵出了“还泪”一说。在此之前,我曾猜测,觉得“还泪”这种说法,浪漫之余,定有起因,作者不会无缘无故的设置这样一种宿因,又不得其解,只能暂且认为,可能林妹妹的泪留的太多了,“还泪”是一种“倒推法”。

小说的世界可以有前世今生,而真实的人生只有现世,所以现实往往是因果颠倒的。直到木评中提到脂砚斋的分身法,再去思考“灌溉之德”,又联系到后来篇章中晴雯死前宝玉倒茶的感人情节,方知这个还泪之说的来龙去脉。作者定是借用晴雯的角色(也是脂砚斋分身),再现了她一生中无法遗忘,刻骨铭心的爱情记忆,而那杯茶为她带来的安慰,感激,不惜让她愿意还上一生的眼泪,甚至启发了她创造出太虚幻境里“还泪”关系的设定。

读懂木评中,脂砚斋的原型考证,“接力写作说”“分身说”等要点。小说中的虚实关系,真假关系,自然拨云散日。小说中互相勾联的人物关系、角色设定都会还原成有生命史的、流变的有机整体。还原作者真实身份和成书过程并非目的,还原之后,能更深刻的理解文本,理解这部“字字是血”,“十年辛苦”,几乎把心呕出来,以解剖式的诚意完成的伟大著作,才是目的。这也是对《红楼梦》这部无可比拟的经典著作,最起码的尊重。

这种细节比比皆是,待后文分章逐一分解。

回前总评

01

文:木斋

从“出处既明,且看石上是何故事”开始,乃为第一回正文的开始,也是全书正文的开始。“石上”是何故事,一般人会误以为说的是石头记旧作,非也!此处的石上故事,已经是脂砚斋重写重评之后的石头记故事。所以,后面的一句“按那石上书云”,也是脂砚斋重写之后的石头故事。怎样用“脂砚斋重写石头记”这一把总钥匙来解读本书楔子之后的第一回?

按照正常的情理来说,如果此书的作者是曹霑,所写的是曹雪芹的自传,显然,理应接续前文,一僧一道将石头通过幻术,“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携带到“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个象征的寓意并不深奥,显然指的是将石头记旧稿中的原宝玉,通过重写石头记,而进入到新的荣国府大观园,开始新的人生之旅。首先,如果曹霑是作者,就不可能自己携带自己,去替换嗣父的原型;其次,即便是曹霑执笔写作,开篇也就应该将自己这块美玉直接进入到书中的荣国府,这样才会直奔主题,而不让所谓自传的传主久久无法出场亮相,而沦落为第二角色。

只有作者是脂砚斋,只有作者就是书中的主要女性,只有作者是书中的几位女性的合体,此书才有可能出现此书这样的开篇,以及完全以女性人物作为中心人物的前四回。更为深处的隐秘,是此书从第一回开始,写的是脂砚斋的家族史,以及自己少女时代的苦难史。其中包括自己的家族、出生地、出生时间、出生之际父亲的官职,以及父亲迎娶母亲的故事等,当然,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采用西游记式的分身幻术手法,借用或是临时借用的手法来完成。

1、首先,是自己的出生地苏州:“按那石上书云: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皆呼作葫芦庙。”十里街,即当下苏州之苏州织造府附近之十全街,“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李煦《致江苏大中丞》尺牍:“顷闻老先生预备皇上南巡,修理阊门码头,因街道狭窄”,以上从姑苏,到阊门,再到十里街,再到葫芦庙,由远及近,由大及小,类似摄影艺术的摇镜头,渐次落在细微处。其地名皆近乎于实写,乃为苏州织造府邸,由于作者声言“假作真时真亦假”,因此,作者即可放心写实,可谓是瞒天过海;

2、其次,开始进入到甄士隐(脂砚斋父亲李煦在本书原型之一)和英莲(脂砚斋在本书人物形象之一)故事,其中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